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踏入心理咨詢行業(yè)大門的初級咨詢師,重要的是思考和踐行。
一天的跟診課程下來,被太多信息沖擊,又被來訪者的事件和情緒激起太多內心的波動需要處理,因此感覺腦子都快炸了。
以往的作業(yè)我一般都會盡量避免自我暴露,不過這次我想自我暴露一下,想寫點跟自身有關的內容。也許,是今天的跟診讓我發(fā)生了改變,也許我一直就有自我暴露的沖動,只是碰巧找到了一個合適的時機罷了。
今天跟診了兩個個案,這兩個個案在我聽來有一些共同點,都講到了原生家庭,講到了小時候經歷過家人的粗暴教養(yǎng),和母親的關系都不太理想,外界支持似乎很少或者至少他們沒有能力有所感知。也許是我的感覺更甚于他們的感覺。那么,如果是我感覺他們得到的支持比他們實際得到的少,這是如何發(fā)生的呢?
我整理一下自己對兩個個案的感受。
第一個個案的反思
第一個來訪者咨詢的過程中,我慢慢對他產生了同情和認同,我變得越來越難過,一方面我想要認真聽到史老師說了什么,也想知道來訪者接下來會說什么,但同時我還要感受和處理內心涌起的種種情緒,后面越來越疲憊。何曾相似?我也曾處處退縮想成為透明人才覺得安全、我也曾感受到全世界充滿的敵意和危險,一方面對未知和不確定性充滿了害怕,另一方面覺得被困在原地卻又不知路在何方……但不同的是我的攻擊性會在生活中似乎不受控制地偶爾爆發(fā)出來,并且是無差別性地能夠指向任何人,即使是權威;而他的攻擊性只發(fā)生在夢里。他比我隱忍多了。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跟我類似感受的時候?那你是把自己的攻擊性發(fā)泄了出來,還是選擇隱忍不發(fā)。然后呢,這種方式給你帶來了哪些好處,哪些壞處?
第二個個案的反思
第二個來訪者,我則慢慢產生了很多的心疼。雖然他有一個不錯的學歷,一份不錯的工作,經濟條件也還可以,但我會覺得一旦開始對心理舊有認知有所顛覆之后的路會有一點辛苦。他曾經覺得自己的成長是幸福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即使是父母有哪句話說得不好聽,行為有些粗暴,他也將它們合理化了。
中國有多少孩子都是這么長大的,我們的父輩過得那么艱難,養(yǎng)育我們那么苦,如果我們學習不好,比較搗蛋,打我們幾下,罵我們幾句那都是為了我們好。還有就是,每個孩子都需要愛,我們不敢恨,是因為我們怕失去愛。一個孩子無法長期在恐懼里生存,我也曾合理化一切,甚至在很長一段人生里覺得全世界的人都是善良的,即使傷害他人、犯錯也有他們各自的苦衷而已,但自己卻不敢犯錯。
在他工作后,即使物理距離已經夠遠,他依然會去處理家里的各種事務,對家人的需求幾乎從不拒絕。我也曾如此,甚至認為那便是我存在的價值。但不同的是他會找到一些方法獲得關注,而我只會把自己藏起來;他能在依從家人需求的同時,依然能夠照顧到一點自己的需求,并且因為家里事情的繁雜,培養(yǎng)了他處理復雜局面的能力。這一點上,他很強,我感覺只要他想行動,接下來,他能處理好自己的心緒,走上更安寧的內心心路歷程。
兩個個案的坦誠和自我暴露,讓我感受了心理咨詢工作的重大意義,以及個案對咨詢師的信任,更是對他們未來更好的期待的實現。我在剛開始體驗心理咨詢時,也會坦露一切,我太渴望有人看到、有人理解、有人支持了,我感受到史老師給予了這兩個來訪者足夠的理解、接納和包容,讓他們一直處于非常安全的氛圍里,所以我覺得這兩場都非常精彩,我甚至會有一點羨慕這兩位來訪者。我則是通過個人經驗,學到了任何時候都要懂得一點自我保護,慢慢地在生活中也懂得了要有所保留,以至于在課堂上我雖然有了這些深感受,卻選擇了不說。
除了反思我自己,同時我也在思考,這類來訪,其實是非常敏感、非常需要足夠理解和接納的,如果咨詢師有一點疏忽,就有可能讓他們感受到受傷,我自己卻還處在這樣一種混亂的情緒里,坐在那個位置時,我是否可以履行好一個咨詢師的角色呢?想到這一點,對自己是有打擊的,所以我在這次跟診后產生了一點點自我懷疑。
還好,現在我不害怕這種思考,我只是在面對它們。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453115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91974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26336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12621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75434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