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種奇怪的生物,無比需要被愛、被看見,但很難把這種需要直接說出口,而要采取彎彎繞繞的表達方式,等著對方來猜。
“你討厭”、“嚶嚶嚶”都是在表達某種需要,真實的含義從“你這樣讓我很煩”到“你壞的有點有趣,再努把力”不一而足,要結合那個當下的具體情境去理解。
如果一對伴侶在蜜月期,這樣的表達增添了很多樂趣,低情商的直男拿出打游戲闖關的勁頭,總能猜中你到底想要什么。
蜜月期過了,大家真實的一面露出來,打屁臭腳磨牙,不再那么光鮮亮麗,很多直男沒有耐心猜下去,矛盾就產生了。
我一個朋友A和她的男票最近矛盾就挺多,她給我講了幾個他們生活中的小故事。
男票惹A生氣了,A傷心難過需要男票來哄,A嘴上卻說著“你討厭,我不需要你,滾的越遠越好!”
男票就真的滾遠了,一晚上沒回來。。。兩人冷戰(zhàn)一周。
A大姨媽來了不舒服在床上躺著,男票回來看到沒晚飯吃,問A怎么了,A忍著一肚子委屈故意說反話:“親愛的,我不舒服,沒法給你做飯了,我們點外賣吧?!?/p>
男票就真的只點了外賣。。。A覺得,上面那句話重點是點外賣嗎?重點是我不舒服好不好?男票就應該馬上端一杯熱水過來關心我呀。
男票喝醉了回到家狂吐,A一邊心疼他一邊責備他:“你還知道回來呀?你天天就知道喝酒,你心里還有沒有我?”
男票吐著吐著就開始哭了。。。當一個男人抱著馬桶狂吐的時候,他確實沒能力再去照顧A的情緒。
A和男票,雙方都愛著對方,也都需要對方的關心和照顧,但他們沒有直接準確的說出自己對另一方的需要,而是等著對方來玩一個你猜你猜你猜猜猜的游戲。
溝通由兩部分組成:你怎么表達,他怎么理解,雙方各占一半。
你的表達能力和他的理解能力這兩者不是恒定的,都在一個范圍里不斷變化,時高時低。
表達能力分四級,我們等會專門來講。理解能力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說明。
理解能力=理解意愿*身心狀態(tài)
當他不那么愛你,對你的關注減少時,理解你的意愿就降低了;當他心情差,工作疲累時,身心狀態(tài)就下降了;這兩者合起來,理解能力就變差了。
反之則反。
所以,你說的同一句話,他有時能理解,有時不能理解,因為他的理解能力不是恒定的。
但這是反常識的,我們一般認為只要一個人曾經理解了我,他就應該永遠都能理解我,不是這樣的。
想要達到理想的溝通有兩個辦法:一是強迫別人提高理解能力,二是提升我們自己的表達能力。
如果你不是配備了專屬秘書的大老板,第一個辦法就算了吧,別人憑什么聽你的呀。
再說了,理解能力靠強迫也是沒法提升的。就像你強迫別人不準夢到異性,不準做春夢一樣,都是屬于臣妾辦不到的事情。
靠譜的只有第二個辦法,提升自己的表達。把困難的部分留給自己,把簡單的部分留給別人。
這樣就走在一條正向提升的路上。
表達能力分四級:
第一級:一致性表達
一致性表達是指在符合情境的情況下,內心和語言相一致的表達,也是身心合一的表達。
一致性表達的關鍵是不評判。我們只陳述事實,講述自己的感受,提出期望,但不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也不給別人貼標簽。
比如,故事3里,A可以這樣對喝醉的男票說:“你喝到凌晨一點才回家,回家了還抱著馬桶在吐,我感到很擔心,也很生氣。說好的今天陪我去看電影,也沒有去成。我希望你以后下班能夠早點回家,多陪陪我,少喝一點酒?!?/p>
這就是一致性表達。
但一致性表達非常困難,它有兩個前提:一是你足夠了解自己,二是你不因表達自己的需要而羞愧。
第一點,足夠了解自己,需要你知道自己的內在狀態(tài),知道自己的期望,還能根據外在的情景去調整自己,組織合適的語言,找到恰當的機會去溝通。
如果你能清楚的知道這些,你可以有100個角度來描述自己的需要。你不知道,那就只能編故事,甚至故事都編不出來,干巴巴的無言以對。
第二點,不因表達需要而羞愧,是指你可以尊重自己的需要,不貶低自己,不討好別人,也不因別人的拒絕而自我懷疑。
提出需要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別人;被拒絕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別人也不可能隨時隨地滿足你。
如果被拒絕之后感到羞愧,這是你的內在模式,需要反思。
不是每個人都會對此羞愧,被拒絕和感到羞愧本來是兩件不相關的事,它們之間產生強鏈接跟你小時候的經歷有關。
假如你開口跟父母要一個心儀的玩具,等到的就是一頓呵斥:“你不是還有玩具嗎?又來要,不知道節(jié)約點嗎?”“你看看你才考了第幾名?你還有臉要玩具?”
這種被羞辱的感覺深深地留在心底揮之不去。即使現在你長大了,面對的是跟你平等的伴侶、朋友、同事,但一旦開始提需求,你就好像回到了小時候跟爸爸媽媽要東西時的樣子,那種屈辱和羞愧的感覺壓得你開不了口。
如果不能一致性表達,很多人開始采取第二級方式。
第二級:來嘛,作死你
上海和江浙一帶挺喜歡說作這個詞的,意思是女生說話愛繞彎子,愛使小性子,愛鬧別扭,喜歡人哄,是求關注的一種方式。
作死你不一樣,作死你是專門通過告訴你“我不要什么”來表達“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作來作去就把自己作死了,所以叫作死你。
你們溝通時,對方專門說反話,等著你來猜。你要是猜不對,先罵你一頓,你再猜錯再罵,直到你猜對為止。
猜對了沒獎勵,猜錯了一頓罵,這樣的溝通注定沒法長久啊。
處在這個層級的人,有時是沒有選擇,只能采取這種說反話的方式。
因為認識自己是困難的,清楚自己的想法也是困難的,有時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只知道我不要什么。
這時,我就只能告訴你我不想要的,等你來猜。
你要是猜不出來我著急呀,我就指責你“你怎么那么笨,連這個都不知道?!边@樣我心里會好受一點:你看,是你的問題,是你猜不出來吧,不是我表達不清楚哦。
你猜出來,才能讓我爽,但我也不會表揚你。猜出來是你的本分,你本來就應該猜出來,你現在才猜出來,我表揚你干嘛?
比如午飯飯點到了,你問同事想吃什么,同事說:“隨便”。
你問他:“那我們吃冒菜吧?”他說:“冒菜太辣了?!?/p>
你接著問:“那蹄花湯呢?”他說:“昨天才吃了蹄花湯?!?/p>
你還不死心:“要不隆江豬腳飯?”他說:“碳水好多,吃了容易胖?!?/p>
你說:“我還有點事,先走了?!毙睦锇蛋低虏?,以后要是再找他一起吃飯就讓自己胖死得了。
你吃完回來一看,同事自己泡了一碗方便面吃,說這樣方便。你轉過身去,暗暗翻了個白眼。
這個同事也不是想故意調戲你,而是他也不知道自己吃啥,他只能告訴你自己不想吃什么,然后等你找到一個正確答案。
如果你愿意陪他玩你就繼續(xù)猜,但通常你會有很強的挫敗感,失去理解他的興趣。他也會感到挫敗無助:為什么沒人理解我!
第二級表達繞是繞,好歹還在使用語言。有人連說話都不想說,因為說出一個請求之后被拒絕的感覺實在太難受了,對他們來說,被拒絕讓他們體驗到自我的破碎感,這種感覺會壓垮他們。
所以他們下降到第三級來表達。
第三級:表情+動作
我希望你理解我,但我又不想開口說,或者我也不知道怎么開口,我就用各種擠眉弄眼的表情和搔首弄姿的動作,引起你的注意,希望你滿足我的需要。
我有一個朋友,他想和女朋友做愛時沒法開口說,他采取的方式是直接把女朋友往臥室拖。
這種硬拖弄得好是霸道總裁,弄不好就是猥褻婦女啊。
我在書店看書時,旁邊有一個人一直在很大聲地打電話。我想要安靜,又不好意思說,我就不停的做出厭惡的表情,希望他能看到,從而自覺的出去別影響我。
在這一級的人,有很強的受傷的感覺,他們通過不說話來保護自己。因此,表情和動作成了他們與世界僅有的聯系窗口。
第四級:心靈感應
這一級玩的溝通游戲是一場100%的內心戲。
他在內心咆哮,在內心吶喊,在內心呼喚你的關注,但你沒有回應。
你怎么可能有回應?他不聲不響,你完全不知道他在心里已經演完了一場“你再不看我就把你吃掉”的電影,你給他回應什么?
他在內心呼喚了你那么久,你不回應他,直接激發(fā)了他的自戀性暴怒。他暴怒時還可能罵人打人,很多家暴就是這么產生的。
其他人覺得很奇怪,怎么這個人突然就開始生氣了,還動手打人?但對他來說是理所當然的,我“喊”了你這么久,你不理我,你就該挨打。
在這一級的人,從小就缺乏被人理解的經驗。他們小時候曾經也大聲要求過,哭鬧折騰過,但都沒有用。
爸爸媽媽要么不在身邊,在身邊也不理會他,長期的習得性無助讓他形成了一種經驗:沒人理解我,我不配得到其他人的理解,不管我怎么說,怎么做都沒人理解我,既然這樣,我何必再去浪費表情呢?
這是一種悲哀。
任何人都希望被看見,被理解,這是我們生而為人的天性。
如果你小時候被不當對待過,也請你不要放棄對這個世界的希望。
不管你在哪一級,請先接納自己的狀態(tài)。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父母和我們,都有自己的局限。
我們要努力使用一致性表達。這不僅僅是為了讓其他人更容易理解我們,也是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途徑。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455573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72939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716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6318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61676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