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的生活,人們都在努力去實現(xiàn)各種各樣的“確定性”,從而去對抗“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和恐慌。努力工作,讓人們有穩(wěn)定的收入;努力愛一個人,希望得到他的心;努力鍛煉,希望自己活得更健康。
可生活的本質就是不確定的。不確定性,為人們帶來的可不僅僅是焦慮和恐慌,還帶來了無盡的想象空間、愉悅感、幻覺和期待。
最簡單的例子:戀愛。愛情面前其實沒幾個人會去期待一個設定好的結果。如果你第一天就知道面前的女孩子睡覺會打鼾,婚后不洗衣服,她的父母對你還不滿意……愛情的美好又從何而來呢?
所以,不確定性就像大海的潮汐。它能把你拋到歡樂的天上,也能把你卷入黑暗的深淵。在愛情中、婚姻中、兩性關系中,彼此相吸引的絕不僅僅是外表,還有很多復雜而神秘,難以用言語描述,或是隱藏在內心深處壓抑已久的情感。這其中,一個難以繞開的話題,就是兩性之間的曖昧關系。
曖昧的目的——男女有別
“睡了嗎?”
“昨晚做夢有夢到你哎……”
“明天你說我該穿什么衣服去上班?”
“一起喝個下午茶吧?!?/p>
“昨天沒對我說晚安哦!”
這些曖昧的信息,在對話雙方之間,肯定能產生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而手機和互聯(lián)網的存在,能夠讓雙方把面對面不敢說的話隔空傳遞,激發(fā)了彼此的心跳加速和無限遐想。
如果從最表層來分析,傳送這些信息,人們一定是想達成某些目的。而性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目的的不同。通常男性會把曖昧看成是發(fā)展新的異性關系的起點,并通過曖昧的信息,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按照自己設定的方式去做事,并且持續(xù)得到對方的關注和好感。相比男性,女性則更加傾向于曖昧關系中的交流,以及通過交流所獲得的一種輕松、愉悅的感覺。卻不太愿意去談及自己的工作、生活以及規(guī)劃等方面的事情。
曖昧中,至少一方會抱有一種強烈的期望,那就是這種曖昧關系的“平衡”狀態(tài)。也就是說,一方會期望這種關系停留在目前這個階段,不要做深入發(fā)展,也不要終止——因為對于Ta來說,從感覺上已經達到了最好的狀態(tài),而從承諾上卻不需要付出更多。
然而現(xiàn)實很可能又一次進入不確定的狀態(tài)。另一方也許會對曖昧關系抱有完全不同的期望。Ta可能期望自己得到更強烈的關注,可能期望對方做出更大的付出,甚至是關系上的承諾。這時,也就是曖昧關系出現(xiàn)失衡甚至破裂的時候。其實這種結局,是雙方在進入曖昧關系之前就能夠意識到的,只不過曖昧所帶來的刺激和愉悅,遠遠壓制住了雙方對風險的考量。
曖昧的原因——深入解讀
人相比于其他動物,是非常復雜的。他既具備了獨居動物的特質,例如領地感、自我意識、獨立個性等;又包含了群居動物的屬性,例如從群體關系中獲得安全感等等。這一定程度上,可能說明了人的一生要不斷去追求穩(wěn)定而強烈的親密關系,同時也渴望實現(xiàn)自己的私欲。
嬰兒時期,人們要通過和主要照顧者(例如媽媽)發(fā)展出一種天然的親子關系,從而獲得被重視、被關愛、被需要的安全感。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嬰兒會獲得穩(wěn)定的生理及心理保障,從而發(fā)展出正常的、積極的人格結構。這被稱之為:“依戀關系”。
到了成年,人們會再一次從戀愛的親密關系中,尋找類似的安全感。同時,情感中會包含了更復雜、更高層次的意愿。例如被認可、價值實現(xiàn)、憐憫、占有欲等等情感。而婚姻,則是兩人覺得親密關系到達了一個穩(wěn)定狀態(tài),彼此對于關系做出的承諾和鎖定。
但是,如果退一步思考,假設一個人,從他幼年時期開始,就沒有體驗過(或擁有過)穩(wěn)定的依戀關系,那么即使在成年后進入了愛情或婚姻,他會以一種什么態(tài)度去發(fā)展新的親密關系呢?
以往的文章中曾經多次提到過“四類依戀關系”,這里再來簡單回顧一下:
01、安全型依戀
幼兒時期得到家人的足夠關愛,互動良好,生理與心理需求得到及時響應。發(fā)展出的性格是穩(wěn)定的,可以自我安撫,并善于探索的。而成年時期則表現(xiàn)為與伴侶關系穩(wěn)定,互相理解和支持。
02、焦慮型依戀
幼兒時期對家人的存在感到焦慮,而當家人離開時卻又顯得很沮喪。通常這類幼兒的家長不懂得滿足嬰兒的需求,自身性格焦慮,言行不一致。而成年時期則容易對伴侶的關系表現(xiàn)出抗拒。
03、逃避型依戀
這類幼兒會對家人的存在與離開,都表現(xiàn)得很漠然,人格上比較退縮、孤立,缺乏探索意愿。家長則表現(xiàn)為沒有耐心,人際關系冷淡等等。這類孩子在成年進入愛情關系后,容易表現(xiàn)情緒不穩(wěn)、極端,甚至要求自己的付出必須有回報等自私狀態(tài)。
04、混亂型依戀
這類孩子沒有固定的表達模式,可能是以上第2、3類的綜合。通常由于身邊的照顧者頻繁更換,或者受到驚嚇與創(chuàng)傷,導致孩子無法表達自己。進入愛情或婚姻關系后,也表現(xiàn)出極不穩(wěn)定的性格特質。
在全球范圍粗略計算屬于安全依戀款的大概占65%左右,所以,放眼諸多男女或夫妻關系,能夠做到體貼關愛、彼此理解、無話不談、互通有無的伴侶真的不多,因為安全型遇到安全型在概率上是更少了,而且30%的人后天會被伴侶的依戀模式所影響。有些時候,一方提出自己看來很合理的疑問,另一方則會像觸電一樣跳起來;而有時一方覺得歲月靜好,可能另一方則覺得波譎云詭。
在這些“壓力”下,人們會下意識去尋找一些減緩壓力,或者讓自己能夠暫時脫離這種生活狀態(tài)的一個小小時空。而當第三方做出的反應,恰好能夠彌補這種空白時,曖昧就產生了。
舉兩個例子吧:
A
男方和女方都是事業(yè)型的人。女方能獨當一面,卻同時也能兼顧家庭,把所有事物安排得妥妥帖帖。某天女方突然發(fā)現(xiàn)了男方與多個女性的聊天記錄,才知道曖昧關系已經持續(xù)了多年。在經歷了爭吵、冷戰(zhàn)和心理醫(yī)生的介入后,最終男方表達,自己并不需要一種被“安排”和“照顧”的生活,卻能夠從其他女性的弱小、無助中得到一種滿足。
B
妻子質問丈夫為什么要給其他女性發(fā)這種曖昧信息。丈夫一開始沉默,逐漸開始爆發(fā),認為婚姻就不應該是這個樣子,但又描述不出一種他想要的婚姻。丈夫自己本身就出自一個破碎的家庭,父親在外有很多女性伴侶,從小自己要不就吃保姆做的飯,要不就面對著憤怒而悲傷的媽媽。敏感而破碎的人格,導致了他在男女關系上的認知混亂。
曖昧是利刃也是鑰匙
話說回來,夫妻雙方相識的最初,有多少愛情是單刀直入的呢?開門見山的表白,不說讓人感到恐懼吧,至少也會讓很多人抗拒。曖昧,在其中扮演了很好的催化劑作用。然而,但愿曖昧催化出的是幸福而健康的愛情,如果這種催化劑被濫用了,那么就成了生活的毒藥。所以面對曖昧,雙方各自又能做什么呢?
撥開曖昧的“皮”
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什么變化或異樣?長期的關系里,是否還存在牽手、擁抱、傾訴、陪伴等等情感交流?曖昧帶來了關系中的痛楚,但其實也提醒雙方:關系里已經開始缺少幸福感。
表達自己,理解對方
很多人發(fā)現(xiàn)另一方向別人發(fā)出的曖昧信息后,表現(xiàn)出來的只有憤怒。其實,理性的表達更能夠讓對方認清現(xiàn)實。同時,對方為什么會有這種需求,尋求的是什么,原生家庭給他帶來了什么,都是值得去探究的。
空間感與界限感
捕捉曖昧,往往是從一條訊息開始的。然而要避免用一條訊息,重新去定義你面前的這個人。人的生活中,并不需要全天候的監(jiān)控,反而需要獨立生活與思考的空間。可以告訴對方,空間就是界限,可以在一定的空間里行動或想象,但空間也是有界限的。
自我認知的完善
發(fā)現(xiàn)對方曖昧后,難免會產生相互比較的念頭(我哪一點比不上他的曖昧對象?)。其實恰恰相反,曖昧有時與對象的特質無關,反而是一種自卑感和失落感的彌補。這時,自己更應該提升自我認知,去鼓勵和幫助出現(xiàn)曖昧行為的那一方。
結語
曖昧,就是一個“好奇害死貓”的過程。也許用英文能夠做一個更圓滿的解讀,因為“好奇害死貓”的最初版本,并不是大家所認為的“Curiosity killed a cat”,而是“Care killed the cat”。Care包含了很多重的意思,有關愛、照料、擔憂、關注等等。兩性關系中,彼此都不應花過度的精力去關注和擔憂各自的忠誠,也不需要給予對方過度的照料和體恤。同樣,而在兩性之外的關系中,為了好奇或滿足感,去過度關心他人的生活,也是不恰當的。
小說家斯蒂芬·金對這句話做了一個很好的補充:
好奇害死貓,但滿足了就沒事(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satisfaction brought him back)。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36084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48109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6426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79478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933661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