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癥,又被稱為依賴型人格障礙強迫性人格障礙。
案例1:
陳某,女,20歲,大一學生。
自訴大學期間離家在外地上學,非常想家,以前從來沒有長時間離開過父母。晚上很難入睡,常常半夜哭泣,對日常社交毫無興趣,只想不停的聯(lián)系爸媽。
陳某是獨生女,父母很是寵溺,上大學前她的一切事務(wù)都是由父母料理,她認為家是最好的地方。
案例2:
張某,27歲,某公司職員。
有一個交往一年半的男朋友,現(xiàn)在在鬧分手。
在交往期間常常因為男友不及時回復信息,沒有給到她足夠的關(guān)懷,而擔心對方對自己的感情,進而多次吵架。自訴兩人剛剛認識的時候,他不管忙不忙都要和我語音視頻,現(xiàn)在就是沒時間,打視頻過去也不接。
男友現(xiàn)在提出分手,理由是性格不合適,受不了她的胡攪蠻纏。女方很是崩潰,認為自己只是愛他。
診斷標準:
(根據(jù)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DSM—v1)》為標準)
無主見。在沒有從別人那里得到大量的建議和保證之前,害怕對日常事物做出決策。
無助感。常常希望別人為自己作重要決定。
被遺棄感。明知他人錯了,也會隨聲附和或保持沉默,害怕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害怕被別人遺棄。
無獨立性。很難單獨展開計劃或做事。
過度容忍。為討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害怕孤獨。獨處時常常感到不適無助,或者想竭盡全力逃避孤獨。
難以接受分離。當親密關(guān)系結(jié)束時感到無助或崩潰。
強迫性。經(jīng)常被遭人遺棄的念頭所折磨。
易受傷害。很容易因未得到贊許或遭到批評,而受到傷害。
只要滿足上述特征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依賴型人格障礙。
心理特征:
a、請求或同意他人為自己生活中大多數(shù)重要事情做決定
b、將自己的需求附屬于所依賴的人,過分順從他人的意志
c、不愿意對所依賴的人提出即使合理的需求
d、由于過分害怕不能照顧自己,在獨處的時候總感到不舒服或者無助
e、沉陷于被親密關(guān)系的人所拋棄的恐懼之中,害怕只剩下他一人來照顧自己
f、沒有別人過分的建議和保證時,做出日常決定的能力有限
其他特征包括:總把自己看做無依無靠、無能的、缺乏精力的。
包含:衰弱型、不當型、被動型及自我挫敗型人格障礙
成因分析:
依賴型人格障礙源于人類發(fā)展的早期。
在幼年時期,兒童離開父母是無法生存的,在兒童印象中保護他、養(yǎng)育他、滿足他一切的父母是萬能的,他非常依賴他們,總怕失去了這個保護神。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
1,如果父母過分溺愛子女,萬事包辦,那么子女將失去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產(chǎn)生對父母或?qū)?quán)威的依賴心理,認為別人會給自己處理好一切。
2,如果父母過分打壓,否定孩子,要求子女符合自己的要求,他們一樣會失去長大和自立的機會。因為長期來自父母的打壓,會讓子女真的認為自己是沒有能力的,是做不好事的,她會非常自卑害怕去獨立承擔一件事,她默認自己需要別人的幫助。成年之后同樣無法自立。
這些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缺乏自信心,需要別人來幫助自己做選擇,終身不能獨立自強去承擔事情,形成依賴型人格障礙。
心理治療:
依賴型人格障礙,與其他人格障礙一樣,最主要的是要評估是否患有其他共病,是否合并其他心理問題。
人格障礙的患者,都是非常容易共?。喝绨殡S抑郁癥、強迫癥、焦慮癥、恐怖癥等。當有其他共病時,需要治療共病和依賴性人格障礙。
一般建議進行心理治療,在心理層面幫助患者增強自我認可、增強自信心、看到自己的能力和潛力,實現(xiàn)能夠為自己的生活,為自己的決策承擔責任。
這個過程需要循序漸進,而且對于某些個體來講可能是個相對較長的過程。
依賴型人格障礙不需要藥物治療,因為藥物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
因為依賴型人格障礙,是彌漫在生活中各個領(lǐng)域的普遍認知或者行為模式,更多的是要在心理學層面做工作。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90996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94542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83198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8800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9344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