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長,我特別看不慣不守規(guī)矩的事和人,每次跟我沒什么關系也要氣好久。今天早上坐公交車,雖然是冬天很冷,但是因為疫情,公交后排需要開窗通風,為了全車人的健康大家也一直在遵守。
但有位乘客一上來就把自己那側的窗戶關上了,又來關我們這側的窗戶。我提醒窗戶需要開著,但Ta還是把窗戶關上了。我想把窗戶打開,但那個窗戶按不動,我就這么坐了一路。
我很氣不過,公交車開窗通風是防疫的一部分,為什么有人只顧著自己不遵守呢?哎!難受,這種人怎么想的?。吭趺锤玫膽獙@種狀況和情緒呢?
在新聞里我也經常看到這種有人不守規(guī)則,甚至讓人覺得有點毀三觀的事,而且不發(fā)生在自己身邊都挺添堵了,更何況就發(fā)生在前后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不守規(guī)則這種背后的情緒心理,還有我們可以怎么辦?
不同的人不同的“規(guī)則”
為什么有些人不守規(guī)則,只顧自己呢?有可能是我們心里的“規(guī)則”本來就不一樣。這個問題涉及到一些道德心理學層面的內容,那道德規(guī)則和心理有什么關系呢?心理學家說:我們對于規(guī)則的想法態(tài)度其實不是純粹理性的,它背后涉及認知發(fā)展、情緒反應還有家庭經歷等等各種方面。
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提出了一個道德發(fā)展理論,把我們對于“規(guī)則”的態(tài)度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前習俗階段,就是說小時候孩子還不是特別理解道理的時候,規(guī)則主要來自爸媽、老師這些外界的聲音,而遵守規(guī)則主要是因為害怕被懲罰,但其實并不理解為什么要聽爸爸媽媽和老師的話。而每個家庭、學校的規(guī)則又是不一樣的,對規(guī)則的執(zhí)行力度也是不一樣的。
就比如說,我們之前講到過《人生腳本》那本書,提到過一個“生存法則”的概念:小的時候,父母會有意無意的傳授給我們他們的生存經驗、生存法則。上次我不是舉了灰姑娘和她姐姐們的那個例子嘛,灰姑娘的生存法則是善良,而姐姐們的生存法則是利己。很顯然,灰姑娘的生存法則是跟她去世的善良媽媽學的,而姐姐們的生存法則是跟現(xiàn)在這個非常惡毒的繼母學的。
第二個道德階段叫做習俗階段,是指我們開始理解規(guī)定背后的道理是怎么回事了。比如說公共車通風,不是因為不開窗會被懲罰、會被指責,而是為了大家集體的健康去考慮的,所以一般人都會主動遵守這種保護大家利益的法律法規(guī)或者說道德的約束。也就是說我們是自愿的、主動的、積極配合的。
最后的階段是原則階段,這個階段不只是遵守規(guī)則,也開始對規(guī)則有了自己個人的反思和判斷。尤其是面對一些非常復雜的情況的時候,比如說科爾伯格道德難題。
一個藥廠開發(fā)了一個治療絕癥的藥物,它卻壟斷了市場賣出100萬美金的高價,一位丈夫湊不到錢,為了救自己絕癥患病的妻子,在絕望時發(fā)現(xiàn)了有一個可以偷到藥的機會,他要不要去偷呢?
大家可以想想自己的選擇和想法。我相信肯定有偷的也有不偷的,大家都有自己的標準、原則和判斷,所以有時候這個規(guī)則道德和它背后的心理其實特別的復雜。我們很難理解一些人是怎么想的?Ta為什么這么想?為什么跟我想的不一樣?
就比如說這位關上窗戶的乘客,Ta也許是因為車上沒人管不受懲罰就覺得這個規(guī)則不重要;也許Ta感覺這段時間疫情過去了,是不是開窗戶影響并不大,如果很冷就可以關,而Ta的心里自己是沒有做錯的。所以對自己開窗戶這件事感到理直氣壯,但這會讓有安全意識的這個投稿的糖丸兒覺得匪夷所思。
所以可能我們首先要去建立的一個想法是:先不說我們是不是喜歡,是不是愿意,這些點我們先拋在一邊,而是我們現(xiàn)在就去討論一件事情:每個人都可能出于某種目的和原因有自己的想法,而這個想法可能和你或者和很多人是不一樣的。那這件事情能不能存在?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探討的問題。也許這件事情上,你是那個跟大家站在一起的人,你是那個堅決要擁護不開窗戶的人。有沒有可能有一天,在另外一件事情中,你變成了那個需要開窗戶的人。那么那個時候,你心里的想法是怎么樣的?那也許就是我們研討這件事情的一個價值和意義。
規(guī)則—我們內心的秩序
剛才我們說了每個人他都有自己的判斷,可能彼此之間是不一樣的。但有時候吧,有些人和我們不一樣的事,實在太毀三觀了,而且會讓你非常的生氣和難受,那這種情緒是怎么回事呢?
很有可能就是因為這種不一致的程度足以打破我們內心本來很堅定的去維系的一種秩序、一種安定。
什么叫我們心理世界的秩序?就是我們心理一般都會有一些重要的規(guī)則或者觀點,有關于世界是怎樣運行的。就像車應該怎么開、交通規(guī)則應該怎么執(zhí)行,當一切都按照這個規(guī)則運轉的時候你就會非常舒服、非常的自在,認為這個世界非常的安全。當一切都能夠生活在我們控制的范圍里,然后能夠預期的范圍里沒有意外、沒有壓力,那你就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和諧、非常美好的世界。
但是,這些不守規(guī)則的人可能會造成問題:比如說闖紅燈、酒駕、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就會帶來安全隱患。這是對我們愿意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人最大的不尊重了,而且對其他人的生命安全也是不尊重的。那這就會讓我們感覺這個世界是失控的,明明遵守交通規(guī)則就好了,你為什么不遵守?給大家?guī)磉@么多麻煩,也給自己帶來很多危險。
這種憤怒的情緒是直覺性的,就像我們小時候碰到那個膝蓋會有膝跳反射一樣,它是自我保護的一種生物性的本能。
那這里呢,我就想跟大家分享《象與騎象人》這本書,這是我們之前讀書欄目分享過的一本書。這本書呢,就是說的我們大腦的工作方式特別像沒有被馴服駕馭的大象和要馴服它的“騎象人”之間的關系 。大象就是指我們大腦中這種生物性直覺的情緒和反應,你其實很難控制,它產生了就是產生了。而“騎象人”是我們這個時候站出來的理性思考,它是一種更復雜的思維功能。
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平靜的時候,這個腦中的大象是受我們“騎象人”控制的,但是當我們遇到危險的情況,這個大象就會特別激烈、特別強烈 ,然后站出來保護我們。就是你情緒特別強烈的時候,其實同時也是一種保護的信號。也就是說 ,象與“騎象人”它們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來保護我們自己。
“騎象人”是一種冷靜的、克制的保護,而大象本身它更像是一種不計一切后果的保護,就因為當下足夠危險了,它一定要用非常強烈的信號告訴你。但是也許這樣做之后會帶來一些其它的連鎖反應,但這就不是大象自己的功能了,就不在它自己的可控范圍里了。
所以,這樣兩個極端它們之間慢慢通過你自己磨合出來的一個平衡,其實是一個最好的狀態(tài)。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否認每一個部分都有它自己非常擅長的功能,因為如果一個人長期處在不管什么樣的事情都是冷靜、沒有什么反應的情況下的話,那真的遇到一些突如其來的危險的時候呢,可能身體是麻木的,沒有辦法說迅速地做出反應的。
比如這位糖丸兒的情況就是因為有人打破了規(guī)則、沒有顧及他人,然后進入了自己那種不安憤怒的模式,但是最終因為沒能打開那個窗戶、也因為出于自己的理性克制,沒有直接向那個人表達自己的憤怒,那這種內心的矛盾也沒有被解決掉,對吧?所以說它就像是一根刺留在了心里,你不知道怎么去消化它。
怎么重建內心平靜
關于怎么應對這種內心矛盾產生的憤怒情緒,我們之前也做過一個視頻。這次主要來談談這種情況下更具體的一種憤怒,我們可以怎么解決“騎象人”和大象之間的矛盾。
這里給大家推薦這本寶書《伯恩斯新情緒療法》。
這本書里邊介紹了怎么用認知療法去處理憤怒這種情緒,我個人也是比較贊同的。就是在憤怒這種情緒的處理上,因為它是短時間內爆發(fā)的、非常強烈的,所以認知的方法它相對于其它方法來說見效會更快一些,因為它有很多具體的方法你是可以照著去做的,而且短時間內可以有一個顯著的效果。
那要處理情緒,我們就要先看一看讓情緒產生的這種思維,也就是你對于“世界應該怎么運轉”、“其他人應該如何對我們”的想法。是不是本身充滿了無數(shù)的限制,就比如剛才在第一個Part的時候我跟大家去聊的這件事情,當我們覺得這個世界的運轉方式和我們本來認為的安全方式不一樣的時候,我們到底應該怎么樣去思考這件事情?
我以前也是對于別人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不一樣,尤其是我堅信我自己的想法特別對的時候。那種自己邊界被侵犯的憤怒情緒真的很難消解,但是隨著后來經歷變多,我自己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當我認為我自己邊界被侵犯的那一刻,其實就把我和對方放在了一個對立面上。但其實很多時候,在矛盾沖突發(fā)生的當下,你自己有可能就是對方在其他時候的他自己。然后對方也有可能是在其他時候的你自己。
舉個例子吧,就比如說我現(xiàn)在住的不是離工作室很遠嘛,需要打那種順風車會稍微便宜點。大部分順風車的司機,還是和乘客之間彼此都蠻理解的,有時候司機遲到了,乘客可能也不會說太多;然后有時候乘客遲到了,司機也表示理解。
但是那天好巧不巧,我就碰見一個特別軸的司機,他是需要你準時的分秒不差的。當時我記得大概是他到了之后,還有五分鐘,因為我們小區(qū)離那個定位點特別的遠,我馬上就要到了,但是他就每三十秒打一個電話,言語之中還有一種特委屈、覺得受欺負了的感覺,跟我說:“咱們不是說好了兩點十分準時到嗎?現(xiàn)在都已經兩點十二分了,你為什么還沒有到?”。
作為我來講,我已經拿著行李,我就跑著趕緊去約定的地方了,我已經在努力了,你再耐心的等一下就行。但是從他的視角來看,我們本來前一天就約定了這個時間,然后我期待這個時間你可以出現(xiàn),但是你沒有出現(xiàn),就不太能接受,也許他可能也是著急要去什么地方吧。
反正我發(fā)現(xiàn)這次我在遇到這樣的情況的時候,跟以前的反應和做法都不一樣了,雖然說我自己可能沒有會計較到每一分鐘、一秒鐘那么嚴苛的程度。但是我真的會想比如說以前的一些情況,我跟人約好了在咖啡館幾點談事。就是可能你偶爾等一個人遲到幾分鐘沒事,但那段時間我見的人就特別多嘛,我就發(fā)現(xiàn)每個人都會遲到一會,這種狀況加在一起的確會給人帶來一定的情緒上的不愉快。
所以每個人都可能是處在對方遇到的那種情況里的,而你處在對方情況里的時候,可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這個原因別人是不知道的,但是你自己是知道的。
所以在經歷了很多我在別人的視角里 ,可能別人有時候也會體會我的視角的時候,我會理解自己比較舒服的那個狀態(tài)。如果可以一直這樣,當然是很美好很理想的一個狀態(tài)。但是這個世界是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生活,其他人都是我作為主角這個舞臺的配角呢。我覺得不能這樣對待他們。
所以在想到這個世界是怎么運轉?這一點又和我自己的規(guī)則之間的沖突應該怎么去調節(jié)、怎么去緩解的時候,我會覺得只要你認為大家都是共享一個舞臺的,然后這個世界每個人都可以參與,有自己出于不同的立場出發(fā)點而做的某種決定,而表達出來的某種狀態(tài)和想法,其實很多事情我覺得都是可以理解的。
當然這個并不是說我們要去無限包容那些跟這個世界、跟所有人作對的、那種奇葩討厭的人。其實我更想說的是,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情況下遇到的那些矛盾和沖突,其實都是陷入了一種,當下這個舞臺只有我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的這種誤區(qū)里可能才產生的。
我覺得如果可以建立,大家可以共享這個舞臺這種思維的話。很多矛盾其實我們發(fā)現(xiàn)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很多人處在維護自己需求的時候,并不是出于要攻擊你、要侵占你 、要侵犯你這個邊界的目的來去做的??赡芤蚕衲阋粯酉菰诹俗约悍浅J娣?、安全的規(guī)則里,忽略了其他身邊人的存在。所以在矛盾當中,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正在跟你吵架的那個人Ta有可能就是在另外一個吵架的場合當中的你自己。希望把這個思路分享給大家吧。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每個人的經歷都有共享、可以互相理解的部分,只不過當某一個瞬間沖突爆發(fā)的時候,我們就忘了其實對方正在介意的事情你曾經或者未來也有可能會是介意的。而且我覺得這樣做最終的受益者是你自己,因為當這個世界總是有挑逗你憤怒情緒的這種神經的時候,我們自我消耗其實是會非常非常大的。
尤其是我預感到中國未來不短的一段時間,我們的壓力會越來越大,每個領域每個人的內卷程度都會越來越大,我們其實已經處在一種神經很緊繃、然后壓力無法釋懷的一個狀態(tài)里了。與其說你把安全感的世界建立的越來越小,不如試著去理解一下,這個世界上由于每個人都可能在守護某種安全感,而且有些安全感的守護方式和你是一樣的,只不過說在某些機緣巧合下出現(xiàn)了沖突,但本質上呢這件事情不是不能理解的。
所以希望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大家減少一些,生活當中沒有必要的那些憤怒和摩擦的時刻吧,讓我們在未來這樣一個可能會有劇烈變化、有非常大挑戰(zhàn)的這個時代里能夠幸存下來。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53234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93813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09907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88632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493068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