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看見心理的編輯黑羊。
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一本,最近給了我極大啟發(fā)的好書:《幸福的陷阱》。
不同于很多心理自助書籍告訴我們?nèi)绾蜗纯?、對抗消極情緒,作者路斯·哈里斯博士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觀點:
我們越是努力爭取幸福,與消極情緒對抗,可能越會陷入痛苦。
好像有點反常識,是吧。
為什么他會這么講?我們是如何落入這種“幸福的陷阱”,又該如何走出呢?
在這本書里,哈里斯博士介紹了一套特別的心理自助方法,如果你時常被不幸福感籠罩——感覺自己很糟糕,或者被焦慮抑郁的情緒困擾,相信這套方法會為你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01、關(guān)于幸福,你理解的可能都是錯的
提到幸福,你腦海里出現(xiàn)的是什么畫面?
有一所大房子,有漂亮的落地窗和小花園,你和伴侶、孩子生活在其中;工作是你喜歡的,老板睿智,同事優(yōu)秀,而且回報豐厚;上班時你盡情施展才華,得到稱贊與尊敬;下班后有很多時間陪伴家人,每天都是歡聲笑語……
聽起來似乎也沒那么不現(xiàn)實?甚至你會聯(lián)想到某些認識的人,覺得他們已經(jīng)很接近這樣的狀態(tài)了,但你自己的生活,好像又與此差別很大。
“幸福的人挺多的,但我沒有達到,還得繼續(xù)努力?!?/p>
如果你有過類似的想法,說明你對幸福的理解,很可能是錯的。
在《幸福的陷阱》開篇,路斯·哈里斯就犀利地指出:正是對幸福的一些誤解,導(dǎo)致了我們的痛苦。
比如,很多人以為,“幸福是人之常態(tài)”。
——對不起,真相是,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考慮過自殺,每5個人就有1個飽受抑郁之苦。孤獨、中年危機、家庭暴力、性別偏見、社交恐懼……這些心理困擾引發(fā)的痛苦更是普遍。所以,幸福不是常態(tài),不幸才更司空見慣。
比如,“不幸福就是缺陷”。
——真相是,正常思維過程也會導(dǎo)致心理痛苦,這是大腦進化的產(chǎn)物。
再比如,“我們能夠控制想法和情緒,為了讓生活更美好,應(yīng)該祛除消極情緒”。
——注意!這是我們爭取幸福感的路上,踩的最大的坑。
我們之所以感到不幸福,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消極的想法和情緒。
對此,不少心理自助書籍會建議你,通過轉(zhuǎn)移注意力來克服焦慮情緒,或者,想象美好的生活圖景來暗示自己心想事成,等等。
這些辦法最初可能會起到一定效果,但很快消極情緒又會卷土重來,讓我們陷入更深的自我苛責(zé)與懷疑中。
根本的原因在于,人類對想法、情緒的控制能力,遠比我們想象中低得多。
不信的話,我們可以做個小實驗:
現(xiàn)在,請你不要想象一只小龍蝦的樣子。
不要想象它勾引食欲的紅色,不要想象它堅硬的外殼,不要想象它身上辣油的氣味,不要想象它Q彈麻辣的口感……
結(jié)果如何?你成功控制自己不想象小龍蝦了嗎?事實恰恰相反吧。
然而,我們從小時候起,卻被教育要控制想法和情緒,“不許哭”、“別傷心”,到成年后,則會告訴自己,“冷靜一點”、“別想那么多”、“別那么多負能量”。
于是,真情實感被層層包裹起來,為了把情緒穩(wěn)定、積極樂觀的一面展現(xiàn)給他人,不少人借助香煙、酒精、藥物、婚外情、瘋狂工作、自我催眠等等手段來對抗痛苦情緒。
這些方法,要么是回避、壓抑,要么是轉(zhuǎn)移注意力、自我麻痹,它們都屬于針對想法或情緒的過度控制策略。
結(jié)果呢?妄想控制情緒的人,早晚會被情緒控制得死死的。就算躲過了對酒當歌的夜,也躲不過四下無人的街。情緒穩(wěn)定的面具下,多少成年人會在面對自己的時刻,暗自神傷、垂淚到天明。
《幸福的陷阱》的譯者祝卓宏有一個很妙的比喻:幸福如同手中之沙,抓得越緊,漏得越快。
想通過對抗、回避、壓抑、消除之類的控制策略,來讓自己感覺好一些,就會落入“幸福的陷阱”。
那么,當“我活得很失敗”之類的想法籠罩,或者失落、焦慮等情緒襲來時,我們到底該怎么辦?
答案不是更有力的控制,而是——接納。
02、幸福,始于接納
《幸福的陷阱》中介紹的方法,名字叫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簡稱“ACT”。
“我很差勁”、“我真失敗”……面對這些讓人不快的想法,采用控制策略會怎么做?
也許是拼命告訴自己“你看,你做到了XXXX,你明明很棒”,或許是打上幾局游戲,回避這個想法。
它們并不真正有效。
而接納與承諾療法(ACT)的思路卻完全不同——
首先,“我很差勁”之類的想法,為什么會讓我們痛苦?
因為我們的大腦有個奇特的功能,叫做“認知融合”,就是你的想法與它指代的內(nèi)容混合在一起了。
比如,當你看到“一枚紅撲撲、散發(fā)著花一樣香氣的蘋果”這句話時,會感到仿佛真的有這么一顆蘋果在眼前,你“看到”了它的色澤,“聞到”了它的香氣。
同樣地,當你產(chǎn)生“我很失敗”之類的想法時,也好像它們是事實一樣,你會聯(lián)想到諸如自己垂頭喪氣、淪落街頭之類的畫面。
然而,“想法”的本質(zhì)是什么?
再可怕的想法,也只是你頭腦中的一串文字。僅此而已。
所以ACT處理痛苦想法的技術(shù),叫做“認知解離”——把想法從融合的認知中剝離出來,還原它“只是一串文字”的本質(zhì)。
我們來實驗一下:
首先,請你在大腦中產(chǎn)生一個令人沮喪的想法,比如,“我是個沒用的人”之類。并且,讓這個想法在大腦中保持幾秒,盡可能讓自己相信它。留意它對你的影響。
(你真的照做了嗎?一定要親自體驗一下。)
現(xiàn)在,請你繼續(xù)保持這個想法,但在它的前面加上一個短語——“我有一個想法……”,變成“我有一個想法,我是個沒用的人”。讓這句話再在你大腦中保持幾秒,留意它對你的影響。
你會發(fā)現(xiàn),當加入“我有一個想法……”短語后,你立即與先前那個想法之間產(chǎn)生了距離!我們意識到它只是一串文字,“威力”好像減弱了很多,你不再感到那么沮喪了。
除了“我有一個想法……”之外,“認知解離”的技巧還有很多,比如:
為想法配樂——試著用《生日快樂》的曲調(diào)來哼唱你頭腦產(chǎn)生的那句話;
為故事命名——給想法起一個名字,當它下次出現(xiàn)時,把它認出來。就像這樣:哈,又是那個叫“我是個失敗者”的老套故事,我認出你來了!
發(fā)現(xiàn)了嗎,這幾種解離技術(shù),都沒有讓你去控制想法,或與之對抗。
你不用去證明想法是錯的,也不用喜歡它們,你只是單純承認,它們是一串文字,然后把它放在那,讓它自生自滅就好了。
“想法”是頭腦中的一串文字,而“情緒”,則是不斷變化的感覺與沖動。
情緒是中性的。之所以感到有些情緒很痛苦,是因為我們在對情緒做評判,想控制、回避或消除那些所謂的“消極情緒”。
接納與承諾療法(ACT)對情緒的處理,同樣采用接納策略。
因為情緒往往會反映在身體上,比如胃脹、胸悶,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掃描身體,對情緒進行觀察,再通過深長的呼吸,為情緒在身體里創(chuàng)造空間,允許它們就在那里,而不是擠走或推開。
ACT認為,幸福,不是趕跑了糟糕的想法和壞情緒,而是接納痛苦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為它們創(chuàng)造空間,超越痛苦,創(chuàng)造價值。
03、幸福,是為價值而行動
你可能有疑問:把痛苦都接納了,我還怎么改變生活狀態(tài)???
對此,路斯·哈里斯在《幸福的陷阱》里有個很好的比喻:
設(shè)想你正行走于冰面之上,為安全邁出下一步,首先要找到一個穩(wěn)固的立足點,如果尚未找到這個點,就急于向前沖,很可能會栽個大跟頭。
接納,就好像是去找到那個穩(wěn)固的立足點。它是對你正站在何處和所面臨路況的現(xiàn)實評估。
這并不意味著你喜歡現(xiàn)在所處的位置,或者將會滯留于此。而是說,你只有站穩(wěn)腳跟,才能邁步向前。
通常來說,你越是能充分接納現(xiàn)實處境(此時此地的如實呈現(xiàn)),你就越是能采取有效行動并去改變它。
剛才我們說,人是很難控制想法和情緒的,那么能被我們控制的是什么?
是行為!
實際上,ACT是一種改變?nèi)∠虻闹委煵呗?,它強調(diào)建設(shè)性的行動。
它的兩大目標,一是有效處理痛苦的想法和情緒,另一個,就是創(chuàng)造豐富、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
怎樣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這取決于每個人自己的定義。
所以,ACT鼓勵每個人對這些問題進行認真思考——
內(nèi)心深處,你認為什么最重要?
你渴望活成什么樣的人?
你希望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樣的?
你想要建立什么樣的人際關(guān)系?
如果不再恐懼,不再被情緒問題困擾,你會將時間精力投入在哪里?
……
這些問題,反映出了一個人內(nèi)心的價值觀念。ACT主張,我們應(yīng)該在價值的指引下行動。
但在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人的行為,是為了“目標”。
“目標”與“價值”不同。
“目標”是一個明確可以達到或完成的結(jié)果,而“價值”則是我們渴望并始終向其前進的方向,它是一個過程。
我要找一份月薪2萬的工作——這是“目標”;
我想要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為團隊提供更大的幫助——這是“價值”。
我想結(jié)婚——這是“目標”;
我想經(jīng)營互相用愛滋養(yǎng)的親密關(guān)系——這是“價值”。
我要成為心理咨詢師——這是“目標”;
我想幫助他人走出內(nèi)心痛苦——這是“價值”。
所以更可取的做法,是我們先明確自身向往的價值,再設(shè)置目標。當目標與價值一致,我們在為目標努力的同時,也能享受過程。
如果對自身價值缺乏清晰認知,就容易設(shè)置出與自己內(nèi)在脫離的目標,達到了會感到空虛,沒有達到就會感到挫敗和痛苦。
上文提到,ACT通過解離,讓我們意識到頭腦中令人不快的想法,不過是一串文字。你可能會問,如果這想法是真實的呢,假如我真的是一個很不堪的人,怎么辦?
ACT認為,你并不必關(guān)心想法的真假。你需要關(guān)心的是,這個想法,對你想踐行的價值有幫助嗎?它有助于你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生活嗎?
如果有幫助,就好好利用它,如果沒有幫助,就把它解離成一串文字。簡單來說,就是看這想法是不是“有用”。
所以,從接納想法與情緒,到按價值行動,ACT的程式可以概括為這樣3步:
A = Acceptance 接納內(nèi)在體驗并安住當下
C = Choose 選擇一個價值方向
T = Take action 采取行動
采取與價值一致的行動,就是一種承諾。這正是ACT被稱為“接納與承諾療法”的原因。
這個承諾不是說要做到完美,而是當你向價值方向前行時,無論遇到什么樣的挫折、阻礙,都要百折不撓,繼續(xù)前行。
那是你對內(nèi)心向往生活的承諾。
路斯·哈里斯博士在《幸福的陷阱》里寫道:
正如溫斯頓·丘吉爾先生所言:“悲觀者在每一個機會中看到困難,樂觀者在每一次困難中看到機會?!?/p>
ACT本質(zhì)上是一種樂觀的方法,它假設(shè):
無論遇到什么問題,你都可以從中學(xué)習(xí)和成長;
無論處境多么悲慘,你總可以在價值行動中獲取滿足;
無論偏離軌道多少次,你依然能再次折返并重新開始,路就在腳下。
這段話寫得真好,特別是最后三句,你不妨多讀幾遍。
希望ACT,能幫助到每一個正在低谷徘徊的人,找回昂頭前行的信念與勇氣。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作者:黑羊編輯:蘇小菲、寒冰插圖來源:《步履不?!贰侗群8睢贰缎∩帧?/p>
本文為公眾號【看見心理】原創(chuàng)。治愈,始于看見。在這里,看見你的心理與生活,看見你內(nèi)在生長的力量。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24761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702954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2380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78586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03654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