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才是愛最大的救贖
心理學上研究發(fā)現:我們對外人可以很溫和,而對愛人、家人常常很冷酷。這個背后的原因在于:我們潛意識當中,對家人的期望值,實際上過高了。
我們對別人充滿耐心,是我們潛意識中已經假設了:別人不太了解自己,要取得了解和配合,就是需要充分的溝通。
但對親密的人,我們局限的認為:
他們就該理解和支持我們,不應該在我們心煩意亂的時候,問那么多問題。我們想要做的任何事,他們都應該無條件支持。
事實上,這種想法,很自私。
這個世界上,對待愛的方式只有兩種:獲得愛,與索取愛。
當你這么認為愛人、家人的時候,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家人愛你。就算你做了過分的行為,他們也不會對你進行傷害。
這個本質,無非就是索取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另一方面,面對家人,我們容易陷入一種單線思維。
單線思維使我們,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于自己或別人的身上。即: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別人。
殊不知,每個人的原生家庭、成長環(huán)境、受教育經歷,時代發(fā)展等,都完全不同,不能夠理解,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比如你是個不婚主義者,父母卻迫切希望你能早日結婚,他們也能早日抱上孫子。你非要父母接受你的這種觀念,在爭執(zhí)過程中,一旦忘記了怎樣好好說話,宣泄壓力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傷害自己、愛人的現象。
情緒的思維弊端
事實上,我們在交流、或者是面對問題時,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把注意力放在問題上,而不是放在解決問題上。這是人類的思維弊端。
比如:
怎么能這樣?。?!
為什么這么糟糕?。。??
憑什么我這么難過,他卻很好?!
你為什么對我這樣!
……
諸如此類。
這些話語的背后,實際上體現出來的心理特征是:
人們把視覺焦點,放在了問題上,而非解決問題上。其背后的邏輯是:怎么能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啊?緊接著,把焦點放在問題上的人,隨之而來的是,開始變得情緒化。
焦點不同,帶來的影響就不同。
人在遇到問題時候,產生情緒、發(fā)泄情緒都是正常,并且合理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任何時候、以任何方式進行發(fā)泄情緒,就是正確的。
即——正常的,不一定是正確的。
情緒會讓我們火上澆油
實際上,我們帶有情緒,是我們有——自我心里保護機制。而產生一定量的情緒,的確可以提升緊張度,以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
然而,與此相比,更嚴重的問題在于——我們面對問題時,絕大部分人根本不能夠掌控情緒。因此,這樣直接導致另外一個后果:面對問題時,帶有大量的情緒。然后處理得一團糟。
所以,生活中,情緒不僅不能幫我們解決問題,反而是幫倒忙,帶來更多的障礙,火上澆油。
我們需要怎么做?
其實當問題來臨時,第一要緊的是,把問題解決好。即:如何解決問題。
那么,我們正確的心態(tài)應該是:
現在這樣的情況,我接下來該怎么做呢?
我需要哪些步驟,才能解決問題?
因此。當我們愛的、在乎的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最應該做的是,其實是諒解,而非說教。說教本身,也只不過是個人發(fā)泄情緒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無休止的說教,只會讓對方,更加厭惡你、痛恨自己。傷害自己的同時,傷害他人。解決不了困擾,反而讓情況更加糟糕。
人在脆弱的時候,需要的是陪伴,而非說教
女士們經常會對男伴侶說:我并不是在乎這件事,我只是更在乎你對我的態(tài)度。其實,她們,想表達的恰恰也是這個道理。當然,這里面也包含著男人思維,和女人思維的不同。
其實對待愛人,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給予他們最大的耐心。理解與陪伴,才是愛的本質。否則,不過就是自私的索取而已。
而不斷地索取愛,則是對感情傷害的最大殺手。
無論怎樣,諒解與寬慰,才是幫助愛人、家人擺脫困境的正確態(tài)度。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09404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50571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9215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1632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87957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