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恐懼抑郁癥》
作者: (德)烏爾蘇拉·努貝爾
譯者: 王泰智、沈惠珠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出版年: 2003年1月
推薦理由
上個禮拜,大部分時間忙碌于一件感傷的事,在河北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也是著名詩評家、詩人陳超自殺身亡之后,寫一篇關于逝者的稿子。寫稿的深夜,涌上的情緒和幾年前馬雁去世后的感受很像,心緒不寧,有時像缺氧一樣需要痛飲幾口新鮮空氣。馬雁是我們的一個朋友,在抑郁癥困擾多年之后,2011年1月的一個深夜,在異鄉(xiāng)的高空,如流星一般隕落,那么年輕。
曾經(jīng)以為抑郁癥是一個事不關己的遙遠的疾病,認為只要人足夠樂觀就能免疫。但它距離你身邊的人越來越近的時候,你發(fā)現(xiàn)這“大黑狗”兇悍,不易馴服,而且殺傷力極強。它遠非“別想太多”、“想開點”、“放輕松”、“給自己放個假”之類的安慰話可以解決。而且,科學家說,雖然因為研究和臨床治療的深入,確診以及發(fā)現(xiàn)抑郁癥比之前有了更科學、明確的標準,也就是說,以前很多人終其一生郁郁寡歡其實不知道自己是抑郁癥,如今可以更明確地判斷,盡管如此,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抑郁癥在全球范圍內(nèi)在增加。
相對于研究和治療的深入,和抑郁癥相關的書其實非常多。德國心理學家烏爾蘇拉·努貝爾的這本《不要恐懼抑郁癥》是這一領域較早的普及型讀物,在國內(nèi)出版是十一年前了,但回頭看,依然是認識抑郁癥這一疾病很好的入門讀物。見慣了心理疾病的精神科醫(yī)生會說,抑郁癥相當于心靈的感冒,但感冒也是會死人的。感冒從能致死到成為常見病,也有一段不短的歷史。我最認同作者書里的一句話是,“知識就是力量”,同樣適用于抑郁癥患者及其親屬,對這個病癥知道得越多,也就越容易在這條“大黑狗”來到你身邊時知道如何最大程度地不讓它傷害你。
時尚的話題:抑郁癥為什么有增無減
文 | (德)烏爾蘇拉·努貝爾
抑郁癥看起來已經(jīng)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經(jīng)歷??上У氖?,這種經(jīng)歷進入了越來越多人的生活之中。近年來,它已在疾病中占據(jù)了特殊的地位:重度抑郁癥的發(fā)病率,要比50年前高出10倍。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抑郁癥——而且大多數(shù)出現(xiàn)在其生命的中興時期。這一發(fā)展使抑郁癥上升到了常見心理疾病的首位。有人甚至說,它已成了心理障礙中的“傷風感冒”。比較嚴肅的說法,出自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P.Seligman)的結論,他說:“我們現(xiàn)在正處于一場抑郁癥傳染期當中。”
這種消極的發(fā)展趨勢應該如何解釋呢?縱觀專家的觀點和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推測,主要有三個社會因素決定了抑郁癥增加的趨勢:
生活條件的改變,給每一個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們?nèi)找嬖鲩L的對自己的思考——主題詞“個性化”;
后物質社會給人帶來的負擔使越來越多的人難以承受。
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對個體的人來說,生活條件變得日益艱難了:每三個婚姻中就有一個去找離婚法官;單親家庭的主人,必須承擔教育和撫養(yǎng)的雙重任務;相當數(shù)量的人群面臨失業(yè)的威脅或者已經(jīng)失業(yè);獨身者在近20年中增加了一倍;在工作崗位上和在馬路上一樣,其行為準則是:每個人都視對方為對手。在這樣的氛圍中,我們實際上特別需要別人的支持——然而這個“別人”卻常常是不存在的。如果說,過去還能從家庭、宗教、村鎮(zhèn)集體獲得依靠的話,那么,今天很多人就只能依靠自己。抑郁癥專家,如巴塞爾的心理學家保羅·基爾霍茨也認為,傳統(tǒng)的衰弱是這一疾病有增無減的主要原因:“家庭的衰落是抑郁癥的主要原因,宗教聯(lián)系的喪失也是如此。當前起主導作用的‘唯物觀念’,實際意味著斗爭——而這又反過來——導致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削減。人群中出現(xiàn)的孤獨化,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
而蘇黎世的一生尤爾格·溫德利則堅信:“單個人在集體中的根系一旦開始消失,那里的個性就會得以增長,在‘我’代替了‘我們’的地方,人也就會特殊地感到自己的脆弱和不安?!?/p>
近幾年來,這樣一些人的數(shù)量急劇增加了,這些人真正完全依靠自己,他們可以百分之百地信賴的人非常之少。
在他們的生活中,能夠獲取力量的“逃逸”場所越來越少,一旦在職業(yè)上碰壁,他們應該向何處求援呢?一旦身體不適,誰又會照顧他們呢?一旦生了病,誰又會把茶端到他們床上呢?在他們想說話的時候,誰又會去聽呢?像電話心理服務中心一類的設施,每天都會聽到有多少人感到自己被周圍的世界所拋棄。在德國,每一分鐘就會有一個人撥通心理服務中心的電話,因為沒有其他人可以和他們說話。打電話的人大多是感到孤獨,正像西柏林電話心理服務中心的干事講述的那樣:“每個人看來都能實現(xiàn)自我,也都能滿足自己的興趣,但聚集在一起,則會產(chǎn)生另一種質量。相互的關系是膚淺和不穩(wěn)定的。所以,我們實際是生活在一個特別促發(fā)孤獨的時代。”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52150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55510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9311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90992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004708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