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貓到了一個講人格障礙的房間,我覺得他們聊的不錯,有很多有意義的內容,我們今天寫成筆記來給大家看看。
最開始是一些正經(jīng)討論,后面就變成了瞎聊,心理醫(yī)生的瞎聊還挺有意思的。
學術討論的部分,往后翻有太長不看版
這幾個人都是精神病醫(yī)生,他們見過好多人格障礙的病人,所以他們特別懂,特別好吧。
他們開始聊天了
先是一個男的說話了,他說
“你們看我在醫(yī)院里邊看了好多人格障礙,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分類,就是各種人格障礙的分類有問題?!?/p>
“你看啊,我們好多病人,他有人格障礙A,就比如說邊緣性人格障礙,但是同時他也有其他人格障礙BCD?!?/p>
“所以你們看,這些人格障礙雖然在DSM-5(精神疾病鑒定手冊)里被分別定義過,但是通常會一起出現(xiàn),很少有某個人只表現(xiàn)出一種人格障礙。你們說對不對”
這個時候一個女的說話了
“對“
另一個男的也說
“對”
于是第一個說話的男的,我們叫他阿see好了,因為他喜歡說“你們看啊”
阿see說到
“那我們應該再重新整合現(xiàn)有的這一大堆人格障礙”
一個女的說話了
“你說的是診斷用,那分類研究用呢?”
阿see說
“ 我覺得不光是診斷用,在分類上我們也應該重新考慮人格障礙的種類,因為做了這么多年醫(yī)生,我覺得現(xiàn)有的確診條件里可能存在重復的情況,就比如說兩種人格障礙其實背后是一件事”
這個問題我其實以前看到過,因為DSM-5里頭提到的部分人格障礙,本身其實不好定義,而且也不好治療。
比如說自戀型人格障礙吧,我們有一個朋友,因為挺煩人的,我們就叫她貓見打。
貓見打有自戀型人格障礙,這可不是那種普通的自我欣賞;她覺得自己天生比別人優(yōu)秀,理應享有更多權利,不關心別人的感受,但卻又需要別人關注她表揚她。
我們來跟貓見打吃一次飯好了:
你說“你來晚了”
貓見打說“以為我不來了你們都慌了吧,我不像你們那么閑,我有很多追求”
你說那你點菜
貓見打說“你們連點菜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什么都等著我”
你說那我點菜
貓見打說“還是我來吧,這種掌控全局的事我最能干,你們說是不是”
你說我們想吃肘子,點個肘子
貓見打說“我吃素,你們就都一塊跟著吃菜吧”
你說那我們聊天吧
貓見打說“那你們聊聊我吧,我做的事比你們做的事都重要”
基本上,自戀型人格障礙在精神疾病鑒定手冊里就是這么描述的,這些行為持續(xù)6個月左右就有可能被確診為自戀型人格障礙
然而,我們很多朋友會發(fā)現(xiàn),有這樣行為的人我們身邊實在是太多了,我們一般會統(tǒng)稱他們?yōu)樯?,并不會覺得這是患了心理疾病的程度。
確實,臨床心理醫(yī)生也是這么認為:某一些人格障礙,尤其是自戀型人格障礙和表演型人格障礙,其實確診起來并不容易,原因是很多人雖然看似滿足確診條件,但他們的行為沒有嚴重影響生活,他們自己不需要幫助,也確實沒什么治療的必要。
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就像阿see說的,很多行為,比如說求他人關注,喜歡操縱他人,漠視他人情緒這些行為傾向,也同時出現(xiàn)在了其他人格障礙的確診條件里。而且,在實際治療的過程中,多種人格障礙的癥狀一般都會一起出現(xiàn),這就有點亂,像一鍋米線里還煮了掛面和土豆粉。
他還說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他發(fā)現(xiàn),患有人格障礙的人聚在一起的時候,會惺惺相惜,似乎可以互相理解,甚至會表示出能理解對方的痛苦(有一些人格障礙的確診條件是沒辦法共情,但在這種場合里他們似乎又能了)。有時候把一群人格障礙放在一塊讓他們聊個爽,甚至比醫(yī)生一對一咨詢的效果還要好,患者覺得更舒服了。
一線的醫(yī)生都這么說了,看來確診和治療方面,人格障礙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那為什么不把DSM-5里關于人格障礙的部分取消呢?
因為DSM-5除了確診的用途,還有研究分類的用途:研究分類是心理學家拿來做研究的,跟實際的心理治療無關。
目前DSM-5把這兩個事情混在一起,導致兩邊都好些事沒整明白。
有一些學者抱怨說,不應該讓非研究人員看到DSM-5,這里面很多心理疾病本來應該拿來做研究分類用的,這下好了,現(xiàn)在普通人都對著書互相指認對方有精神病,不像話。
總結來說有一些人格障礙現(xiàn)在只能做分類研究用,確診和治療還存疑。
太長不看版:人格障礙的分類還有很多研究的空間,我們目前不提倡非專業(yè)人士對著DSM-5(精神疾病鑒定手冊)對號入錯,自行鑒定自己或他人有人格障礙。
說了很多定義的事,跟我們大部分人也沒關系,沒勁,我們說說有點關系的
我是誰
或者說
“我”和別人的區(qū)別是什么
這個問題有很多角度,比如說我們可以從五大性格方面來定義一個人,或者從這個人過去的經(jīng)歷以及受到獎懲機制影響的結果來定義他,或者可以說我是我社會關系的總和,再或者我們可以說,“靈魂” 。
ClubHouse里的心理醫(yī)生提出了一個角度
他說三方面
1 對待新事物的態(tài)度
洗衣粉出了新香型,想不想買
有個機會去國外住幾個禮拜,想不想去
老板說有新活,跟我現(xiàn)在做的不太一樣,想不想接
新事物總會伴隨一定風險,那么新事物的吸引力是否能夠抵消我們對風險的恐懼呢?
2 對待獎勵,尤其是社會獎勵的敏感度
我p了三小時的圖,發(fā)到朋友圈,別人夸我一句我覺得值了?
我快撐死了,但是再多吃一口奶奶就會夸我耶,那我吃吧?
我不高興了,哎?有個朋友打電話夸了我一頓,我剛才因為什么不高興來著?
別人的認可和表揚能帶給我們多少快樂鴨?
3 做一件事的持久性
打游戲這關死了十多次了,還打不打
做閱讀碰到很多不會的單詞,還讀不讀
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克服,還是轉頭去做其他事?
我們在試著定義自己的時候,可以從這三個方面跟別人做對比,這樣就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小位置
我觀察身邊的人,發(fā)現(xiàn)在這三個方面都高于普通人的人,交流起來特別舒服。
這種人不論男女,都有一種少女感:首先他覺得很多事情很好玩,看到好玩的東西會很興奮,這種興奮是有感染力的,跟這種人呆在一起會覺得生活真美好。
而對獎勵很敏感的人,會讓人覺得這個人是可以取悅的,你對他做的一些好事會讓他真的高興起來,所以跟他交流的時候會很輕松。
我認識的一個人就是這樣,我們叫他小姑娘吧,雖然高高壯壯的但很有少女感,會因為一些小事特別高興。
“想吃蛋糕”
“好啊,咱們去吃蛋糕”
然后一路上特別高興
是不是特別少女
有些人說成年人對任何人都要不喜形于色,要學著內斂才能招人喜歡,但在我看來這樣一點都不可愛。
感謝那些在生活里帶給我活力的人。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99022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9313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792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2712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004741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