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肅馬拉松“奪命跑”事件讓很多人知道一個詞“失溫”,讓很多人開始重新審視大自然與人之間的斗爭。21人遇難的消息讓我們發(fā)現(xiàn)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終究是個弱者,要做好對應對惡劣環(huán)境的防護,而不是準備不足地靠勇氣跟天斗。
同時,這一事件更多警醒人們的是死亡總是來得猝不及防,剛才還在朋友圈看到他的信息,轉(zhuǎn)眼他卻消失不見,留下家里的老小,留下掛念他的朋友、親人、同事、周圍大眾的緬懷,這不免引起周圍的人以及大眾對于“死亡”的焦慮。
死亡焦慮
在《拒斥死亡》(1973)中,人類學家Becker論述了人類生命中生與死的必然性和矛盾性,他認為由此構成的存在悖論使人類會對死亡產(chǎn)生焦慮,人類的這種特有體驗從根本上造成了人類的基本行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是討論物種進化和社會心理時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
1886年社會心理學家Greenberg等人在其研究中提出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TMT),認為盡管造成人類焦慮的因素眾多,但是死亡導致的焦慮感是其中最為根本的一種。人類出于自我保護的原始本能,需要對由于死亡威脅帶來的焦慮進行控制,會通過特定的方式途徑對這種焦慮進行防御。
人們?nèi)绾喂芾碜约旱乃劳鼋箲]
恐懼管理理論的三種基本假說
1、焦慮緩解假說
焦慮緩解假說(The Anxiety Buffer Hypothesis)的基本觀點是,個體在意識到死亡帶來的威脅時,必然會產(chǎn)生對死亡的焦慮。為了緩解這種焦慮情緒,人類所獨具的心理防御機制通常會立即得到啟動。例如,得知身邊有人因意外死亡時,人們通常不會認為這種意外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而忽略了意外的概率是均等的,這是一種否認的防御機制。除此之外,人們還有可能采取轉(zhuǎn)移、歪曲等防御方式來緩解死亡焦慮。例如人們希望自己健康長壽而產(chǎn)生的對保健品的偏執(zhí)、對求神拜佛的迷信等。上述行為都在短期內(nèi)緩解了人們對死亡的焦慮,有研究將這些防御方式稱為近端防御。
2、死亡提醒假說
死亡提醒假說(Mortality Salience Hypothesis)認為,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某些事件或事物,會喚起個體的死亡意識,稱為死亡提醒(Mortality Salience, MS)。由 MS 引發(fā)的對死亡的焦慮被認為是個體所有焦慮的根本來源。然而人類并非時刻處在這種焦慮狀態(tài)中,是因為人在潛意識中會通過一些方式對死亡焦慮進行防御,從而維持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潛意識中的防御能夠?qū)崿F(xiàn)個體長時間地穩(wěn)定地不受死亡焦慮的困擾的需要,被稱為遠端防御。個體文化世界觀和自尊是遠端防御的兩個主要途徑,后來親密關系的尋求也被認可為是遠端防御的第三個途徑。
3、死亡想法可及假說
這一假說認為,遠端防御已經(jīng)被證實可以緩解死亡焦慮,因此所有對個體所維護的文化世界觀或自尊造成破壞的因素將會使得死亡想法可及性(DTA)的升高而可能導致個體重新體驗到死亡焦慮(Becker, 1962),但并不僅限于自尊或文化世界觀這兩種特定的途徑,個體還會通過親密關系以緩解死亡焦慮,并且依戀類型在其中起到調(diào)節(jié)作用,安全型依戀者在死亡提醒之后更傾向于尋求親密關系的支持,而焦慮回避者在死亡提醒后則更不愿意與他人構建親密關系。至此,文化世界觀、自尊和親密關系被廣泛認可為是遠端防御的三種途徑。
死亡提醒效應
人們在很多種情境下都很容易意識到死亡必然會發(fā)生這一事實,每當這時都可能會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焦慮。這種情況發(fā)生時,個體會首先采用近端防御與之對抗。但是,對于絕大多數(shù)個體而言,盡管能夠意識到死亡的威脅,卻并沒有時刻陷于死亡帶來的焦慮中,而是仍然能夠身心正常地生活,顯示出了一種相對一致的適應性。這是由于個體還會采取遠端防御的策略以維護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保持平衡。研究者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死亡提醒效應(Mortality Salience Effect),指個體在收到死亡提醒后更加強烈地捍衛(wèi)自己所認同的世界觀或?qū)で髮崿F(xiàn)某些與自尊緊密相關的價值標準的現(xiàn)象。
最早廣受認可的遠端防御策略是尋求文化世界觀認同以獲得意義感,以及通過提升自尊水平以獲得價值感。文化(比如,文學作品、藝術作品等)所獨具的超自然特性,能使人們獲得超越死亡的感知。文化對管理死亡焦慮的價值本質(zhì)上在于文化具有超越現(xiàn)實的虛擬力量,具體而言,大多數(shù)人是傾向于對自己所處社會的主流文化世界觀保持認可態(tài)度的,認為主流文化和價值觀是正當?shù)?,通過維護自己所認同的文化價值,人們會獲得一種意義感,即自己認可的文化觀念得到維護能使人們獲得意義感。自尊則指個人對自身價值的感受和評價,可以認為是人們對自己的生命價值感和意義感的體會。強大的自尊系統(tǒng)能使個體免于過度焦慮所帶來的傷害。
文化世界觀和自尊作為遠端防御的兩個主要途徑,二者相互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具體而言,死亡提醒效應在自尊因素上主要表現(xiàn)為:高自尊者會比低自尊者更傾向于成就自身的社會價值以實現(xiàn)意義感,這個過程中,他們會與觀念一致的其他社會伙伴一起交流和共享彼此所認同的觀念,以此來實現(xiàn)對死亡焦慮的成功處理,并且保持生活狀態(tài)的相對平穩(wěn)。反之,低自尊個體往往無法滿足主流文化價值標準,進而在處理死亡焦慮時顯得更無力。
日本有研究結果顯示,對于一位寫反日本文章的作者和一位寫親日本文章的作者,被試在受到死亡提醒后,會對前者持更強烈的批判態(tài)度。被試還在行為決策方面發(fā)生了偏向,在商品購買中,受到死亡提醒后的被試相較于低級低價商品而言,對那些高級高價商品顯示出了更強烈的購買意愿。死亡提醒效應強化了個人價值維護的需要和個體對世界觀的防御(Heine et al., 2002)。
死亡提醒后并不會立即出現(xiàn)死亡提醒效應,即由于人們在受到死亡威脅時會首先采取一些不合理認知來抑制死亡焦慮,這個時期自尊、世界文化觀和親密關系等遠端防御機制均尚未發(fā)揮緩沖作用。但是近端防御無法完全抵御死亡帶來的焦慮,需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延遲,死亡想法從意識中心進入潛意識后,遠端防御才開始發(fā)揮作用,死亡提醒效應隨之產(chǎn)生。
摘自文獻《死亡提醒效應對個體生命意義的影響》李雪璐。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49681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1708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49651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2182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110426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