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色偷偷尼玛图亚洲综合-97国产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片无码视频不卡

什么是過度自信,過度自信的產(chǎn)生原因是什么?
作者:蘭童鞋 2022-04-20 19:35:57 心理百科

你意識不到的過度自信

當你看到這篇推送的標題時,可能會在心里暗暗吐槽:我怎么可能過度自信?我平常可是一個很謙虛的人!而且我往往都是客觀評價自己的!

但事實上,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過度自信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差,但人們往往意識不到這種認知偏差的存在。

過度自信可分為過度精確、 過高估計和過高定位三種類型[1]。

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上述常識題目,幾乎所有人給出的概率區(qū)間都會偏小[3][4]。也就是說,人們對自己掌握的知識的精確性是過度評價的。你明明可以通過擴大你的答案范圍來達到更高的準確性,比如100-700天……但你卻過度自信地評估了自己,可能錯誤地認為300-500的區(qū)間就足以讓正確答案處于其間了。

什么是過度自信,過度自信的產(chǎn)生原因是什么?

過高估計“滿載而歸”

過高估計是指個體高估自身實際能力、表現(xiàn)、控制水平和成功幾率。

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控制錯覺,即人們傾向于相信他們能夠控制或影響他們實際上無法控制和影響的結(jié)果。換句話說,人們對未來的結(jié)果有一種盲目的樂觀,相信其會朝自己期待的方向發(fā)展[5]。

比如,每天清晨你總是在“計劃薄”中洋洋灑灑地寫滿一整張的“to do list”,但事實上一天下來發(fā)現(xiàn)自己才完成了不到1/3;

你每天都買一張彩票,總覺得“天降餡餅”這件事總有一天會落到自己頭上;

你總是“冥冥之中”篤定自己未來一定會大有所成……

什么是過度自信,過度自信的產(chǎn)生原因是什么?

過高定位“舍我其誰”

過高定位也即我們所熟知的“優(yōu)于常人”效應。

研究表明,在人格特質(zhì)、能力、未來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和測驗或任務中的行為表現(xiàn)等進行評估時,人們都可能認為自己高于同類群體的平均水平,表現(xiàn)出明顯的優(yōu)于常人效應[6]。

比如,90%的司機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要優(yōu)于其他一般的司機;某公司37%的職業(yè)工程師都認為自己的能力位于該公司所有工程師的前5%[5]。

什么是過度自信,過度自信的產(chǎn)生原因是什么?

與前兩種過度自信的類型相比,“過高定位”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更加息息相關,因為人們在進行判斷和決策時,往往會以“社會比較”的結(jié)果作為參照點,而不是直接進行評估[7]。比如在評價自己的外貌時,我們會往往會通過與周圍人相比來評判自己的美丑;在選拔性考試中,我們往往會通過與競爭對手相比來判斷自己入選的機率有多少[8]……

總而言之,無論是對自己“絕對水平”還是“相對水平”的評估,人們都有著過度自信傾向。既然這種“自我濾鏡”的存在如此廣泛,那么它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什么影響呢?你認為這種影響是好是壞呢?A. 好B. 壞C. 兩者都有

過度自信一定不好嗎?

過度自信本質(zhì)上是一種錯誤估計,我們本能地會認為這種“沒有自知之明”的錯誤認知會讓我們做出不明智的決定,帶來諸多不利后果。

的確,在個人層面,它可能會導致我們求偶、求學和求職的失敗,還會讓我們進行更風險的賭博和投資(變窮)。歷史上發(fā)生的種種事件也都告訴我們,群體層面的過度自信帶來的危害更大,可能會造成戰(zhàn)爭中更嚴重的人員傷亡和導致全球金融危機[3],給人類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什么是過度自信,過度自信的產(chǎn)生原因是什么?

然而,它也并非“有百害而無一利”。過度自信的進化模型認為:在資源競爭過程中,過度自信更加具有優(yōu)勢,因而在進化中得到保留。

例如,當面對一個強大但非常謹慎的對手時,過度自信使我們能快速地獲得資源而獲得適應性,而當面對一個弱小的對手時,過度自信使我們不至于因為謹慎而錯失良機[9],也就是俗話說的“狹路相逢勇者勝”。

因此,過度自信也是一種具有生存優(yōu)勢的認知策略,是人類進化和適應的結(jié)果。

我們?yōu)槭裁磿^度自信?

1.過度自信是“為自我服務”

正如我們常說的:你能做到的前提是先相信自己能做到。

過度自信是一種積極錯覺,讓我們“相信自己具有優(yōu)勢”,這有助于在我們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時提高雄心、斗志和毅力,從而產(chǎn)生自我實現(xiàn)預言,提高我們成功的可能性[9]。

什么是過度自信,過度自信的產(chǎn)生原因是什么?

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當個體的自尊受到威脅時,比如說當自己在重要場合表現(xiàn)得不好、在人際關系中受到傷害時,過度自信會成為一種幫助我們逃避“糟糕”現(xiàn)實的“自我保護機制”[4]。

2.過度自信是因為信息差異

信息差異理論認為,在社會比較的過程中,我們擁有更多關于自身的信息,而對他人信息知道較少。

比如考試結(jié)束后,你非常清楚自己考前的復習狀況和考中的答題狀況,但面對他人,無論你如何打探他的情況,也不可能獲得和自己一樣多的信息。這意味著個體可以對自身能力、 表現(xiàn)等進行更為準確的評價,而對他人的評價則更多依賴于對其所在團體平均水平的“猜測”。

所以,在評價自己時,人們通常會比較極端;而在評價他人時,人們會更保守、更趨于平均[8]。

大量研究表明,在簡單任務中,人們會低估自己的水平,且更加低估別人的水平,此時的過度自信表現(xiàn)為前面提到的“過高定位”;而在困難任務中,人們會高估自己的水平,且更加高估別人的水平,此時的過度自信表現(xiàn)為前面提到的“過高估計”[5]。

什么是過度自信,過度自信的產(chǎn)生原因是什么?

中國人過度自信的水平更低嗎?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謙虛、謙遜和中庸的思想。比如“槍打出頭鳥”和“人怕出名豬怕壯”等俗語的存在表明,過度自信似乎并非中國文化所贊揚的[3]。

然而,有研究者在中美之間進行了多次檢驗,發(fā)現(xiàn)面對常識和概率判斷問題,集體主義文化成員(如中國人)會比個體主義文化成員(如美國人)更過度自信[10][11]。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反直覺的現(xiàn)象呢?

研究者認為這可能和中美教育系統(tǒng)的差異有關。

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下,教師往往直接把信息傳遞給學生(即直接指導),鼓勵學生繼承而不是批判知識,即特別鼓勵記憶。

什么是過度自信,過度自信的產(chǎn)生原因是什么?

而美國則更多地采用“建構(gòu)式”學習的教育策略[12],不鼓勵學生進行記憶和背誦,而是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原則和規(guī)律,并通過批判性思考去試圖挑戰(zhàn)已有的觀點[3]。

因此,西方對批判性思維的強調(diào),使他們在做出判斷時尋找更多駁斥的證據(jù),減少了過度自信的傾向;而中國人傾向于尋找證實他們最初判斷的證據(jù),因此更加過度自信[3]。

結(jié)語

過度自信是行為與決策中最為持久且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偏差,它可能會在不同的場景中存在于我們每個人身上。

但在日常生活和網(wǎng)絡世界中,“過度自信”這個詞似乎總被用來貶義地描述“某一類人”(諸如“普信男/女”),你可能在看到這四個字的時候也會下意識地覺得“雨我無瓜”——請小心哦!當你在這樣想的時候,其實它已經(jīng)在你身上顯現(xiàn)啦!

參考文獻:

[1] 張明,藍海林,曾萍. (2019). 管理者過度自信:研究述評與展望.外國經(jīng)濟與管理, 41(2), 17-29.

[2] Joshua, K., Jack, B.S., Barlas, S. (1999) Overconfidence: It depends on how, what, and whom you ask.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79 (3), 216-247.

[3] 葉婉敏, 劉亞, 徐富. (2018). 過度自信的跨文化差異. 心理科學, 41(2),384-389.

[4] 周愛保,趙鑫. (2009). 過度自信的研究展望. 心理與行為研究, 7(3), 236-240.

[5] 沈卓卿,董妍,俞國良. (2009). 過度自信的信息差異理論模型.心理科學, 32(6):1405-1407.

[6] 李彬,徐富明,郭永玉,張慧,羅寒冰,鄭秋強. (2013). 判斷與決策中的中等偏上效應.心理科學進展,21(11), 2027-2035.

[7] 邢淑芬,俞國良.(2005). 社會比較研究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心理科學進展, 13(1), 78-84.

[8] 周愛保,趙鑫.(2008). 社會比較中的認知偏差探析:"優(yōu)于常人"效應和"差于常人"效應.心理學探新,105 (1), 72-76.

[9] 代濤濤,佐斌,徐富明,索玉賢. (2014). 過分自信的進化模型.心理科學進展, 22(4), 693-701.

[10] Li, S., & Fang, Y. Q. (2004). Respondents in Asian cultures (e.g., Chinese) are more risk-seeking and more overconfident than respondents in other cultures (e.g., in United States) but the reciprocal predictions are in total opposition: How and why?  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Culture, 4(2), 263-292.

[11] Meisel, M. K., Ning, H., Campbell, W. K., & Goodie, A. S. (2016). Narcissism, overconfidence, and risk taking in U.S. and Chinese student sample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7(3), 385-400.

[12] 于窈,李紓. (2006). “過分自信”的研究及其跨文化差異. 心理科學進展,14(3), 468-474.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最新測試

  • MBTI社會心理學叛逆悲觀主義控制情緒心理效應心理健康測試心理測評系統(tǒng)傾訴情商測試智力社交恐懼偏執(zhí)型人格親子關系愛丁堡綠帽情結(jié)心理健康社交恐懼癥自卑俄狄浦斯情結(jié)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無性婚姻親密關系抑郁癥測試依賴型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