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也曾遭遇這樣的情況:
聽朋友吐槽傷害TA的渣男渣女,你忍不住瘋狂勸分,甚至恨不得徒手拆CP;
最后,對方?jīng)Q定這次一定分手,你以為TA終于可以擺脫被傷害的命運了;
結(jié)果沒過幾天,就又看到TA在朋友圈秀恩愛了,徒留自己這個大冤種在風中凌亂……
然而,內(nèi)心默念著“尊重他人命運,放下助人情結(jié)”來安慰自己的我們,往往卻還是會在下一次面臨相同情況時,仍忍不住想要幫助對方,最后又恨鐵不成鋼地一個人生悶氣。
你是否也曾好奇,為什么我們天天說著尊重祝福,卻仍難以真正置身事外?這就要談到今天的話題——過度共情。
01.什么是過度共情?它會帶給我們什么?
在講過度共情前,讓我們先來簡單談?wù)劰睬?Empathy),其也被稱為同理心,是一種能設(shè)身處地體驗他人的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能力。
心理學家認為,當人們經(jīng)歷共情,并且這種共情是指向另一個人的幸福時,人們就有動機去減輕那個人的痛苦。簡言之,共情往往和我們想要幫助他人的愿望有關(guān)。
然而,盡管這種帶有美好利他精神的體驗常能為我們帶來更融洽的人際關(guān)系,但就像焦慮讓人難受,卻也可以激勵我們面對挑戰(zhàn)一樣,沒有任何一種情緒體驗是絕對有益或絕對有害的,共情同樣如此。過度共情——更強地感受共情或更多地運用共情——同樣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負面影響:
1. 掏空自己
有研究顯示,盡管共情能力強的父母的孩子憤怒較少,情緒波動也較小,能更快地從壓力中恢復(fù),但共情能力強的父母卻為此付出了代價:他們表現(xiàn)出慢性炎癥和更明顯的細胞老化的征象。這就像是關(guān)心孩子的父母將自己的幸福轉(zhuǎn)移給了孩子。
而對于需要長期運用這種技能的醫(yī)護人員和咨詢師來說,就更容易遭受過度共情的負面影響了。也因此,幾十年前,Carla Joinson護士創(chuàng)造了“共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這一術(shù)語,用來表示共情帶來的重復(fù)性損傷。這也是每個心理咨詢師都要進行個人體驗,有自己的心理咨詢師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許多研究也證明了共情程度可直接正向預(yù)測替代性創(chuàng)傷(Vicarious Posttraumatic Growth),即個體雖然沒有親歷創(chuàng)傷事件,但因了解、接觸了遭受創(chuàng)傷事件的人而引起了身心痛苦等反應(yīng)。并且,由于共情能力強的人常對他人和自己的問題更敏感,他們也更容易對壓力事件做出抑郁癥狀的反應(yīng)。
2. 破壞關(guān)系
研究者在研究共情對質(zhì)性訪談的效度的影響時發(fā)現(xiàn),在質(zhì)性訪談中,當研究者激發(fā)起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將其投射到研究對象身上時,過度共情就會產(chǎn)生。
而這種過度共情,一方面會使研究者對被研究者個人的獨特之處視而不見,進而按照自己的觀念來解讀對方;另一方面對方也會逐漸不再提供自己真實的想法,因為他們會覺得“你自以為你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了解,你不過是用你自己現(xiàn)成的結(jié)論來套我的故事罷了,我說什么對你并不重要”。最終,過度共情不僅會導(dǎo)致被研究者對研究者的不信任,還會導(dǎo)致研究者在得到并不真實的資料的同時,自我感覺非常良好。
盡管以上研究所涉及的是訪談中的雙方,但其結(jié)果在很大程度上同樣適用于日常人際交往。試想,當我們由于過度共情而逐漸在對話中看不到對方的獨特性,并且這樣的對話由于“朋友”、“戀人”等關(guān)系的長期性而一次又一次地發(fā)生,關(guān)系逐漸被破壞也就可以理解了。
除此之外,過度共情的一方還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少過弱的共情,從而進一步破壞關(guān)系。這是因為,過度共情帶來的過度的自我消耗以及對關(guān)系的破壞,會使一部分人選擇將“關(guān)心他人”與“承擔他人的痛苦”分離開來,這種分離很合理,但如果分離得太過了,就會變成“是你的問題,與我無關(guān),你是死是活都是你自己選的”。
02.為什么我們會過度共情
1.成長環(huán)境
研究顯示,在危險性環(huán)境或批評性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往往無法意識到別人的情緒可能與自己并不相關(guān),因此這樣的孩子在適應(yīng)周圍環(huán)境、逐步社會化的過程中,往往會通過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共情喚醒來努力參與到滿足他人需求的行為中來。
舉個例子,小A的父母總是根據(jù)自己的心情來對待小A,每當小A考出好成績時,若父母當時心情好,便會夸小A幾句;但父母心情若是不好,則會將小A當做出氣筒,指責“又不是第一,有什么可高興的”。長此以往,小A早早便學會了“察言觀色”,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逐漸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準確感受他人的情緒,之后做出對方想要的反應(yīng)。
最終,過度共情便成了習慣,然而,這種超過個人控制能力的共情實際上卻會使個體感到痛苦。
2. 投射
投射是指是指個體依據(jù)其需要、情緒的主觀指向,將自己的特征轉(zhuǎn)移到他人身上的現(xiàn)象,它經(jīng)常是無意識的。投射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是我們在別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某些不想面對的特征,從而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這些特征上,最終得以避免了直接去審視或評估自己。
例如,某天你在熱搜上看到了一個自己無感的明星人設(shè)崩塌了,作為一個互聯(lián)網(wǎng)日常吃瓜人,你本是不在意的。然而,無意了解了TA的成長經(jīng)歷后,你卻開始莫名為TA惋惜、難過,甚至心疼起TA……此時的你,恐怕便是由于投射產(chǎn)生了過度共情了,而之所以如此,則可能是你透過TA想到了自己不愿意面對的一些事情,如童年經(jīng)歷等。因此,與其說是你心疼塌房明星,倒不如說是你是在透過TA心疼當年的自己。
03.我們應(yīng)該怎么避免過度共情?
1.自我覺察
當我們感受到自己對他人的經(jīng)歷出現(xiàn)了過度共情時,不妨先審視一下自己的內(nèi)心,看看此刻的自己究竟是更想幫助對方,還是只是透過對方看到了自己尚未解決的某些問題。
2. 設(shè)定邊界
真正的共情是沒有過度卷入的,共情并不意味著我們一定要代替對方去承受痛苦或與其共同經(jīng)歷痛苦。我們可以設(shè)定恰當?shù)倪吔?,但依然試著理解并感受對方的體驗,同時對其抱有關(guān)懷與幫助之心。
我依然記得在《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季中,當袁詠琳因為不自信而想要讓出隊長位置時,阿朵溫柔而堅定地對她說的那句“這是你的功課”。短短一句話,有理解,有信任,也有堅定的支持,但沒有過度共情,更沒有因為過度共情便把對方的課題攬到自己身上。
3. 承認改變本身就很難
無論是共情還是過度共情都往往伴隨利他動機,然而當人們對減輕某人的痛苦或掙扎感到無能為力的時候,共情便會讓人們感到內(nèi)疚和羞愧,過度共情更是如此。
行為階段轉(zhuǎn)變理論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認為人的行為變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包括五個階段。這些階段分別是:沒有準備階段(不打算在未來6個月內(nèi)改變)、考慮階段 (打算在未來6個月內(nèi)改變)、準備階段(計劃在未來30天內(nèi)改變)、行動階段(在過去6個月內(nèi)改變)和維護階段(改變并維持改變至少6個月)。
由此可見,真正實現(xiàn)改變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同時研究還表明,人們還可能會在嘗試改變的過程中倒退,有時還會在倒退、前進之間反復(fù)循環(huán)多次才能通過其中一個階段。
綜上,改變的困難除了時間之外,還包括重蹈覆轍。所以,對方明明看起來把你的話都聽進去了,過幾天卻又還是老樣子,也未必就是TA故意要浪費你的感情、不珍惜你們的關(guān)系,也有可能只是這個改變對TA來說,暫時還心有余而力不足。
4. 合理判斷對方的需求
對方只是想要你在就好的傾訴,還是需要你進一步的理解與安慰,亦或是只需要一些直接了當?shù)慕ㄔO(shè)性意見呢。
清楚地判斷后,自然可以降低自己過度共情而對方接收不到的可能性了。當然,如果對方每次找你都只是為了有個情緒垃圾桶,那或許你該考慮的是這段關(guān)系本身存在的意義,而非過度共情。
5. 構(gòu)建對于自己的意義
很少有人比“有愛心的專業(yè)人士”更容易過度共情了,然而最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創(chuàng)傷事件除了帶給他們替代性創(chuàng)傷外,也會帶來積極影響,如替代性創(chuàng)傷后成長(Vicarious Posttraumatic Growth)。
意義建構(gòu)理論(Meaning Reconstruction Theory)認為重大壓力刺激通常會沖擊個體自身原有的意義系統(tǒng),激活個體尋求意義、重新構(gòu)建意義信念系統(tǒng)的認知過程,進而促進替代性創(chuàng)傷后成長形成。
所以,如果周圍人的傾訴使你感到負面情緒過多,那不如試著從他們的故事中和幫助他們的過程中尋找對于自己的獨特意義。
我們也曾在過去的文章共情是把雙刃劍 × 論共情的副作用中提到:共情也是一種資源,共情的能力是有限的。也因此,希望我們都可以在保持溫暖的助人之心的同時,能夠更加合理、適度地使用自己的共情能力。
參考文獻
1. 賈米勒·扎基[秘],張俊杰(譯). (2021). 選擇共情. 湛廬文化.
2. 亞瑟·喬拉米卡利[美],凱瑟琳·柯茜[美],王春光(譯). (2018). 共情的力量. 中國致公出版社.
3. Miller,P. A.,& de Haar,M. A. (1997). Emotional,cognitive,behavioral,and temperament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mpathy children. Motivation and Emotion,21(1),109-125.
4. Noar,S.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s of Change in Health and Risk Messaging.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 Retrieved 5 Jun. 2022,from https://oxfordre.com/communication/view/10.1093/acrefore/9780190228613.001.0001/acrefore-9780190228613-e-324.
5. 賴麗足,任志洪,顏懿菲,牛更楓,趙春曉,羅梅,& 張琳. (2021). 共情的雙刃劍效應(yīng): COVID-19 心理熱線咨詢師的繼發(fā)性創(chuàng)傷應(yīng)激和替代性創(chuàng)傷后成長. 心理學報,53(9),992.
6. 王碩. (2011). "共情"對質(zhì)性研究效度的影響. 教育學術(shù)月刊(7),4.
7. 周爽. (2018). 建立清晰的自我邊界——共情中避免過度卷入的策略. 現(xiàn)代交際(16),2.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99140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8759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0314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56309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8968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