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缺的不是關心愛護,而是缺少自我,沒有對自己準確的認知,在欲海中沉浮,所以在乎他人的評價,所以渴望得到一些所謂的愛護和關心,以此確立自己的存在。
經(jīng)過我這幾年在越越的引領下學習和咨詢的經(jīng)驗積累,我想再和大家談一談:
“缺愛”是什么意思,來自何處,如何解決?
缺愛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很多姑娘和我咨詢的時候,都會談到一個問題:
“我愛上了渣男,可我覺得自己不缺愛,我父母很愛我,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我給她們下這個結論,是因為我們在咨詢分析中,了解到她們喜歡這個男人的哪些特質,比如自信,陽光,幽默,溫柔,體貼……
而當這個男人表現(xiàn)出他品行惡劣的一面時,女生已經(jīng)深陷他的溫柔中,無法脫身,無法反抗。
這說明什么?
1、她很需要被男人喜歡,關愛,無法接受這種感覺的逝去。
2、她很難反抗別人對她的冷漠、傷害,反而覺得自己理應被這樣對待。
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她很缺乏被認可、被關注的感覺,而且也沒有人教過她,如何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保護自己,尊重自己。
這不就是缺愛嘛?
看到這里或許聰明的你已經(jīng)有一點點明白,這些“感覺”,都是精神上的,而非肉體上的。
這一代年輕人的家長,往往對孩子無微不至,物質生活極盡滿足,在精神世界卻一團漿糊,極度忽視,甚至隨意摧殘。
這就是孩子們所缺的“愛”。
缺愛不僅僅是缺夸獎、認可,更是缺乏精神上的理解、引領,幫助一個人找到自我,獲得成長
我也看到、經(jīng)歷過,一些家長對孩子充滿期待、鼓勵,但是孩子在戀愛的時候,還是慘得一塌糊涂。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這些家長給到的只是很膚淺的贊美,卻沒有真正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
孩子在表面上受到了包容、理解、認可,可是內心依然對自己有懷疑,并且對自己、對世界,都抱有過高的期待,完美的幻想。
進入社會之后,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理很脆弱,無法承受真正的質疑和打擊。
就像練功的時候,沒有人指導你,不管你練成什么樣,別人都說你好,結果你就走火入魔了。
小美是我的咨詢者之一。她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從小對她都是關懷有加。
可是她大學畢業(yè)后,希望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父母卻以關心她為由,讓她當了一個月薪5K的小職員。為此,她一直感到很壓抑,自卑。
結婚生子后,丈夫突然開始家暴,她卻覺得自己工資太低,無法鼓起勇氣離婚,父母雖然不開心,但因為觀念傳統(tǒng),勸她息事寧人,沒有告訴她任何保護自己的措施,也沒有支持她離婚。
一直拖了兩年,她才下定決心離婚,當時工作不滿意,感情受挫,還帶著娃,整個人身心狀態(tài)很差,卻偶遇了一位風度翩翩的男人,給予她無限認可和關注,還幫她分析事業(yè)、感情上的問題。
她逐漸陷入情網(wǎng),對方卻在一夜之間斷聯(lián),于是她徹底崩潰。朋友們都說,這男的估計是覺得睡不到你,或者是已婚被老婆發(fā)現(xiàn),就撤退了,她卻遲遲不死心。
在這個故事里,她的父母并沒有罵她、打她,反而是非常老實,淳樸的人。但在小美重要的人生節(jié)點上,父母都沒有給到真正的支持和引領作用。
這樣小美一方面,覺得父母是對自己好,毫無怨恨之心,另一方面,她又始終在懷疑自己的選擇,不停內耗。
長期思想上的混亂,就會導致一個人活得不在狀態(tài),沒有意義感,幸福感,于是覺得是自己的能力問題,外表問題,情商問題等等,最終開始質疑自己的人生,自我價值感越來越低。
我們不能否認小美在外貌、情商、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問題,但根本的問題是,她的精神世界孤立無援,仿佛一個嬰兒,獨臥荒野之中,面對豺狼虎豹,毫無還手之力。
這樣一個嬰兒,一旦遇到能夠在感情上、思想上幫助她的人,立刻認為“父母”,嗷嗷待哺。
而那個人的離去,對她來說,無疑是最恐怖的拋棄,是一個人精神上的毀滅。
而這,就是千萬戀愛受挫,迷茫徘徊的女孩的現(xiàn)狀。
幾年前,我報了李越老師的線下課程,無論是一開始的兩性課,還是后來開的人性課,這些課對我的影響非常大,也讓我深刻意識到了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愛的人,給予別人愛,我開始接受長期的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咨詢。
那一年,我從各個方面梳理了自己的問題,比如:
我很喜歡心理學,但是我之前在不清楚自己愛好的情況下,選擇了醫(yī)學的本博連讀制。學醫(yī),讀博,都是非常辛苦,沒錢拿,很容易單身的事情。
我因此陷入了很大的困擾中,猶豫是否要放棄。那一年經(jīng)過不斷的梳理、探討,綜合自己目前的情況,我最終決定選擇安全和穩(wěn)定,堅持讀完博士。
在外人來看,這可能和戀愛沒什么關系。
但實際上,如前文所說,當我們在人生選擇,自我認知出現(xiàn)困擾的時候,內心會有很大的糾結、消耗,那這些負能量怎么辦?
自然是轉移到了對男朋友的需求上面。
可是再怎么戀愛,我都無法解決自己當下的問題,只是一味地逃避而已。
而一旦我能理清思緒,做出決定,自然能量通暢,對他人的需求也就小了很多。
再比如說:
我因為戀愛一直不如意,內心很沮喪、失意,但通過學習,心理咨詢,我慢慢能夠客觀評價自己,接納命運的安排,按照自己的能力踏踏實實努力。
這樣在挑選男朋友的時候,我就會減少對對方的認可、陪伴等等的需求,不再急于找?guī)浉鐟賽蹃碜C明自己。
轉而觀察對方是否和自己志趣相投,能夠經(jīng)營一段好的長期關系,我變禿(挑)了,也變強了。
而這些,本身可能都是我們應該和家長,或某個長輩去探討的人生大事,也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愛”的部分。
如果不能明白這個道理,一味追求戀愛對象的寵愛、關注,幸運的人一生做個可愛的孩子,不幸的人就變成被拋棄的孤兒,進入生命中的至暗時刻。
換句話說,真正的愛是教你如何面對人生的風雨,而不是一輩子為你遮風擋雨。
那么為什么我們這么容易用渴望“戀愛”替代自己成長的需求呢?
我想首先從原生家庭來解釋。
可能我們從小有太多的情緒和想法被忽視,沒有辦法很好地理解自己。
當我們在工作上受挫,生活中遇到困惑,我們會有一種“模糊”的不安感覺,卻不能清晰得定位自己的需求和問題。
第二,比起理性地分析問題,我們更傾向于擴大化自己的“失敗”。
比如我今天和某個朋友鬧翻了,我不會去復盤,我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我可以尋找什么樣的幫助,而是會陷入一種沮喪的情緒中,認定自己是無能的,無法改變的。
這種孤單、悲觀的情緒,就會誘使我們渴望“戀愛”的感覺。
第三,戀愛本身會讓人感到特別快樂,仿佛生活中的問題都消失了一樣。
就像難過的時候,我們就想吃巧克力,吃炸雞,這是一種簡單的腦回路:遇到痛苦-尋求安慰。
而不是:遇到痛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所以很多時候,不要問:我為什么找不到對象?下一個對象在哪里?
而是問自己:我是否清楚自己痛苦的是什么?我該如何讓自己獲得幫助和支持?
寫到這里,忽然想起一次咨詢,一個女孩絕望得問我:
“我想找一個XX條件的男生,但是我的人生規(guī)劃不是這樣的,我覺得我永遠也找不到這樣的男生了,我該怎么辦?”
我想這篇文章其實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20-30歲其實可能是一個人最難的時候。前有原生家庭,后有社會壓力。
工作,學業(yè),戀愛,自我,金錢......我們遇到的挑戰(zhàn)如此之多,又對自己如此苛刻,仿佛這幾年不搞定一切人生就完了。
實際上不是這樣的。
給自己多一點耐心,一點一點適應,困難不會變小,但你會變強。
祝你幸運到足以找到真愛,如果沒有,那么至少你學會了“愛”自己。
不僅僅是給自己買東西,說些鼓勵的話,而是真正的理解自己,獲得成長。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50457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00917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94459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1116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037895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