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14年剛考過國家咨詢師證,負責一個體制內單位的心理咨詢室工作時,內心充滿了惶恐和擔心。
哎呦喂,待會來的來訪者很難搞怎么辦?
來訪者要是一直哭,我該不該抱抱她?課本上說最好不要和異性有身體接觸,那她想抱著我哭,我該不該拒絕?拒絕吧怕進一步傷害她,不拒絕吧好像又違反了咨詢設置。
來訪者要是問我怎么看待同性戀,我該怎么回答?我們的單位,還是一個比較保守的地方,同性戀不會得到公開的承認。
雖然我自己包括咨詢師課程里都認為同性戀只是一種正常的性取向,但我在單位里上班,我也要考慮單位的規(guī)定啊。
咨詢時,我的手部動作到底該不該出現?是一直保持一個身體前傾的關注姿勢,還是可以偶爾讓自己放松一下?
我該不該笑?笑容可以緩解緊張的氛圍,但遇到來訪者在講訴一件悲傷的往事時,笑容似乎又并不恰當。
擔心好多。
什么樣的來訪者可以幫助我緩解緊張情緒呢?
我希望碰到一個安靜平穩(wěn)訴說自己癥狀的來訪者。
她會在恰當的時間哭,好給我機會去遞紙巾;
會在恰當的時間沉默,我會貼心的等待她情緒的醞釀;
她還會偶爾爆發(fā)小小憤怒,指著我的鼻子罵人,我會溫柔的等她宣泄,完成對她心靈的拯救。
這樣的理想來訪者,就像我的夢中情人一樣,是我幻想出來的一個完美假象。
它反映了我專業(yè)上的匱乏,以及對做不成一個完美咨詢師的恐懼。
和在專業(yè)機構從事咨詢工作的咨詢師相比,依附于體制單位的咨詢師受到很多限制:
預設立場——跟著單位的宣傳導向走。
雙重關系——大部分來訪者都是下屬,平級的同事都很少。你說領導呢?不不不,領導是不會有心理健康的困惑的。
話題禁區(qū)——來訪者很多東西不敢談。例如對于領導和同事的看法,對性的觀念,工作中的潛規(guī)則。
咨詢關系中,如果雙方刻意隱瞞一件事,那對于所有事的談論,都會受到影響。
我理解他們的擔憂。誰知道這個口口聲聲保證嚴守秘密的咨詢師,會不會轉身就把他對領導的看法給賣了。
或許很多高校咨詢師和我有同感,如果不能保證咨詢師的客觀性,不能避免現實利益的糾葛,和本校人員的咨詢很難走向深入。
咨詢師在這些單位的作用,更多的傾向于心理教育,測試結果解讀,情緒疏導,危機干預。
這個困境,是體制內咨詢師共同的硬傷,與能力無關,身份使然。
從本文的立意出發(fā),我倒是可以自嘲一番:人在單位,身不由己。這個不完美的點,一般人學不來。
除開身份背景,咨詢理念和技術上,如何成為不夠完美的咨詢師,我有一些建議。
1、允許自己犯錯
完美的咨詢師不會犯錯,不完美的咨詢師經常犯錯。
完美的咨詢師有這樣的信念:來訪者在現實中已經遭受了巨大的傷害,作為專業(yè)的陪伴者,怎么能在咨詢室里,因為自己的錯誤,給來訪者帶來進一步的傷害呢?
如果可能,沒有咨詢師想在咨詢過程中犯錯。
只是需要注意:錯誤并不總是與傷害等同,傷害也并不總是負面的。
事實上,咨詢過程常常伴隨眼淚,成長也需要經歷陣痛。
我的一些新手咨詢師朋友,在角色扮演的練習過程中,小心翼翼的去考慮要說的每一句話。
他們不僅考慮到要說的話語的直接意思,話語的衍生意思,甚至還考慮到來訪者可能在撒謊,自己的話語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比如來訪者說:請問你怎么看待同性戀?
咨詢師開始思考:來訪者這么問是什么意思?他是同性戀嗎?我不是同性戀,如果我暴露自己不是同性戀會不會導致他反感從而離開咨詢?對性取向的判斷會不會違背價值中立原則?
憋到最后,咨詢師提了一個萬能問題:你為什么會問這個問題?
你看這個咨詢師累不累?我看要累死人。
并不是不能提這個問題。探討來訪者問題背后的動機,可以促進來訪者自我覺察。
但如果咨詢師提出萬能問題的出發(fā)點并不是為了促進來訪者的自省,而是回避自己的自我暴露,這種語言背后的元信息,來訪者是可以接收到的。
歐文亞隆說過,咨詢師的自我暴露,可以給來訪者以榜樣,帶動他們勇敢說出隱藏的問題。
一直隱藏自己性取向的咨詢師,在無意中泄露出這個原本應該坦誠卻被刻意隱藏的信息后,反而會給來訪者造成傷害。
你可以換個思路,告訴自己不要那么完美,都是人犯個錯很正常。
即使犯了錯,這個錯誤也可以拿出來在咨詢室探討。
坦然承認自己錯誤的咨詢師,本身也是一種正向的示范。
溫尼科特那句名言“足夠好的媽媽”,并不是指無限滿足孩子的媽媽,而是恰到好處挫折孩子的媽媽。
2、無法拯救所有人
完美的咨詢師可以拯救所有來訪者,不完美的咨詢師只能“拯救”部分來訪者。
世界上的大部分事物,服從正態(tài)分布。
如圖:
一個不完美咨詢師能匹配到的來訪者,也服從這個規(guī)律。
用數字來表示,100個來訪者里面,咨詢師能和其中的68.3個人建立起咨訪關系,已經不錯了。
建立起咨訪關系的100個來訪者里面,陪68.3個人走到最后,解決好他們的心理問題,這已經是一個成功的咨詢師了。
做一個不完美的咨詢師,就是要承認并接受這個規(guī)律。
另一個角度,拯救,也是帶著陷阱的。
讓我們看一個案例。
A是一名30歲女性,就職于一家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工作能力強,受到同事稱贊。
她因為無法處理好和丈夫的關系找到咨詢師,請求咨詢師幫助她挽救婚姻。
隨著咨詢進展,咨詢師發(fā)現她在工作上是個女強人,在婚姻中似乎是個小女孩。家里的事情無論大小都需要丈夫幫她出主意。
家里的垃圾袋沒了,買什么品牌的垃圾袋她要打電話問丈夫。水龍頭壞了,要不要找?guī)煾敌抟惨蛘煞蛘埵尽?/p>
甚至吃剩的面條倒不倒這些小事,都要丈夫首肯之后,她才能去做。
她是那種非常配合的來訪者,認真對待咨詢師的每一個建議。
咨詢師與她探討的話題,包括原生家庭,行為模式,性能量等,她幾乎沒有什么阻抗,努力打開自己的心扉,盡力訴說。
兩次咨詢的間隔,她會準備一張卡片,上面寫滿了這段時間她遇到的一些具體問題,請求咨詢師幫她拿主意。
這些問題包括:
為丈夫制作早餐時,是照顧丈夫口味,制作油脂高美味的早餐,還是為了健康,制作清淡一點的小粥?
和丈夫一起去看電影時應該選擇哪一部?
穿哪一件內衣才能更好的顯示自己身材,增加夫妻生活的情趣?
這些問題看起來很棒,顯示出A為了提升自己魅力,改善和丈夫的關系而做出的努力。
在這里,“拯救”是容易的。只要和A一起去探討問題清單上的問題,50分鐘的咨詢時間會非常愉快的過去。
咨詢師以來訪者為中心,細心周到熱情的為A解答這些問題,看著A愿意主動為改善夫妻關系而努力,咨詢師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事實是什么呢?
A在家里怎么依賴丈夫的,在咨詢室就是怎么依賴咨詢師的。
在客體關系理論里,A屬于依賴的投射性認同。這一種病理性的人際交往模式,并沒有被咨詢師識別出來。
咨詢師和A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探討具體的穿衣打扮上,這是一種潛意識的同謀。
通過這種方式,咨詢師避免了挑戰(zhàn)A的病態(tài)交往模式。
看不到的代價是:強化了A對自己依賴性的認同。
這種依賴背后的含義是“沒有你,我就活不下去?!?/p>
這不是一種成熟的人際關系模式,這是一個孩子對自己父母的呼喚。
對于成年人來說,另一個成年人對自己全身心的依靠初期是一種幸福,長久就是痛苦。
A的丈夫正是因為對這種依賴的反感,而想要離開她。
案例中的咨詢師,完成了表面的拯救。對于真正問題的解決,并沒有幫助。
3、“得罪”來訪者
完美的咨詢師在和諧歡樂的氛圍中解決問題,不完美的咨詢師引出來訪者的痛苦后辛苦包扎。
如果怕“得罪”來訪者,我們將失去促進來訪者轉變的一個有力工具:面質。
從理論上說,咨詢師承認面質的必要性,但將它付諸于實踐又特別困難。
面質讓人想起拒絕,否認,它不符合大多數咨詢師看待自己的方式。
作為專業(yè)助人者,咨詢師傾向于視他們自己為有同情心的人,關心他人的人,致力于幫助來訪者建構一個有意義的生活。
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會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預手段來推動進程, 但采用這些手段有一個大的前提:減輕來訪者痛苦的真誠愿望。
面質所引發(fā)的負面影響會讓咨詢師懷疑:面質是否得罪了來訪者,是否引發(fā)了更多的痛苦而不是好轉。
一位女性來訪者因為性癮問題前來咨詢。5次咨詢后,開始向男性咨詢師描述她做愛時喜歡的姿勢。
她的描述如此詳細生動,伴隨著到達高潮時的表情和呻吟,使咨詢師產生了一種正在親眼觀看她做愛的感受。
咨詢師明白此時發(fā)生了什么:這名來訪者正在引誘他。
當來訪者明確表示希望和咨詢師在外面的某個地方見面時,咨詢師的猜測得到了證實。
此時最好的做法是直接告訴來訪者:我不愿意和你上床,我也不會與你上床。
但這種面質對于咨詢師來說很難,他擔心會傷害來訪者的性自尊,使她感到她不是一個受歡迎的人。
咨詢師采用了迂回的方式來應對,他告訴來訪者,他不能這么做,因為他結婚了。
問題的實質在于,來訪者的自我價值,只能從性行為當中得到體現。
這種“擁有性,我才是好的,沒有性,我就是不好的”分裂認識,來自于來訪者情欲的投射性認同。
咨詢師的正確做法,應該是建構一段關系。在這段關系中,讓來訪者體會到,沒有性的參與,她也是有價值的,也是好的。
當來訪者把這段關系內化入自體,從性上面尋找價值的動力會相應減弱。
她獲得了自我認同:沒有性,她也是好的。
咨詢師的迂回應對,避免了面質可能帶來的難堪。
另一方面,這種迂回,只會促進來訪者繼續(xù)對咨詢師加強引誘,而不會去反思為什么她的價值感,只能在性行為上獲得滿足。
我們需要反思:來訪者需要的,是一個完美的咨詢師嗎?
不是的,來訪者需要的,只是一個真實的咨詢師。
假設真有一個完美的咨詢師,他與來訪者建立起了一段非常棒的支持性關系。
來訪者又怎么能夠,把這段關系內化進自己的自體,用來代替自己那些不合理的投射性認同呢?
因為其他的人,都是不完美的。這樣一段完美的關系,沒有價值。
信徒對于神的眷顧,時常還有抱怨。
咨詢師的力量,憑什么又能超越神?
追求完美的咨詢師,或許可以問問自己:這種追求,是不是因為你不能接納自己壞的那部分,希望自己只有好,沒有壞?
希望你我,都能做一個不完美的咨詢師。
我們并不完美,我們足夠真實。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98962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8273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542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52560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17565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