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觀念里,老年就代表著衰退、失落、悲觀等等。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到晚年容易產生消極情緒。
我們要看到衰老的消極面,也要看到老年生活的積極面,人應該越老越快樂。
合乎自然、心態(tài)健康的人到了老年是特別成熟、特別智慧、特別快樂的。
因為人活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你是過的神仙般的生活,終于修成正果了。
所以,老年其實是人的一生最幸福、最快樂、最美好的時光,人應該越老越快樂。
小孩經常會做夢。
夢中遇到難題的時候,出現的常常是一個白胡子老爺爺告訴他該怎么辦,白胡子老爺爺是智者的象征。
西方也是一樣,過圣誕節(jié)的時候,也是和藹、慈祥的白胡子圣誕老人在給大家派發(fā)禮物。
所以人越老應該是越健康、越快樂、越智慧、越幸福。老年絕不意味著悲觀或情緒低落。
詩云:“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p>
這只反映了人到老年的負面情緒,我們應該把這句話改一下:“夕陽特別好,黃昏分外紅?!?/p>
常態(tài)的老年生活是幸??鞓返模浅摰?。
在人的生命歷程當中,有一種精神活動現象比較普遍,就是人類各年齡階段都愿意跟同齡人交往。
小孩愛跟小孩玩;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跟家長說話,跟同年齡段的朋友站在馬路邊上一說就是半天;年輕人愛跟年輕人交往,中年人跟中年人有共同語言,老年人跟老年人交流也多。
所以,老年人要融入自己年齡段的群體活動,一起娛樂,一起休閑,哪怕是閑談,也是最自然的交流和溝通。
有共同的年齡特點,就有共同語言、共同審美和共同愛好。
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的交流、暢快的娛樂,人到老年就有了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樂的感覺了。
而且,如果條件允許,老人和兒女最好不住在一起。因為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口味偏好等等,都有許多不同,一起居住容易產生矛盾。
人老了以后還有一些退化的行為,經常能見到爺爺跟孫子爭電視頻道、爭玩具、爭吃食這種情況。
俗話說,“老小孩,小小孩”。老人自身要認識到自己這個變化。
老人既愿意熱鬧,還又怕亂,心理特別矛盾。
比如兒女禮拜天去看父母,老人很高興,提前會問都想吃什么啊?老人去買,給預備。
然后早上起來,八點多鐘打一電話,問還沒出來呢?
隔一會兒又打一電話問,到哪兒了?
等你真到那兒了吧,吃完喝完,你還沒收拾整齊呢,老人就說:你們什么時候走?。烤秃孟翊吣闼频?。
你們再不走就鬧死我了,我這兒煩著呢。
你們趕緊走,我好歇了。
這就是老人自己過覺得寂寞,人多了又嫌亂的表現。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97770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15441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2710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03826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909892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