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在手,一目了然!
抑郁癥患者總是感覺自己的思維遲緩、記憶力下降和注意力分散。這到底是他們的自我感覺還是真實情況呢?近日,愛爾蘭、英國和美國學者進行的Meta分析證實了這些現(xiàn)象:總的來說,重度抑郁癥發(fā)作與持續(xù)的認知功能障礙有關(guān),尤其是在加工信息的速度、視覺選擇性、注意力分散和記憶力等方面。
1
抑郁癥患者有點傻的結(jié)論是怎樣得出的?
重度抑郁癥發(fā)作過程中出現(xiàn)認知功能障礙是一種公認的現(xiàn)象。大量的Meta分析表明,病人在重度抑郁癥發(fā)作期間的警覺性、精神運動速度、持續(xù)注意力、記憶力和執(zhí)行功能等方面表現(xiàn)出缺陷[1-3]。
隨著情緒的改善,這些功能障礙是否可逆尚不清楚。一些研究顯示病人在病情恢復后的認知功能恢復了正常[4-5];然而,其他研究表明病人在注意力、記憶和執(zhí)行功能方面表現(xiàn)出持續(xù)的缺陷[6-8]。病人特征的差異被認為是造成這些不一致的解釋因素[6],但關(guān)于這些因素的個別研究并沒有提供一致的答案。
盡管有大量關(guān)于抑郁癥發(fā)作后如何影響認知功能的醫(yī)學文獻,但目前還沒有人進行過系統(tǒng)和全面的Meta分析。為克服上述缺陷,愛爾蘭利莫瑞克大學、英國思克萊德大學和美國烏爾辛納斯學院的心理學家系統(tǒng)地回顧了已發(fā)表的關(guān)于重度抑郁癥發(fā)作后認知功能表現(xiàn)的文獻,通過Meta 分析比較了抑郁癥患者與健康人的認知功能表現(xiàn)差異。相關(guān)研究成果發(fā)表在《柳葉刀—精神病學》(The Lancet Psychiatry)[9]上。
研究人員在Medline、Embase、Psycarticles、PsycInfo,以及循證醫(yī)學圖書館中系統(tǒng)地搜索了不限于英語的獨立研究,出版日期從1972年1月1日開始,截止到2018年1月31日為止。搜索的關(guān)鍵詞包括抑郁、認知功能、神經(jīng)心理、記憶、注意、感知、警惕、執(zhí)行功能、語言、視覺空間、處理速度、推理、問題解決、智商和病情緩解等。
Meta分析的納入標準是:對18歲以上的成年人進行的研究,并對一次或多次重度抑郁癥發(fā)作在基線期做過診斷;參與者在他們不再滿足重度抑郁癥發(fā)作診斷標準時至少完成過一次客觀的認知功能測試;包括了健康的對照組;
按照上述搜索策略,研究人員確定了252項研究,包括有一次或多次重度抑郁癥發(fā)作病史的11,882名患者和8,533名健康對照者被納入了Meta分析(如圖1所示)。
圖1. 研究文獻的選擇過程
2
認知功能是個寬泛的概念
研究人員確定了75個認知功能變量,對它們進行了獨立的Meta分析。這75個變量分別屬于18個標準認知領(lǐng)域(如圖2所示)。認知功能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包括持續(xù)的注意力、語言、工作記憶、學習、長期記憶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心理韌性等。
圖2. 重癥抑郁癥發(fā)作緩解者認知功能表現(xiàn)與健康對照者的標準化差異森林圖
3
總的來說是有點傻了,只在個別領(lǐng)域有優(yōu)勢
在75個認知功能變量中,抑郁癥患者在55個(73%)變量中表現(xiàn)出現(xiàn)了一致性損傷。其中30個變量的差異較?。ㄈ鐖D2中的淡紫色圓點所示),22個變量的差異明顯(如圖2中橘紅色圓點所示,3個變量的差異較大(如圖2中的藕荷色圓點所示)。在另外20個變量中,抑郁癥患者在18個變量(如圖2中的黑色圓點所示)方面與健康人大致相當,1個變量具有中等優(yōu)勢(如圖2中的淺綠色圓點所示),1個變量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如圖2中的深綠色圓點所示)。
為了更清晰地解析重度抑郁癥患者與健康對照組在認知功能方面的差異,根據(jù)上述結(jié)論總結(jié)出下表。
表1. 重度抑郁癥患者與健康對照組的認知功能差異
重度抑郁癥患者
明顯弱于健康對照組的認知領(lǐng)域
即時邏輯記憶、延遲邏輯記憶、延遲模式識別
重度抑郁癥患者
受到中等程度損害的認知領(lǐng)域
凹槽拼板測試、意念控制連線測驗A、數(shù)字廣度測驗、視覺選擇性注意省略錯誤、視覺選擇性注意替代錯誤、視覺空間策略、注意力分散反應時間、d2注意力測驗、詞語最后五分位數(shù)學習嘗試、延遲匹配精確度、復雜圖形即時回憶、復雜圖形延遲回憶、視覺再現(xiàn)即時回憶、視覺再現(xiàn)延遲回憶、自傳式回憶中的細節(jié)、自傳式回憶中的積極詞語、自傳式回憶中的消極詞語、意念控制連線測驗B、斯特魯普任務精確度、對悲傷面孔的反應時間、對積極詞語的反應時間、對消極詞語的反應時間
重度抑郁癥患者
受到較小程度損害的認知領(lǐng)域
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表、Mattis癡呆評定量表、簡單反應時、手指敲擊測驗、數(shù)字符號測驗、波士頓命名測驗、后向數(shù)字廣度、短期精神控制任務、視覺選擇性注意反應時間、視覺選擇性注意反應精確度、前向空間跨度、后向空間跨度、注意力分散錯誤、語言即時識別、首次詞語學習嘗試、單詞列表學習能力、單詞列表延遲回憶能力、單詞列表延遲識別能力、復雜圖形復制能力、版塊設(shè)計能力、斯特魯普任務完成時間、倫敦塔認知心理測驗、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驗已完成的類別數(shù)目、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驗持續(xù)次數(shù)、畫鐘測試、文字流暢度、語義流暢度、韋氏成人智力測驗、填圖測試
重度抑郁癥患者與健康對照組
大致相當?shù)恼J知領(lǐng)域
前向數(shù)字廣度、模式識別精度、面孔識別、空間設(shè)計學習能力、延遲匹配、總的自傳式回憶能力、總的自傳式回憶中的積極詞語、總的自傳式回憶中的消極詞語、布里克斯頓空間預測試驗、總的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驗、國家成人閱讀測驗、詞匯、瑞文標準推理測驗、信息、相似度、對快樂面孔的反應時間、記住并認可積極的詞語、積極詞語對斯特魯普任務的干擾、消極詞語對斯特魯普任務的干擾
重度抑郁癥患者比健康對照組
具有優(yōu)勢的認知領(lǐng)域
記住并認可否定的詞語
重度抑郁癥患者比健康對照組具有明顯優(yōu)勢的認知領(lǐng)域
識別情感表達的準確性
4
為什么抑郁癥會造成認知功能下降?
抑郁癥患者之所以總是不斷陷入負面思維的困境,是由于神經(jīng)可塑性缺失造成的。神經(jīng)可塑性是學習和記憶的基礎(chǔ),特指大腦神經(jīng)的應變功能,包括一套神經(jīng)系統(tǒng)保持穩(wěn)態(tài)的負反饋機制。如果神經(jīng)可塑性被破壞,思維就會陷入僵化、固執(zhí)和停滯不前的狀態(tài)。
神經(jīng)可塑性受到損壞,人體抵抗應激的通路就被破壞,負性事件就會導致認知功能受損——這就是患者不可避免地陷入負面情緒的生物學原因。長此以往,患者從思維能力到學習能力,再到社會適應能力,都有可能受到廣泛損傷。
因此,從精神醫(yī)學角度來看,增強神經(jīng)可塑性,避免應激對神經(jīng)可塑性的破壞,使得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負反饋功能保持完好以抵抗應激,是預防和治療精神疾病的重要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Henry J, Crawford JR,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verbal Fluency deficits in depression, J Clin Exp Neuropsychol 2005; 27: 78–101
[2]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sychol Med 2014; 44: 2029–40
[3]Snyder H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s associated with broad impairments>[4]Beats BC, Sahakian BJ, Levy R.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tests sensitive to frontal lobe dysfunction in the elderly depressed, Psychol Med 1996; 26: 591–603
[5]Biringer E, Mykletun A, Sundet K, Kroken R, Stordal KI, Lund A.,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neurocognitive function in unipolar depression, J Clin Exp Neuropsychol 2007; 29: 879–91
[6]Neu P, Bajbouj M, Schilling A, Godemann F, Berman RM, Schlattmann P. ,Cognitive function over the treatment course of depression in middle-aged patients: correlation with brain MRI signal hyperintensities, J Psychiatr Res 2005; 39: 129–35
[7]Hasselbalch BJ, Knorr U, Hasselbalch SG, Gade A, Kessing LV, The cumulative load of depressive illness is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function in the remitted state of unipolar depressive disorder, Eur Psychiatry 2013; 28: 349–55
[8]Smith DJ, Muir WJ, Blackwood DHR., Neurocognitive impairment in euthymic young adults with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 and recurrent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Bipolar Disord 2006; 8: 40–46
[9]Maria Semkovska et al., Cognitive function following a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DOI: https://doi.org/10.1016/S2215-0366(19)30291-3
本文首發(fā):醫(yī)學界精神病學頻道
本文作者:關(guān)山月
責任編輯:LM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98612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6009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9831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9275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4292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