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都是一個不喜歡打電話也不喜歡接電話的人,不僅不喜歡接電話打電話,也不愛存別人電話號碼。
我現(xiàn)在能背出的電話只有我爸(我媽的都不記得),一個從小可以穿一條褲子的摯友,還有已經(jīng)分了2年談了5年的前女友。手機通訊錄里的人一共不超過10個,里面除了重要的人就是不得不存的人。
因為通訊錄里的人少,所以很多身邊的朋友有時候打電話過來都是陌生號碼,我在接電話之前都會心里嘟囔一句“這誰呀?”,猶豫一會再接。接到后如果是熟人也一般不會去存,不想也覺得沒必要。
如果沒接到,未接來電只顯示一次,我會默認為不是緊急的事情,也不會主動打回去。
手機也總是振動狀態(tài),不會特意去調(diào)鈴聲。每次莫名的震動和鈴響都會心里一顫。特別是那種半夜打過來的陌生號碼,更會莫名地恐懼和害怕。
不太喜歡語音聊天也不喜歡視頻聊天,能用發(fā)消息短信解決的堅決不會用打電話的方式。
手機月租套餐都是辦最低的8塊,18塊,0分鐘通話,我是覺得我根本用不到,除非非常緊急才會想起用電話解決。
而每次到了必須要給領(lǐng)導(dǎo)、同事或者客服打電話的時候,我都會非常的焦慮,盡可能拖延時間,或者請別人幫忙。就算是發(fā)語音我都要錄一遍又一遍,發(fā)出去還要再自己聽一遍才能安心。
你也會和我一樣嗎?有一些相同的經(jīng)歷嗎?你在接電話和打電話之前也有一種莫名的抗拒和恐懼嗎?你最怕誰的來電?你最怕ta對你說什么呢?
什么是電話恐懼?
盡管接打電話在一些人看起來,是一件毫無難度的小事,但對于一些人來說,這種焦慮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非常令人害怕。
1993年,英國受到電話恐懼困擾的人就已經(jīng)高達250萬了。英國心理學(xué)家Guy Fielding早年的一項研究結(jié)果指出,年輕人中有大概10-15%的人有電話恐懼的現(xiàn)象。
#電話恐懼#(telephone-phobia)其實并不是一個正式的心理診斷,確切的說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
對電話恐懼者通常表現(xiàn)為:
1.不會特意調(diào)鈴聲甚至震動,電話經(jīng)常靜音,聽到電話鈴聲會莫名感到神經(jīng)緊張甚至焦慮;2.對主動接電話表示抗拒,更別說主動打電話;3.對于陌生電話(除騷擾電話外)會猶豫不接,未接來電更不愿回撥;
4.對于不得不接的電話,在通話時內(nèi)心抵觸焦慮和緊張,急切的想要掛斷電話,通常是先說出“那我先掛了,88”的人,并在通完電話后如釋重負。
很多人覺得電話恐懼看起來非常像社交焦慮癥,但事實上電話恐懼不等于社交焦慮。電話恐懼是社交焦慮癥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但并非所有有電話恐懼的人都是社交焦慮者。
比如有很多人微信、QQ、郵件甚至面談等方式交流時,都能夠及時回復(fù)他人,且十分健談,但惟獨對電話交流感到抗拒。
我們?yōu)槭裁磿须娫捒謶郑?/p>
1.鈴聲響起我還沒做好準備
打電話時我們必須要在對方話語結(jié)束后的幾秒內(nèi)做出即時回應(yīng),給人一種無處可逃的壓力。做出即時反饋就意味著我們無法(或只有很少的時間去)“美化”自己的回應(yīng)。
所以有人說,郵件、短信也可能會帶給我們壓力,為什么我不怕?知名心理學(xué)者李松蔚對此問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因為跟郵件、短信比起來,電話具有更高的強制性。
鈴聲一響,我們就要即刻回應(yīng)。當然,我們可以逃避,選擇不理睬,但這帶來的后果只會讓下次聽到鈴聲壓力更大。事實上,我們更害怕的是未知的、不受控制的事情出現(xiàn),而自己還不得不去處理。
而短信和郵件對于響應(yīng)時間就有非常大的寬容度,我既可以馬上回復(fù),也可以花一兩分鐘時間慢慢措辭,不急的話半天時間都可以(而且當對方選擇用郵件或短信發(fā)起交流時,通常會默認對方也沒那么著急,需要立刻得到回復(fù))。
“時間松緊,就會導(dǎo)致掌控感的不同。哪怕壓力是同樣的,但我可以「選擇」什么時候卷入到這個壓力里,也可以「選擇」什么時候暫時地逃避一下?!崩钏晌当硎?。
有時候我們并不一定真的逃避,但我們需要知道自己有選擇權(quán),這會讓我們心里感到安全。打電話的過程是受人脅迫的,不可能打到一半先放下來,喘口氣。所以打電話比短信、郵件、或者QQ更讓人緊張。
至于說,為什么怕電話而不怕面談?那是你要考慮到多數(shù)面談之前,通常也會先來一個電話,這時電話就具有預(yù)警功能,而在此之前你已經(jīng)“怕”過了。
2.我本來就壓力很大了,接電話是給自己添堵。
通常來說,你會想到一個或幾個讓你特別害怕的來電對象,比如說你的老板,你會想他的來電理由肯定不是為了問候你新年快樂。
假設(shè)你們已經(jīng)放假了,很可能是:“小李呀,我們的方案還是得繼續(xù)優(yōu)化一下啊,我們最好打個提前量,年前確定下來...”如若不然,總之是一些給你帶來壓力的話題。而我們的壓力已經(jīng)夠大了。所以,害怕電話帶給我們更多的負擔也是正常的。
3.接電話給自己添堵,打電話是給別人添堵。
我們對于主動給別人打電話,有時候就好像主動去侵犯別人的生活一樣,會有潛在的焦慮感。
尤其是對領(lǐng)導(dǎo)或長輩等地位更高的人,如何說話,該怎么說話,如果哪句話說的不好,潛意識中會覺得有一種以下犯上的負罪感。
對這種焦慮,我們最常見的表達是:這個時間點是不是不太好?人家萬一在忙著呢?周末打擾人家休息時間不太好吧?在這些表達的背后,也可以看到有一個假設(shè)是:打電話是有侵擾性的,對方接到我的電話,可能會對我不滿。
在這背后,其實也伴隨著社交禮儀的改變。不同于西方國家,過去在我們的社會中,“預(yù)約”(appointment)還不是一種被多數(shù)人所熟知和認可的概念,那時我們的社交規(guī)則更偏向于drop in(直接加入)這種方式。但現(xiàn)在,不論是打電話,還是去一些地方,“提前預(yù)約”這種意識都更深入人心了。
換句話說,“打電話”儼然成了一個有門檻的事,所以我們就更加抗拒,不愿以打電話這種方式打擾別人。
4. 我們害怕的可能并不是電話本身
電話鈴聲之所以讓人緊張,是因為它意味著我們會被脅迫卷入一段人際關(guān)系,而這段關(guān)系的結(jié)果很可能是給我增加壓力。一個人越敏感,或者越是處于一段高壓力的時期,就越可能因為感覺到這種被脅迫的不舒服,而產(chǎn)生逃避的意愿。同樣,我們也不愿意用這種方式,去脅迫別人(尤其是重要的人)卷入和我們的關(guān)系中。
人際關(guān)系帶給我們的負擔,往往是我們在感應(yīng)到他人的期待、審視、評價,甚至不滿之后,自己心里相應(yīng)的擔憂和負面聯(lián)想。這跟自我心態(tài)特點有關(guān)。
也許是一些失敗電話的經(jīng)歷讓你如此害怕接電話,比如在電話里被分手、被批評、被解雇;或者有段時間你打過很多電話,而這恰好是你生命中壓力很大的一段時間。
而在受到打擊后你就會產(chǎn)生一種“習(xí)得性無助(Learned-helplessness)”:做某件事遭受了失敗,之后再做這件事的時候也總是做不好,久而久之,對這件事放棄了努力,甚至害怕再去做。
恐懼和電話建立了錯誤的聯(lián)結(jié),之后就一直采取回避型的處理方式。也許我們更害怕的是失敗、是壓力、是拒絕,而不是接打電話本身。
5.單純的對表達能力缺乏自信
此外,一個人對表達能力缺乏自信的時候,他相對于語音的輸入方式,會更希望使用文字。
所以,害怕接打電話也可能是因為語言表達不熟練帶來的。要確認這一點,可以看自己是不是同樣害怕微信語音聊天?看它是更接近于打電話的焦慮,還是更接近于發(fā)短信的放松?如果是前一種,就是語音輸入的壓力。
6.當電話鈴響時,直覺告訴自己有“事兒”發(fā)生,與此相比我們更喜歡表達碎片化和符號化。
隨著社交軟件的普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我們都會直接發(fā)消息。網(wǎng)絡(luò)語言和各種表情包的使用變得愈發(fā)普遍和流行,我們變得更喜歡用一個詞取代一段話,用戲謔的方式來代替情感的表達,用“表情包大戰(zhàn)”來完成一次對話。這種變化,使得疏于正經(jīng)表達的我們,在打電話這樣的,要求相對完整的表達的場景中,變得無話可說且無所適從。
而且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不總聯(lián)系的同學(xué)一個電話打來,總覺得要不就是結(jié)婚通知,要不就是借錢;爸媽打電話過來,總覺得家里人誰生病了或者老人被騙了;而對于比較熟的朋友打電話過來,總會覺得他一定又要有什么要我?guī)兔α?..
而事實上同學(xué)來電話只是突如其來的問候;爸媽只是強烈的思念;朋友只是想找個人說說話...
很多時候我們總會將已見的現(xiàn)象藏在自己的潛意識中,當自己經(jīng)歷相同的事情時就陷入了一種慣性思維,一種效能不高的因果思維,“同學(xué)打電話肯定是邀請我參加婚禮”,事實上朋友前幾天和你在一起的時候也接到了他同學(xué)的電話,事也如此。
很多人會問,“知道了電話恐懼的原因我們該怎么克服呢?”
糖可以為你列出123,諸如以后多嘗試著用電話去溝通,慢慢形成正強化,加強自己的溝通等等等。這可能都會幫助你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電話恐懼?!?/p>
但糖想說的是首先“電話恐懼”并不是很“嚴重”,這在嚴格診斷上并不算什么“病”,更談不上什么“缺陷”,不要有過度的解讀。
不喜歡打電話并不是小眾的體驗,排斥打電話除文之外的背后也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不愛打電話不是一個一定要解決的“問題”,你也不需要強迫自己成為一個“電話達人”,尤其是當你在其他形式的溝通中都沒有大礙的情況下。
只要這種電話恐懼沒有影響到我們的工作和大部分社交,那就不一定必須要享受打電話、多打電話。而是用自己喜歡的社交方式,去了解彼此,去溝通,沒有顧慮的暢聊。
我們要知道,只有真正認識到原有世界觀的局限性和不適應(yīng)性,人們才能慢慢改變對自身、他人和世界的看法。
以上。
References:https://zhuanlan.zhihu.com/p/24805980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811536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97380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49690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3793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0775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13493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