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報名參加了史老師的督導,最初的動因是對于心理評估的幾個概念理解不清晰,但在個案評估中又必須要用到這部分知識,果斷報名參加了老師的督導。上完課,經(jīng)過了咨詢實踐,再來沉淀、反思時,體會深刻的有以下4點。
對于“危機事件”的定義和解除信號進一步明確化
我原來理解的“危機事件”,主要是涉及生命健康的部分,主要關注的是“自殺、自傷”這種極端危機。通過老師講解和翻看筆記,這才回顧起來,危機事件分為發(fā)展性危機、情境性危機、存在性危機和喪失性危機,其中最嚴重的就是自殺風險,對其處理具體如下:
(1)讓來訪者打熱線聯(lián)系電話,確保求助者有一條求助熱線(啟明燈-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援助熱線:400-6525-580, 24小時熱線);
(2)有自殺想法,無自殺行為:“你會做什么來防止這個極端想法再出現(xiàn)”?通過提問,幫助來訪者增強對抗意識,幫助其尋找到對抗的方法;
(3)有自殺行為,只要有過一次自殺行為,要轉介;
(4)有自殺行為,正在醫(yī)院治療的,要由家屬陪同來咨詢,由家屬保證來訪者的生命安全;
(5)咨詢師一定要通知家屬,并向家屬交代清楚其具體情況;
對于“幻覺、妄想、分裂”的理解更準確,有助于對來訪者曾經(jīng)的“個案概念化”定性進行探討,幫助其減緩一些痛苦
對于概念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準確識別和評估來訪者的具體癥狀,在此基礎上,幫助來訪者澄清一些疑惑,幫助其解脫一些原有觀念的束縛。督導時,史老師專門舉了“被害妄想”的例子,我一下就明白了這個概念的要點。
有個來訪者在咨詢時,曾提到自己被定性為“分裂樣人格障礙”,多年來,他一直認為自己是有“分裂”傾向并受其困擾,總認為自己內(nèi)部有兩個人格在起作用。且受佛教等的影響,認為自己有特異功能,可以“憑空”看到一些畫面,進一步將其導向“幻覺、妄想”的方向。在咨詢過程中,我也多次被其描述的畫面誤導,但是又覺得和上課時講到的概念不一樣。
史老師督導課后,我再用這幾個概念去評估來訪者的行為表現(xiàn),對于其曾經(jīng)的“分裂樣人格障礙”還是很好奇,如果下次來訪者還來咨詢,我想對于這個曾經(jīng)的“分裂”表現(xiàn)會做更多探討,幫助其澄清一些疑惑,幫助來訪者減少這些曾經(jīng)“定性”帶來的痛苦。
“有病與無病”的三個標準要做深入理解和準確評估
督導課時,史老師專門針對“有病與無病”的三個標準:統(tǒng)一性原則、協(xié)調性原則和穩(wěn)定性原則做了詳細解釋。咨詢過程中,我對于主客觀是否統(tǒng)一,有無幻聽,幻覺、妄想,有無自知力這一條是評估準確的,但是對于“協(xié)調性”和“穩(wěn)定性”是有疑惑的。
史老師講到“內(nèi)在是否協(xié)調,知情意是否統(tǒng)一”時,說要對來訪者的“笑”進行評估。我想到的是,來訪者的這個笑,到底是“苦笑”?還是不受控制的笑?他在其他場合講到這件事時,有沒有笑?他知不知道自己在笑?我想這都是需要評估的??!
老師講到“性格是否相對穩(wěn)定,是否無外因發(fā)生大變”時,提到兩個問題:
一是“來訪者性格變化”與我們講的“性格相對穩(wěn)定”是否一致?我當時想到的是,來訪者經(jīng)歷困擾后,“很痛苦”走不出來,和其曾經(jīng)面對痛苦依然“很瀟灑”的表現(xiàn)是不同的,但是這個和我們講的“性格不穩(wěn)定”中的“性格”確實是有點不同。我們講的性格是指“內(nèi)向和外向”、“熱情和冷漠”、“花錢仔細和揮金如土”等,而“痛苦”和“瀟灑”,其實只是一種對待問題情感態(tài)度的表現(xiàn)。可是來訪者為什么會認為自己“性格大變”?是否還有其他方面體現(xiàn)其性格大變?這些問題也需要進一步評估。
二是老師提到“是來訪者認為自己性格大變?還是其他人觀察到的”?我對此也進行了澄清。來自他人的評價和反饋讓來訪者很擔心,覺得自己的問題很嚴重,但我也在反思,他在哪些場合會“性格大變”?在所有場合都會嗎?這也需要進一步探討。只有準確理解概念,幫助其澄清疑惑,才可以讓來訪者準確理解自己的行為,緩解心理壓力,減少痛苦。
咨詢師的原有經(jīng)歷是經(jīng)驗也是牽絆,評估過后,保持“空杯”心態(tài)更重要
在督導課時,好多小伙伴都提到了“咨詢師想多了、被嚇到了”,可是我還是很堅信老師講的:評估先行!只有準確的評估,才可以踐行“善行”的原則,才可以讓來訪者受益。
在咨詢的過程中,我也覺得自己是會受到原有經(jīng)歷的影響,比如我曾經(jīng)多次接受“危機課程培訓”,這一點讓我在看到“極端想法”這幾個字時,會敏感地意識到,來訪者對其生命有過極端想法,這時候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去了解這個極端想法,幫助來訪者尋找到對抗極端想法的方法,因為生命是第一位的。這也許會讓我對于“危機”有點過分評估,但為了來訪者的福祉和安全,作為新手的我不得不謹慎。但以后我更知道該怎么處理了。
評估結束后,我覺得咨詢師就應該放開自我,讓自己以一種“空杯”的心態(tài),走進來訪者的故事世界,去傾聽來訪者的心聲,關注來訪者的需求,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來訪者。任何一個咨詢師,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學識和觀念,只能夠作為一種理解來訪者的“切入點”,而在哪一個“角度”切入,能夠更好地與來訪者共情,更夠最大限度地讓來訪者受益,要完全以來訪者的訴求和故事為主,這時候的咨詢師一定要保持“空杯”心態(tài),不要把自己卷入其中,只有這樣才可以做到“善行”,為來訪者謀福祉。
總之,每一次上課都是一種享受,無論是同伴的分享,還是自己接受督導,在這個過程中既有知識的拓寬,又有思維的拓展。每一次老師的點撥,都有一種“哦,原來還可以這樣想”的感覺,好像是“撥開云霧見曙光”的感覺。還有很多不足,不斷踐行,不斷提升。
作者:牛艷香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應用中心第八期心理咨詢實踐研修班初階學員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38281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48739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56395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5786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318980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