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獨立?做到無條件自我接納,大家看是不是這樣? 10個回答
我好像有了點感覺,大家看下是不是這樣: 自己與自己的關系越好就越能自我滿足–精神上越獨立–對他人的需求和依賴越小–越能在關系中做自己,不控制不強求 理論上講,當一個人能做到無條件自我接納,精神上完全自己自足(非常非常難),這個人對他人的需求就很少了,這樣的人即使選擇像一些避世的高人一樣避世獨居也能生活的不錯,也正因為這種不外求,生活在群體中反倒能在關系中游刃有余,開放又理解,又不害怕失去。甚至說這種人在群體中生活的很好更多的情況不會避世。
匿名網友
2023-03-08 02:10:29
張楊郁 向TA咨詢 打賞
馮玥雅 向TA咨詢 打賞
彭望 向TA咨詢 打賞
題主, 你好!
你提了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無數(shù)的人對此也有不同的理解。
我很支持你的看法。
同時,還想力爭再為你補充一些,我們一起探討。
?
1、自我獨立意味著自由。
就像你所說,當我們越能自我滿足,我們對他人的需求和依賴越小。
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我們很自由。
比如,我們經濟上獨立,就不必依賴父母,相比較而言,我們對父母的依賴就小。
精神上同樣如此。
我們自己可以肯定自己,認可自己,我們就不再那么尋求別人的認可。
確實是精神上完全自足非常難。
但我們可以這樣追求。
當成我們的目標。
越是不外求,我們可以做到自洽,我們越自由與放松。
獨立不會加劇人和人之間的隔離,反倒可以在群體中更自在。
?
2、適度依賴。
有人追求獨立,仿佛就不愿意依賴他人。
我個人倒覺得,越是敢于依賴,從另一個方面上來說,也是一種獨立的表現(xiàn)。
獨立并不是意味著我們一切都向內求。
內求是根本。
我們不控制,不強求。
這樣,我們可以安心做 自己。
同時,我們可以適度依賴。
因為好的人際關系可以帶給我們幸福。
獨立基礎上的依賴更容易讓別人感覺舒服,同時,可以建立與他人更好的連接。
為什么這樣說?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孤島。
獨立是我為我的人生負責,也尊重他人的獨立。
在獨立基礎上,愿意去信任別人,依賴別人,在條件允許的時候,依賴。
無法依賴的時候,不強求。
在關系中不患得患失,這樣可能更讓我們幸福。
當我們自己可以照顧自己,我們就獨立。
?
健康的關系是兩個獨立的人的相遇。
是我有100分,你有100分,我們在一起后成了200分。
?
不健康的關系是我們一個人只做了半個人,另外一個被迫成為一個半人。
承擔起自己那一半的生命。
即:我只有50分,我期待你給我50分讓我完整。
3、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無條件自我接納的人,一定是可以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人,不內耗。
做到了這一點,我們也更能理解別人。
會關心自己的感受。
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尊重別人同樣是獨立的個體。
理解別人與我們的不同。
這時候,我們更容易與他人建立健康的關系。
即:
尊重各自的界限。
不干涉他人的自由。
這也是,我們最終一定是活在關系中的。
當然,自我關系是一切關系的根。
我們與自我和諧,我們就容易與他人和諧。
而我們既勇于獨立,同時也勇于去依賴,不害怕失去。
因為我們內心是獨立的。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讀一讀《幻想即現(xiàn)實》。
?
簡單分享這些吧。
歡迎大家一起探討。
荊山攻玉 向TA咨詢 打賞
吳彩英 向TA咨詢 打賞
樓主的理解比較到位,能夠找到這樣的感覺,可能已經在實施中了。
人的獨立,是相對于共生來說的。
最初的母嬰關系是一體的,嬰兒離不開媽媽,媽媽也放不下嬰兒。
隨著孩子的成長,各種功能完善,慢慢地可以脫離母親的視線,獨自玩耍了。
在與母親分離的時候,精神上還是有依戀。
如果與母親的依戀關系是安全的,孩子不會害怕被母親拋棄,就敢于獨自走開,接受分離。
如果跟母親形成的是不安全依戀,分化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個體化也就是獨立能力就差,特別在精神上。
1、自己與自己的關系,反應的是內在與他人的關系。
我好像有了點感覺,大家看下是不是這樣:
自己與自己的關系越好就越能自我滿足–精神上越獨立–對他人的需求和依賴越小–越能在關系中做自己,不控制不強求
是的,自己與自己的關系越好,越能自我滿足,精神上越獨立。
這個說法對于有心理學基礎的人來說,理解起來并不難。
但有的人會不明白,自己和自己不是一個人嗎,怎么還存在關系之說?
我們說得更通俗一點,自己與自己的關系,其實是早期與親近撫養(yǎng)人,比如說父母跟自己的關系投影。
一個媽媽或爸爸,如果對孩子很好,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被愛的,爸媽就內化成了孩子內心的另一個自己。
另一個自己對本來的自己高度接納和認同,本來的自己就能更自信,更獨立。
這就是樓主理解到的越能自我滿足,精神上越獨立。
當我們能夠自我滿足的時候,就有了足夠的安全感,對他人的依賴當然會減少,不必通過控制強求滿足我們的安全感。
2、無條件接納雖然很難,但可以通過修復跟內在另一個自己的關系達成。
理論上講,當一個人能做到無條件自我接納,精神上完全自己自足(非常非常難),這個人對他人的需求就很少了,這樣的人即使選擇像一些避世的高人一樣避世獨居也能生活的不錯。
無條件接納,的確好像有點理想化。
如果一個人能夠無條件接納自己,那他的內心就不會出現(xiàn)沖突。
沒有沖突,就不會內耗,能夠全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樣的人是有力量能夠獨立完成很多事的,即使需要幫助,也不會在心里感到無力,甚至還能更大膽地求助。
如果他想要過避世的生活,也不會感覺孤單無助。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做到精神上的獨立呢?
小時候,錯過了與母親分離個體化最好的時機,長大了,重新把投影在心中的那個自己團結起來,讓本來的那個自己得到他的陪伴和允許,也就是他的無條件接納,讓你可以一步步地增加安全感,從而敢于走出去,變得獨立。
這里的難度,不在得不到,而在最初可能有對立,需要耐心和時間磨合。
打個比方,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內心有個聲音馬上出來反對,說你不行,你做不好,你是不是就不敢做了?
這時候,你可以跟那個反對的聲音商量一下:我想去試一試,如果我做得不好,你是不是也會接納我?你說我不行,是擔心我做不到,怕我吃苦,不想我失敗,同時,你也不能接受失敗,對不對?我想請你也對你自己寬容些,如果你能允許你失敗,就會接受我的失敗了。
看到那個反對的聲音,不是不支持你,只是他有擔心。
指出他的擔心,讓他先接納他自己,再來接納你就容易了。
3、精神富足的人,才敢在他人面前呈現(xiàn)真實的自我。
也正因為這種不外求,生活在群體中反倒能在關系中游刃有余,開放又理解,又不害怕失去。甚至說這種人在群體中生活的很好更多的情況不會避世。
自我滿足得很好的人,不會刻意地去外求。
他們內心的開放,在群體關系中也游刃有余。
內在世界是外在世界的基底色。
但外在的表現(xiàn),不一定是內在的真實反應。
比如,一個內在有沖突的人,為了某種目的,也可能表演給人看,專揀別人愛聽的話說,專挑讓別人高興的事做。
這樣的關系,看起來很好,實際是壓抑了這個人自己的需求的。
只有精神上真正富足的人,才不需要外求。
同時,他們也不會封閉自己,敢于呈現(xiàn)自己最真實的狀態(tài),因此不懼他人。
綜上,如果要變得精神獨立,先玩轉內在那個經常感到害怕,或者反對的自己,與特別想怎樣做的自己之間的關系,壯大內心的力量。
覺得以上方法緩慢,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無論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先把自己敞開,暴露在他人面前,無懼他人眼光和評判,也可以增強內心力量。
以上回答,希望能夠有助于加深對獨立的認識。
我是心理咨詢師燕歸來,祝你成功!
王書玲 向TA咨詢 打賞
黃思敏 向TA咨詢 打賞
這是成長路上重要的領悟,一點我的理解以供參考
獨立的理解
你顯然不是指經濟和生活的獨立,而是對于個體思想精神上的獨立。表現(xiàn)為個體獨立的觀察、分析、思考、判斷,選擇,對于他人的結論和觀點有客觀的理解評價,不依賴不盲從,依據事實以及自我的方式標準得到適合自己的觀點結論。
獨立與個體的期待和體驗
每個人對于自身、生活都有自己的期待,都有想要的東西。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想得到什么樣的結果,取決于每個人的行動,行動來自于自己的想法。每個人想要的是獨立于他人想要的,從人生目標到粽子的咸甜。
每個人的生活,來自于過往的每個行為,而今天的所作所為,也將決定明天會如何。生活的種種,體驗承受的只有自己,而非他人。生活的主體是每個人自己,能對此負責的也只有自己,無法依賴他人的負責。
我們所處的現(xiàn)實和想要的未來,體驗和感受的是每個人自己,又怎么會同意樂意他人的安排和做主?又怎么有誰可以代替自己生活?獨立是必然必須的態(tài)度和事實。
獨立與能力
這很好理解,大家都會同意生活是自己,只是很多時候的沒主見,依賴他人,隨便的做法又不乏少見。要么真是無所謂,要么不知道想要什么,在更復雜的情況,也有自身能力的限制不足以應對。
一個想法和結論,是需要相應的知識,經驗,邏輯推理的能力,需要立足事實和科學的基礎才可能貼近事實的結論。一個人推測或判斷,其實就是許多腦中已有的結論推理得到另一個結論的過程,而這個結論是否符合事實發(fā)生的結果,即準確與否,無疑是個人能力的體現(xiàn)。
能力不是與生俱來,會有個學習累積的過程,學習不只是簡單的結論和答案,更重要是背后的前提和邏輯。所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這個學習消化吸收為自己的過程,同樣是獨立精神的體現(xiàn)。當學習接受的同時意味著成為自己的東西,但要警惕清楚不只是答案結論,更是前提和邏輯的認同。而對于生活的問題,當出現(xiàn)與他人不同的目標,自然會有與之相應獨立的邏輯鏈條,或許不太完善,或許有所欠缺,但自主獨立的本能是每個人的天性,此時需要的求證反思總結,也只有如此,自身的能力才能不斷提升。
獨立與成長
任何時候這樣的邏輯和結論都可能是錯誤的,都可能不符預期,都可能不同事實。有人因此猶豫,依賴,看似省心簡單,只是無論結果如何是自身需要面對承受的。更重要的是,失去了這樣的過程,就失去了前提、因果,失去了反思總結的依據,失去了自我提升成長的機會。反之,一個獨立的自我,清楚這樣的結果的來龍去脈,清楚錯誤或失敗的具體緣由,是知識不夠,是經驗不足亦或只是運氣不好?在下一次,自然可以避免類似的問題。學習和經驗的增加,邏輯和推理的嚴密,不正意味著能力,不正意味著成長么?
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何錯,渾渾噩噩一如既往,又怎么說長大成熟,又怎么說變得更有能力更好?獨立的精神并非靈丹妙藥,并非尚方寶劍,但只有獨立才是成長的前提。老是說長大了才能獨立,其實一個人只有獨立了,才可能長大。
獨立與自我接納
所謂接納自我,就是接納生活的主體是每個人自己,接納獨立是自我成長的前提,接納獨立自我可能而有的好或壞,接納今天的自己是過往可能的不完美以及局限的結果。而對于想要的未來,才會有種種的期待和計劃,也會對種種的意外和挫折坦然承受。而任何未經過獨立思考,判斷與選擇的人,并不清楚結果和自身的關系,往往會簡單的等同結果的失敗和自身的失敗,進而自我懷疑和否定;并未看到過程的必然和積極的一面,而只有消極的態(tài)度。
同時,接納并非等同沒有要求和躺平,獨立的自我會有明確的目標和追求,有著詳細具體的計劃和方法。只是對于可能的失敗和挫折,會更客觀的看待,會有更強大的心態(tài)去承受,除了追求的能力,也同樣有容錯的能力。我做了我能做的那些,至于結果,我并不埋怨自身能力的不足,起碼這樣的過程會有一個能力更強的自己,也不埋怨自身之外的原因,或許下次做更多一些,成功的概率就更大了一些。
至于對外界他人的需求,獨立并非意味著不再需要,而只是一切視乎自身的想法可以獨立取舍而已。
祝你快樂
馬敏 向TA咨詢 打賞
晏玲 向TA咨詢 打賞
? ? ? ?題主,你好。我是Evan。
? ? ? ?題主提出的自我接納有利于自我獨立,這個看法我有自己的理解,想和題主分享一下我的看法。自我接納確實如題主所說的無條件接受自己,珍視自己。自我接納也包含了,無論是題主自身上的優(yōu)點或者缺點,都能承認,接納自己的不足并懂得逐步提升自己。對自己不做過多的負面評判和指責,學會寬容自己和悅納自己。這個才是我了解到的自我接納。
? ? ? ? 至于自我接納后,對于關系上是否會存在滿足,這個還是要看情況的。自己與自己的關系,如果沒有過多的要求,或者說如同社會上所說的學會了“躺平”,認清自己所處在的情況,接納當下,或許是容易得到滿足。? ?
? ? ? ?我想說的是,人對于自己的要求是很難被滿足的,就像人的欲望一樣,當你在某些事情上,很輕易的就能做到一個比較好的地步,我們就會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向其他的地方去了。個人覺得更重要的是,題主要看清自己對自己的看法,自己對自己目前的做法是否能接納,自己是否能對自己的情緒是否能接納,自己是否能接納別人對自己看法的接納,這些都需要題主自己仔細的覺察。
? ? ? ?精神上的獨立。生活獨立,物質條件能夠獨立自供自足,或者說題主在物質方面的要求很低,題主或者就可以在精神方面的要求很高,甚至做到精神上的獨立。除了對物質的要求,要什么低以外,題主也要提升對他人看法的免疫。如果別人對題主指指點點的時候,題主能夠有選擇性內化吸收別人的觀點,不受他們的觀點影響。并且找出他們看法的根源,他們的行為模式是怎樣來的,他們和自己的區(qū)別在哪里,思考一下,該如何自我覺察。并和內心那些負面的情緒,想法進行堅定的辯駁,那么題主的精神應該初步能夠獨立起來了。
? ? ? ? 在關系上做自己。首先就要接納自己,強大自己,甚至能夠做到影響別人,堅定的走自己的路。知道自己想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知道怎樣達到自己想要的,并堅定的走下去,那么題主就可以在關系上更多的做自己了。在關系上做自己,我們就要做好接納做自己之后所帶來的的一切影響,做好了面對一切反對的聲音。
? ? ?這個時候,題主需要的是自我肯定和悅納自己。認可自己的做法是對的。日復一日的在內心里肯定自己,接納自己,建立自己的信念,在面對負面情緒的時候學會悅納自己,那么題主終將在獨立上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
? ? ? ? ?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題主。
朱晨波 向TA咨詢 打賞
求助問答
每個女性朋友們心中都會有自己喜歡的男人,而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男性朋友們對于女孩都喜歡什么樣的問題都是比較關注的,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夠
去看看電影《重慶森林》里,王菲飾演的阿菲喜歡上了梁朝偉飾演的警察663。663剛失戀,前女友把他家的鑰匙留到了阿菲打工的快餐店。阿菲偷拿了鑰匙,每天下午,趁663不在家的時候,就偷偷
去看看梧桐坐在我的對面,舉著酒杯,一飲而盡。這個男人的身上,承載了太多的故事。他看著我,借著酒勁,欲言又止,卻又情不能自已,我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一個人,驅車幾千里,從小城到最遙遠的
去看看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破冰:我們?yōu)槭裁葱枰湍吧苏f話》,作者是:小荻老師,本來當成一本溝通書籍來讀,讀完幾遍之后,這本書實際上更象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為什么要跟陌生人說話。書中有
去看看試想,現(xiàn)在是周四下午你呆呆地坐在辦公桌前,盯著面前的任務清單,想想周末前還有至少十件要完成的是事情。整個人僵住,但心率卻逐漸飆高,大
去看看很多心理科普文章都強調了“關系”的重要性,在心理咨詢時咨詢師也會從當下的朋友關系、同事/同學關系、夫妻關系、母(父)子關系問到成長過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