說起電話焦慮,相信大多數(shù)人會承認在自己過往的生活經(jīng)歷中都有過相似的經(jīng)歷。
有研究表明,相當多的人在聽到手機鈴聲響起時會感到焦慮,并試圖逃避接電話這個行為。人們專門創(chuàng)造了一個詞來描述這個現(xiàn)象——“電話焦慮癥”。
如果你認為自己可能有電話焦慮癥,那么來看看你是否有如下的幾種表現(xiàn):
聽到手機鈴聲響起的一瞬間嚇得“一激靈”,第一反應是看看能不能掛掉電話;
在接起電話后大腦瞬間短路,說話時也語無倫次,無法認真思考;
不得不給別人打電話時,總要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回避或拖延打電話,內心OS豐富:“他會不會現(xiàn)在比較忙?/中午打電話一定會打擾他。/這個事情看起來也不是那么緊急?!晕疫€是晚一會在打電話給他吧。”
大多數(shù)人在接電話或打電話時可能都會經(jīng)歷上述幾種心理活動,盡管他們知道電話交流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溝通方式。
電話焦慮癥是對電話交談的恐懼心理和回避行為,在社交恐懼癥患者中非常常見。
盡管你已經(jīng)意識到自己對接電話或打電話會感到焦慮和恐懼,但你也許并不能搞清自己的電話焦慮癥是從何而來,又該如何克服它。
電話焦慮癥的典型“癥狀”
如果你能夠做到接聽電話毫無顧慮,或認為電話相比起短信、郵件等文字交流方式甚至更有效率,那么需要恭喜你并不屬于電話焦慮群體中的一員。
但由于電話焦慮癥幾乎快要成為群體現(xiàn)象,人們針對典型的電話焦慮癥,總結了如下幾點常見的電話焦慮“癥狀”:
避免或拖延接電話,盡量不主動打電話,看到未接來電也假裝看不到;
手機常年靜音,避免聽到電話鈴聲響起;
使用微信、郵件等文字工具進行溝通時焦慮感大大降低、狀態(tài)更加放松、思路更加清晰,比起電話溝通甚至更愿意面對面交談。
不得不電話溝通時,打電話前、中、后都感到極度緊張或焦慮,對自己要說的話感到擔心或不自信;
對電話交流中的沉默時刻感到尷尬和恐懼;
身體癥狀表現(xiàn)為惡心、心率加快、呼吸短促、頭暈和肌肉緊張。
對于上述典型癥狀,不知有多少人默默“中槍”?如果你在接電話時也有這種感覺,不要太過擔心,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是這樣。
在2019年,一項針對英國上班族的調查發(fā)現(xiàn),有76%的80后、90后在手機鈴聲響起時都會產生焦慮情緒,而出生在嬰兒潮時代(1946年-1964年)的人們也有40%有電話焦慮的情況。
正因為如此,61%的80后、90后會使用其他的替代交流方式,進而完全避免打電話。
打電話為什么讓人這么害怕?
在現(xiàn)代社會,有那么多的交流方式,例如微信、電子郵件、視頻通話,為什么偏偏是打電話會讓人產生焦慮感呢?
相比于面對面交談,打電話可能會讓說話的人對自己的表現(xiàn)有所顧忌,因為他在講話時只能聽到自己的聲音。
在缺少了其他所有社交暗示的情況下——包括手勢、肢體語言和眼神交流,人們常常對談話感到?jīng)]有自信,搞不清對方的情緒和態(tài)度,從而產生焦慮感。
有研究表明,如果缺少了非語言溝通的部分,人們信息傳遞的效率會大打折扣。在一段有效的溝通中,肢體語言承載的信息量可以達到55%,聲音和語調僅僅只占38%和7%。
我們都知道,在與人交談時,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對方的神態(tài)、動作、眼神等信息來感知他的情緒、去判斷他對這段對話是否感興趣,從而調整我們自己接下來的表達。
而在電話中,這一系列的線索都被隱藏,我們不知道對方在傾聽時的表情和情緒,無法及時的調整自己的措辭,因此我們會擔心自己說出一些“不合時宜”的話,讓談話陷入尷尬的境地。
打電話時看不到對方的臉和肢體語言會讓人們感到有壓力
而與短信、郵件相比,電話是一個實時性的交流方法。大多數(shù)人喜歡使用短信和郵件進行溝通,是因為文字溝通給了他們充足的時間去思考他們的語言和措辭,而不用做出即時反應,這給予了說話人極大的安全感。
也正因為此,在某些情況下,人們也許會在文字交流中發(fā)展出不同的個性,與他們現(xiàn)實生活中沉默寡言的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
而在電話中,人們不僅需要快速的加工對方剛剛傳遞的信息,還要立即明確自己的態(tài)度,并組織語言用適當?shù)恼Z氣給予回應。這就要求人們有強大的社交能力和臨場反應能力。
如果人們沒有及時的給出回應,對話可能會因此沉默,而看不到對方的表情又會讓這種情況變得十分尷尬。
停頓會讓人感到非常不舒服。畢竟面對面交談時,人們可以看到沉默是因為對方正在思考或正在做其他事情,但打電話并不能。因此,對沉默和尷尬氛圍的恐懼可能是產生電話焦慮的原因之一。
多數(shù)人更愿意使用短信或郵件進行溝通
另一個讓人覺得打電話令人窒息的原因是成為別人眼中的焦點所帶來的壓力。
在面對面交談時,人們所處的環(huán)境中有很多會讓人分心的東西,比如窗外飛過的鳥群、街上來來往往的車流、甚至是手機上的未讀信息通知等等。
這些外界的干擾因素會讓雙方互動變得更隨意,對話也更自然。打電話時,人們更加專注于談話,所以人們會感覺聚光燈聚焦在他們身上,逼迫他們直接回答問題。
由此可見,電話是一種對社交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要求更高的交流方式。而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我們可以幾天、幾周甚至一個月都不需要直接和別人進行電話溝通,因此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大多數(shù)人對打電話感到焦慮。
害怕打電話,我會不會是社交恐懼癥?
盡管電話焦慮癥看起來和社交恐懼癥非常相似,都有害怕與人交流的表現(xiàn),但電話焦慮癥 ≠ 社交恐懼癥。
電話焦慮癥并不是真正的心理問題,只是越來越多的人有這種表現(xiàn),人們根據(jù)這個現(xiàn)象,“人造”了一個名詞把它形容出來而已。
社交恐懼癥一般在行為上會表現(xiàn)為:回避需要進行普遍社交的場景,如學校、公司、大型活動等;
社交前需要進行大量心理建設,甚至需要依靠酒精來壯膽;擔心自己處于尷尬的環(huán)境,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害怕他人看出自己的焦慮狀態(tài)……
社交恐懼癥患者通常是對各種形式的社交場合都會產生焦慮、恐懼的情緒,他們希望逃避一切需要與人交流的情景。
而且這種狀態(tài)往往會持續(xù)6個月以上,讓患者的學習、生活不能正常進行,需要外界的干預治療。
社交恐懼癥也會害怕和別人面對面交談
而電話焦慮癥只是讓人在打電話這個特定的情景下產生焦慮,并不影響人們的其他正常生活、社交活動。
此外,雖然人們害怕打電話,但大多數(shù)人還是能做到克服這種焦慮心理完成每一次的電話交流。
因此,即使打電話的焦慮心理是社交恐懼癥的表現(xiàn)之一,但如果你只是在打電話時有點緊張,在其他社交場合與人交流沒有感到不適,就不必擔心自己是否患上社交恐懼癥。
勤練習,讓接電話不再成為“噩夢”
通過對電話焦慮的分析,我們知道人們之所以對電話交流產生如此焦慮和恐懼的情緒,通常是因為他們認為,如果在接起電話后沒有及時、準確的做出回應或給出答案,則代表著失敗和尷尬。
但事實上,這種擔心是完成沒有必要的。
克服電話焦慮癥可以從兩個方面同時入手: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和系統(tǒng)脫敏法。
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認知行為療法來改變對電話焦慮的認識,從而減輕接電話時的恐懼心理。它是一種心理治療,主要針對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認知導致的心理問題。
它通過改變患者對人對事錯誤的看法和態(tài)度,糾正因其引發(fā)的相關行為。當認知被重塑,即引發(fā)焦慮的根源被消除時,人們自然不會再逃避打電話這個行為。
以大多數(shù)人害怕的“接起電話不能給出及時、明確的回復”為例,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果對方?jīng)]有得到回復會有情緒嗎?對方打來電話是否可能只是想確認一下進度并不追求結果?
當你沒有給出答復時你們的關系會因此而變差嗎?比起模糊的回應,對方有沒有可能更不喜歡未知的等待?
當人們想清楚這些問題后,就可以從其他角度來解讀這些問題:提問得不到答復是日常生活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人們不會因為一次未果的詢問或拒絕就產生很大的負面情緒;
即使是很緊急的事情,相比起聯(lián)系不到當事人,人們也許會更愿意接受一個不太符合預期的答復。
因此,如果你想要試著克服電話焦慮癥,尋求專業(yè)的咨詢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除了電話焦慮,認知行為療法還能幫助人們治療社交焦慮。如果你對和人面對面交談感到有點緊張,那么也可以選擇線上治療。
在不斷的打電話訓練中獲得自信
另一方面,克服電話焦慮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不停地讓自己接觸更多的來電,這就是一種系統(tǒng)脫敏法。電話焦慮很有可能只是與缺少經(jīng)驗有關,人們總是對自己不熟悉的事物產生畏懼感。
當你開始嘗試著接聽越來越多的電話,也許這件事情對你來說也會變得越來越簡單。
從接聽自己最親密的摯友的電話到接聽工作電話或與不熟悉的人對話,一步步遞進式的訓練能讓人們逐漸提高對接聽電話的適應程度。
例如,你可以試著列出一個“要給他/她打電話”的清單,比如朋友或同事,然后仔細分析每個電話讓你感到焦慮的原因,這可能包括說錯一些話或感覺被評判等等。
最后,當你真的給清單上的人打了電話并且對話很愉快,記住這種感覺,強大的心理暗示會幫助你在下一次通話中保持活力。
除此之外,嘗試在打電話之前在腦海中演練一遍即將要發(fā)生的談話內容,做好充分的準備,也能緩解緊張的情緒,同時讓對話更加和諧且富有邏輯。
總的來說,對接電話的脫敏訓練是建立在一定練習量之上的,當你練習得越多,焦慮就會越少,你也會感到越來越自信。
參考:
1.https://neurosciencenews.com/phone-call-anxiety-why-so-many-of-us-have-it-and-how-to-get-over-it/
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887618520301596
3.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anxiety/social-phobia#symptoms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32655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0163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8099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39055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559466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