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朋友吐槽說他談了一場假戀愛,因為女朋友經(jīng)常表示 “我想一個人待會,別跟我靠太近”;還會跟他說:“戀愛可以,不要公開關系?!?/p>
他就納悶了,情侶難道不是每天黏在一起,恨不得 24 小時不分開的嗎?為什么女朋友如此抗拒親密?
面對這樣的女友,他又該怎么做呢?
今天,少女跟大家一起回顧一篇舊文,來講講 “回避型依戀” 的那些事。
電影《和莎莫的 500 天》的女主角莎莫,便是這樣一個若即若離的女友。
她長相甜美,性格開朗,笑容迷人,幾乎被所有男人奉為女神。男主角湯姆第一次見到她,便被她迷得神魂顛倒,一直想找機會靠近她。
但在一次 Party 中,莎莫卻用一段話向湯姆宣告了自己的態(tài)度:
“談戀愛沒意思?!薄白鰟e人的什么我都會覺得不舒服?!薄拔腋鷦e人交往過,不過我沒感受到愛?!薄?/p>
這段話讓湯姆心涼涼,以為沒戲了。
但誰知第二天莎莫就在辦公室直接撩他,跟他熱吻,然后轉身離開。
接下來兩人關系火速發(fā)展,火花不斷。
就在湯姆以為終于追到心中女神時,莎莫卻說,自己其實沒有認真……
狀態(tài)好的時候,他們每天黏在一起,享受肉體的親密,但就是不承認戀愛關系。
莎莫也會跟湯姆敞開心扉,分享那些沒跟別人說過的故事,似乎彼此沒有秘密。
但是,一旦男主想要確認關系,莎莫就會退縮:
“不,我喜歡你,但我不想要戀愛關系。”
一旦覺得合不來,莎莫就會提分手:
“我們停止交往,你不會太意外吧?”
這部電影完美詮釋了依戀回避者的戀愛風格,有時候若即若離,大部分時候是若離若離若離若離……
可以命名為 “單身式戀愛”。
冷漠的背后不是不愛,而是不敢
為什么莎莫那么害怕確定關系呢?
這跟她之前的經(jīng)歷有關,從小看著父母吵架,最終父母離異,讓她徹底不相信愛情。
她覺得愛情是不可靠的,哪怕她遇到了愛的人,她也會經(jīng)常說 “我覺得我不信任你”。
心理學家巴塞洛繆(Bartholomew)提出,一個人的依戀模式主要由兩個命題來決定:
1. 我值不值得被愛?(自我價值認同)2. 別人值不值得信任?(他人價值認同)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決定了你是哪種依戀類型。
依戀焦慮者,往往是第一個問題出現(xiàn)了困擾,從小被情感忽略的經(jīng)歷讓他們感覺自己似乎不值得被愛,很害怕被拋棄,也就是他們的自我價值是很低的。
但是依戀回避者往往是第二個命題出現(xiàn)了困擾,他們在過往的經(jīng)歷中發(fā)現(xiàn),愛情和人都不值得信任,一個人是最安全的狀態(tài)。
也就是對于依戀回避者來說,自我價值是高的,但是他人價值很低。對于感情,他們不是不想愛,而是不敢愛。
他們覺得一旦走進一段確定的關系,最終總會傷痕累累,與其遍體鱗傷,不如早點撤退。
因此他們會產生 “我不需要別人” 的信念,以 “冷漠” 當作自我保護。
但是內心真的不需要嗎?并不見得。
就好比莎莫,她其實很渴望親密關系,所以她才會情不自禁去靠近湯姆,去告訴對方自己的秘密,去享受那些幸福美好的瞬間……
研究也發(fā)現(xiàn),依戀回避者對關系里的 “忠誠” 往往很敏感。
他們表面上裝作不在意,有時候還很花心,但心底里卻忍受不了絲毫的背叛;這些小細節(jié)足以表明,他們內心渴望一段美好的關系,只是假裝不在意。
對于所有依戀回避的人來說,如果有一段從始而終的感情,誰會不想被愛呢?
可現(xiàn)實就是,愛情總讓人受傷,依戀回避者只不過在 “別人值不值得信任” 這個問題上更加確定地回答了 “否”。
拿什么融化你的冰冷?
說回電影《和莎莫的500天》,男主角湯姆是一個從小堅信真愛的人,他一直渴望用愛融化莎莫的冰冷。
當莎莫說自己不相信愛情時,湯姆說:
“你感覺到愛的時候就會明白。”
他渴望用自己的真誠和愛去打動對方,讓莎莫也相信愛。
但是,關系一開始莎莫就表示了自己不想給關系貼上任何標簽,不想互稱男女朋友。
湯姆同意了,他害怕失去莎莫,也害怕莎莫退縮,于是勉強同意 “不要承諾,只要彼此快樂就好了?!?/p>
可是長期以往,他還是受不了了。在一次大沖突之后,湯姆終于發(fā)飆,喊出了自己的心里話:“不,我們不是普通朋友!”
他以為自己的妥協(xié),會讓莎莫更舒服。
然而結果是,莎莫選擇了離開,說斷就斷。
湯姆沒有意識到,莎莫其實坦白過自己的心聲,她說:“我不相信你?!?/p>
這就是依戀回避者最矛盾的地方:
他們不希望靠太近,不喜歡承諾,不喜歡承擔感情的后果。
但是他們的最大癥結卻是:不信任。
你如果用他們感覺舒服的方式,允許關系若即若離,他們只會變得越來越不信任。
所以心理學家曾經(jīng)一陣見血地揭穿了這個矛盾,告訴我們:
如果你的伴侶是依戀回避者,你只能打破壁壘,勇敢闖入對方心中,直到讓 Ta 信任你,相信愛為止。
當然,這種冒險行動要承擔很大的風險,成功了,便是治愈了一顆不信任的心;失敗了,只會更加強化對方的不信任。
但如果你一直保持距離、不去打破壁壘,也沒有建立任何承諾,那 Ta 的回避還是會突如其來。就好比電影中的湯姆,因為太縱容雙方的距離、愛得太小心翼翼,終究無法讓對方信任。
少女身邊就有這樣鮮活的例子:
大學時,班上一個特別優(yōu)秀的男同學就是典型的依戀回避,他曾打定主意一輩子光棍,絕不談戀愛。
偏偏社團里一個學妹就看上了他,跟他表白了。他嘴上拒絕了,但心里其實是有點喜歡那個學妹的,但就是沒有勇氣。
后來大概是這個女孩子太用心了,一直不離不棄,人也確實很好,男生心里的壁壘慢慢被打破,一點點嘗試靠近,最終在畢業(yè)前在一起了。
如今他們結婚兩年多,關系一直挺好的。
還記得前面提到的那個關鍵命題嗎?治愈依戀回避的秘籍,就在那個問題上:
別人值不值得信任?
只要這種不信任感被打破,再堅固的冰川也會慢慢融化。
幾點具體的建議
很多人一提到依戀模式,似乎就是一副絕望的樣子,覺得依戀模式是根深蒂固的,改不了。
但心理學的研究一直告訴我們,依戀模式是可變的。
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塑造了我們的認知,而新的關系和精力又會不斷塑造我們的認知。
“相信可以改變,往往是改變的第一步。”
下面,我們就給幾條具體的建議,希望每一段溫暖的開始,都可以漸漸融化冰冷的過去。
| 如果你是依戀回避者的伴侶,你可以做的是:
1. 主動敞開心扉,并學會傾聽
溝通往往是打破不信任的第一步,依戀回避者往往在關系中沒有安全感,如果有人能給一個安全的溝通環(huán)境、敞開心扉地跟 Ta 說說心里話,或許心里的第一道防線就會慢慢打開。
另外,依戀回避者很難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他們在成長中往往不被傾聽,久而久之會覺得傾訴也沒有用,所以學會自我消化情緒。
但如果他們偶爾的袒露能有人傾聽的話,他們的信任感也會大大提升。
2. 克服內心的不平衡感,主動出擊
跟依戀回避者談戀愛,常常會陷入一種 “為什么總是我主動” 的疲憊感中,覺得對方總是很被動,而自己總是付出多的那一方。
但大概是關系中最大的考驗,畢竟你愛的人心中有一道壁壘,需要你去打破。
但是要相信,當 Ta 開始信任你時,關系會慢慢趨于平衡。
因此,作為依戀回避者的伴侶,總是有一個強大的內心。
3. 制造機會,建立承諾(在前兩步的基礎上)
對于依戀回避者來說,最害怕的就是承諾。
這個承諾不一定是指結婚,可能是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比如他們只想搞曖昧,但不想要確定戀愛關系;或者他們只喜歡身體的親密接觸,不想要精神的束縛。
但前文我們也說了,如果伴侶也一直不提出任何承諾,依戀回避者最終也會在這種矛盾中,感覺不到信任,并最終離開。
因此,如果你已經(jīng)能夠做到前兩步,那么第三步就需要勇氣去踏出,哪怕可能把對方嚇跑,你也需要勇敢去嘗試。如果 Ta 真的那個對的人,這一步考驗總會通過的。
| 如果你是依戀回避者
首先,祈禱你能遇到做到前面3點的人,畢竟不少研究發(fā)現(xiàn),遇到一個能耐心陪伴的人,往往是改變回避最有效的途徑。
但在這之前,你也需要自己去突破:
1. 找到那些讓你不信任的過去,寫下來,撕掉。
記住,過去不能決定你的將來??!
曾經(jīng)那些被忽略的感受,阻擋了你真實地感受這個世界。但這個世界絕對有值得你信任的人,而在這之前你需要先選擇相信 “有”。
2. 嘗試打開心扉
如果覺得跟人說話很難,你也可以尋找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哪怕對著草地說說心里話。
接著再嘗試向人敞開心扉,這是你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但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讓自己內心敞開去學習信任,并不意味著否定單身。
你當然可以選擇一個人生活,但是少女希望這種幸福是基于你的選擇,而不是逃避。
寫在最后
最好的愛情,是 在一起時很幸福,獨處時也很享受;在你身邊時我敞開心扉,看不見你時也一直信任你;
References / 少女參考的文獻資料(上下滑動查看):
[1] Arriaga, X. B., Kumashiro, M., Simpson, J. A., & Overall, N. C. (2017). Revising working models across time: Relationship situations that enhance attachment secur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 Feeney, J. A. (2004). Hurt feelings in couple relation- ships: Towards integrative models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hurtful event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1, 487–508.
[3]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16).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2nd ed.). New York: The Guildford Press.
[4]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 (2), 119.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60102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7977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4557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3061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562515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