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色偷偷尼玛图亚洲综合-97国产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片无码视频不卡

為什么有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了?
作者:安肯心理 2021-03-06 11:54:55 心理百科

為什么有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了?

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了?

人活一世,總會有煩惱和不如意的時候,這些煩惱長期積壓在我們心中,就容易演化成心理問題。所以說除了剛出生的嬰兒,每個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心理困擾。

這些困擾從本質上看是心理問題,但又分輕重緩急。有的人困擾比較輕緩,可以通過自我疏導來抵消,如向朋友傾訴、玩游戲、聽音樂、旅游、吃零食...而有的人卻很難走出來,困擾也逐漸加重。

這個社會,精神病人越來越多,是因為我們越來越不能容忍和我們不一樣的人·榮格。

不論你認不認同榮格的觀點,我都想說:當今社會受心理困擾的人,確實是越來越多了!

心理問題有多普遍?你這個年齡段容易出現(xiàn)哪些心理問題?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心理問題?哪些因素,值得關注?如何調節(jié)心理困擾?今天,我們一起來看文章了解。

1則、心理問題到底有多普遍?

為什么有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了?

2019年2月22日,中科院發(fā)布了我國第一部“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17-2018)》。

報告指出,中國學齡兒童的心理異常總患病率為15.6%,其中男性低于女性。

中國17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心理問題的困擾,如抑郁、焦慮、強迫、厭學、網(wǎng)絡成癮、自殺自傷等。

如果不及時發(fā)現(xiàn)并有效干預,許多問題會延續(xù)到成年。

為什么有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了?

其中,留守兒童更容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情緒,情緒更不穩(wěn)定,人際更為敏感,容易有恐懼反應,對外人不信任,孤獨傾向、恐怖傾向、身體癥狀、自責傾向。

2則、每一代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煩惱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人們在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暴露出大量心理疾病的短板。每個年齡段的生理、心理變化,使人們變得異常敏感,從而出現(xiàn)許多心理問題。

(一)兒童期(0-12歲)

為什么有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了?

3歲以下——安全感得不到滿足(最大威脅)

3歲以上——與外界信息溝通范圍變廣,安全感很重要

出生-5歲——心理發(fā)展重要時期,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至關重要,即來自父母的關懷和照顧

5歲以前的幼兒期,心理問題主要以行為障礙為主,包括緘默、多動、攻擊、刻板動作和退縮行為等,多與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父母關系狀態(tài)有關。

5歲以后的兒童期,孩子的自我意識迅速發(fā)展,旁人(尤其是父母)的態(tài)度對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發(fā)育至關重要。這個時期容易出現(xiàn)孤僻、膽怯、焦慮、強迫和恐懼癥等問題,主要受家庭教育和學校環(huán)境影響。

(二)青春期(12-18歲)

為什么有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了?

青春期面臨升學、就業(yè)、戀愛與交友等方面的壓力,需要迅速擴充知識并適應社會,嘗試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這些壓力導致我們的青少年情感脆弱,喜怒無常,情緒波動過大,且易受外界影響。

早年養(yǎng)成的個性和鍛煉出來的能力,若不能適應社會、調節(jié)壓力、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便容易出現(xiàn)悶悶不樂、愁眉苦臉、沉默寡言的現(xiàn)象,甚至會導致抑郁癥、社恐、焦慮癥、強迫癥和青春型精神分裂癥等。

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中,最典型的就是抑郁癥。如果孩子出現(xiàn)以下情況,一定要盡早求助專業(yè)心理幫助。

01情緒低落,煩悶,不開心,悲觀厭世;

02老是貶低自己,做事缺乏動力,凡事提不起興趣;

03人變“懶”,沒啥精神,失眠,食欲不振,記性差;

04總是胡思亂想,腦子變遲鈍,不想說話,總是頭疼;

05覺得活著沒意思,產生過自殘自殺的念頭。

(三)成年期(18-45歲)

為什么有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了?

成年人工作和生活壓力比較大,一直處于緊張或者興奮狀態(tài),如遭遇嚴重不良突發(fā)事件,可能會出現(xiàn)抑郁癥、失眠、偏執(zhí)、軀體焦慮等。

人到中年之后,還易患心因性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偏頭痛等。

(四)更年期(45-55歲)

為什么有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了?

一般45歲之后開始進入更年期,內分泌功能衰退,失眠、吃飯沒胃口、記憶力下降,容易緊張焦慮、心煩意亂,渾身說不出的難受。當遇到精神刺激時,容易出現(xiàn)偏執(zhí)或者抑郁的癥狀。

另外在此階段也容易出現(xiàn)器質性的精神疾病,比如腦萎縮或者植物神經功能發(fā)生紊亂以及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等。

(五)老年期(55歲以上)

為什么有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了?

老年人面臨退休、子女搬離、獨自留守等考驗,容易產生孤獨感和不適感;再加上年紀大了體力下降、精力不足,導致他們非常容易傷感、焦慮不安以及敏感多疑。

長期陷入這種境地容易使他們“性情大變”,性格變得幼稚、自私、多疑、急躁、易怒,智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也下降。在受到不良刺激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xiàn)老年孤獨癥、抑郁癥、疑病癥、躁郁癥、老年性癡呆癥、腦動脈硬化精神病等。

另外老年人也容易出現(xiàn)心因性的心腦血管疾病、帕金森病和其他腦退行性病。

3則、人為什么會有心理問題?

為什么有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了?

生態(tài)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狀況不僅受性格和大腦的影響,還受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1、家庭

貧窮容易導致孩子自卑和抑郁;單親家庭和留守環(huán)境容易導致孩子孤獨、敏感、不會表達情緒、缺乏安全感;父母關系不好和天天吵架的家庭氛圍會導致孩子恐懼親密關系,習得不良相處方式,并延續(xù)到下一代。

2、學校

師生容易影響孩子的自尊心;同伴交往過程中的互動和感情交流,促進孩子發(fā)展多元化的社會認知、情緒和行為。

為什么有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了?

3、工作

工作中的收獲與伙伴支持,讓人獲得幸福感和成就感。但強度大、要求高的工作會容易讓人產生疲勞、抑郁等負面情緒。

4、網(wǎng)絡環(huán)境

很多研究表明,長期沉溺于社交媒體,容易造成抑郁、焦慮、睡眠問題、飲食問題、自殺風險等問題;但同時也能提升人們的幸福感——結識“五湖四?!?、“志同道合”的網(wǎng)友,使人獲得情緒上的支持,降低對自身問題的羞恥感,更有勇氣求助。

4則、心理問題,如何自測?

為什么有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了?

不確定自己是否有心理問題,或是否有潛在的心理疾病趨勢,可以通過“知情行”和社會功能受損程度這四個方面來判斷。

1、認知

腦力是否遲鈍,記憶力是否明顯下降。

2、情緒

看情緒是否正常,是否有過于嚴重以及持續(xù)時間過長的負面情緒,如恐懼、擔心等。

3、行為

看行為是否正常,睡眠、飲食、工作、娛樂等方面是否出現(xiàn)問題。

4、社會功能

如果已經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學習、工作和生活,說明心理狀態(tài)已經非常不健康。

5則、如何進行自我調節(jié)?

為什么有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了?

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長期有某種強烈的負面情緒,可以這樣進行自我調節(jié)。

焦慮——管理時間

有焦慮傾向的人要養(yǎng)成規(guī)律的工作生活作息習慣,盡量減少生活的不確定性,給自己建立“安定感”。

抑郁——釋放情感

抑郁痛苦時,可以試著哭出來。哭雖然不能解決具體問題,但有助于釋放情緒,淚水會帶走體內壓力激素。

拖延——找到目標

客觀分析自己的優(yōu)劣勢和能力后確立目標,努力進步,這樣能了解自己的價值和意義,不再頹廢,走出迷茫。

憤怒——常深呼吸

讓激動的情緒“剎住車”,第一步是轉身離開現(xiàn)場,第二步就是采用深長的腹部呼吸。

參考資料

《心理健康藍皮書(2017-2018)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人民網(wǎng)、生命時報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侵刪。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最新測試

  • MBTI自卑心理外貌焦慮EPDS負面情緒情緒管理心理咨詢叛逆易怒癥悲觀主義源碼情商回避型人格障礙社交恐懼男人心理綠帽情結自閉癥心理效應焦慮強迫癥心理學潔癖智商測試桃花運愛情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