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地高考成績陸續(xù)出爐,幾則“女孩考上大學跪謝父母”的短視頻在網(wǎng)上引發(fā)熱議。在一段視頻中,穿著校服的女孩,哭著奔向一個戴著安全帽的男子,邊說“爸爸,我考上了”,邊跪地痛哭。再配上“百善孝為先”的文案和煽情的音樂,感動不少網(wǎng)友。
然而,在其他幾段視頻中,還是相同的故事,但爸爸則變成了“植物人”、“撿瓶子”的人。
很快人們發(fā)現(xiàn),這幾則視頻中的女孩好像是同一個人。隨后視頻拍攝者承認,三個視頻都不是真實的。但面對網(wǎng)友“欺騙感情”的質(zhì)疑,他并不認同。
拍攝者:“我從來就沒說過我的段子是真實的,如果你覺得我在騙你的眼淚,那我想請問一下,你們看那些韓劇看得眼淚稀里嘩啦的,你們怎么不去找他們呢?我這個本來就是一個正能量的段子,想讓小孩子知道父母不容易,然后他們?nèi)ド蠈W感恩父母,就這么一個段子,我有錯嗎?”
——西安日報
在這個事件中,爭議最多的是“這位拍攝者是否是在欺騙觀眾的眼淚”。根據(jù)第一感覺,我們會覺得這當然是欺騙啊,可是當拍攝者指出“韓劇”時,很多人一時不知如何反駁。其實這是因為大家對“欺騙”的認識不夠深刻。
日常生活中,我們還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受到了冒犯很生氣,還是需要微笑著說“沒關(guān)系”;求生欲測試中,男朋友的“你比楊冪更漂亮”;當然還有渣男的“我愛你”。
連維特根斯坦都說,撒謊對自己有利的時候,為什么要說實話?
今天,巖讀將和大家分享《說謊心理學》,一起學習“什么是說謊”以及“如何辨別謊言”。
01、什么是說謊?
說謊,是一種虛偽、不實的陳述,常被用以欺騙他人。要理解說謊這種行為,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主觀性。即如果說話的人認為自己所說的是事實,那么就算他說錯了,也不意味著他在說謊;但是如果他明知道自己在說錯話,卻假裝自己說的話是真的,那就是在說謊了。
從主觀性這個角度理解,說謊不一定是說錯話、說假話,而是意圖上的欺騙。也就是說,即使所說的內(nèi)容是真實的,也有可能是在說謊。
舉個例子,19世紀中葉,美國一家博物館有一場關(guān)于馬戲團的展覽。展覽十分火爆,但也帶來了麻煩。觀眾在每一件展品前都停留很久不肯離開,這讓博物館十分擁擠,但每天賣出的門票變得特別有限。
館長決定解決這個問題,于是他更換了出口指示牌上的單詞,結(jié)果客流量就大大提高了。這是因為,他換上的這個單詞(To the Egress),在英文中既有出口的意思,又暗示了某種奇怪的生物。觀眾想當然地以為前方有更精彩的展覽,結(jié)果卻被這個誤導帶出了博物館。
例子中這個館長行為,雖然說的是實話,但是他的主觀意圖是想要欺騙游客,因此他也是在說謊。
02、為什么要說謊?
語言作為人類首要的溝通工具,是欺騙行為的重要載體。為什么人可以通過說謊來欺騙對方?心理學理論認為:人類和其他動物都有表征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能力,包括知覺、意圖和想法。
對心理狀態(tài)的認知是日常生活認知的核心,在日常認知中人們總是論及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推知他人的意圖和觀念,并通過推測心理狀態(tài)而預測人們的行為,這就為說謊提供了可能性。比如A了解到B和自己看到的不一樣,那么A就可以利用這一認知去組織謊言,進行欺騙。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欺騙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現(xiàn)象之一,是生物為了更好的繁衍而進化出的本領(lǐng)。進化心理學認為,雖然人類本質(zhì)是自私的,但也存在利他行為;利他行為不僅局限于血親之間,也存在于陌生人之間,基于互惠的利他行為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一方試圖利用對方對其互惠的信任,就會產(chǎn)生欺騙。
進化心理學家進一步指出,為了更好的防止謊言被識破,人們還具有自我欺騙的能力。自我欺騙使說謊行為合理化,有助于說謊行為的成功;同時,通過自我欺騙,個體的心理會處于更加平和健康的狀態(tài),有益于個體的整體適應性。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說謊與身份維護、自我呈現(xiàn)和印象管理有關(guān)。日常社會生活中展現(xiàn)的“自我”多少都是經(jīng)過修飾和包裝的,通常人們會根據(jù)當下所處的環(huán)境來調(diào)整自己的表現(xiàn)和表達方式以塑造恰當?shù)纳矸菪蜗蟆@得或提高他人的情感支持、影響他人的偏好、贏得他人的贊同,等等。這些目標的實現(xiàn)對人們社會交往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說謊成為非常普遍的一種社會行為也就不足為奇了。
03、如何辨別說謊?
想要判別人們有沒有說謊,心理學家們提供了兩種主流的方法。一種是通過說謊者的面部表情來判斷,一種是通過說謊者的語言來判斷。
面部處于人體首位,也是最暴露的部分,是人體傳遞情感信息的關(guān)鍵部位,是表達情感和態(tài)度的首要信息源。因此表情派的理論認為,無論多么高明的說謊者,都不可能在細微的面部表情上,做到和說真話時一模一樣。
以下是說謊者常常會表現(xiàn)出的表情:
1、慢半拍的面部表情
一般來說,當一個人說謊時,會盡量微笑、點頭、眨眼睛,他們試圖以此掩蓋自己的內(nèi)心活動。但是,心理研究表明,我們的臉部特征很難完全被控制。在說謊時,整個臉部會出現(xiàn)短暫的凝固,這個過程大概會持續(xù)2-3秒。
2、呼吸加劇
行為分析學家認為,呼吸是一種“反射行為”,通常跟撒謊相關(guān)。如果你在談話時,離他們不夠近,無法分辨他們的呼吸聲,那么請注意觀察他們的肩膀,會有輕微的上升,然后仔細聽他們的聲音,可能會下意識地變小、不清楚等。撒謊會引起心率增加和血流變化,進而引起呼吸困難。當然在緊張的時候也會有這種情況。
3、游移的眼神
臨時編排謊言的說謊者通常不會直視你的眼睛,并且他的眼神可能閃爍不定。但是請注意,當被問到一個困難的問題時,回答的人把目光移開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在思考問題。
4、假笑
說謊人的微笑很少表現(xiàn)真實的情感,更多的是為了掩飾內(nèi)心的感情世界。假笑并伴隨著較高的說話音調(diào)是揭穿謊言的最有力的證據(jù)。假笑緣于情感的缺乏。由于缺乏感情,微笑時神情顯得有些茫然,嘴角上揚,一副愉快的病態(tài)假相,面部表情會無意識地將一個人的假笑暴露無遺。
5、臉部皮膚泛紅
如果謊言被識破,說謊者更加緊張,有時會導致臉部充血,使臉部皮膚變紅。
而語言派的理論則認為,謊言需要認知、情緒和社交能力的配合,只需要給與說謊者增加思考負擔,則能讓他們在語言上露出破綻。揭穿謊言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撒謊的人更多地說話。
由于說謊以及后續(xù)的圓謊是是需要進行合理化的。說謊者在受到質(zhì)疑時,必須思索出有說服力的答案,既要避免自相矛盾,還要避免口誤,同時可能還要控制自己的肢體語言,這是相當困難的。當我們增加了說謊者的認知負荷程度,就會更容易讓他們失控,露出馬腳。
樸茨茅斯大學的一位教授做過一項著名的實驗,叫做“寫生測驗”。在實驗中,31名警官被分別安排參與同一個任務,去和一位特工接頭,回來后需要描繪出接頭的場景,而特工又對警官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半的警官被要求說真話,另一半被要求保密,也就是說謊。在實驗結(jié)果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說謊者會參照自己曾經(jīng)去過的其他地方,盡可能用各種細節(jié)豐富畫面,而刻意減少對特工的描繪;而說實話的人都傾向于更多描繪那位特工,因為在他們的意識中,那位特工才是場景的中心。這個實驗告訴我們,說真話的人往往不需要那么多細節(jié)來證明自己,但是說假話的人,會刻意大量地虛構(gòu)一些細節(jié),使謊言顯得更加真實。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觀察他與平時的言行是否一致,如果對方的行為出現(xiàn)反常,往往是說謊的線索。很多測謊專家運用的就是這個方法,他們會預先測試研究對象的正常反應,記錄一系列的參數(shù),隨后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觀察這些參數(shù)是否發(fā)生了明顯的波動,作為判斷的依據(jù)。
回到最初的那個新聞,現(xiàn)在我們就會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了。影視劇之所以不是欺騙,是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藝術(shù)作品,演員只是在扮演劇中的角色而已。而“女孩考上大學跪謝父母”的短視頻則被認為是在“記錄生活”。那么當觀眾發(fā)現(xiàn)視頻中的場景原來是擺拍時,自然會認為受到了欺騙。
用郭德綱的話說,就是“你看個電影,這管這叫爸爸,你知道是假的,怎么到了相聲就全是真的了?”
參考資料
伊恩?萊斯利.說謊心理學:為什么不說謊,我們就活不下去.湖南文藝出版社.2013
張亭玉、張雨青.說謊行為及其識別的心理學研究.心理科學進展.2008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400781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1474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926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11925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812902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