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唐宋大八家之一的蘇東坡留下了很多經(jīng)典的詩詞,其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更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不過你知道嗎,這句詩還反映了一個心理學效應,叫做蘇東坡效應,那么蘇東坡效應究竟是什么呢?它反映的其實就是人很難認清自己,想知道自己有沒有蘇東坡效應就來試試蘇東坡效應測試吧!
蘇東坡效應是什么
明明就站在這個山中,卻偏偏不識其真面目。明明自己就擁有“自我”,卻偏偏不自悟,或者僅是個模模糊糊的認識。這就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蘇東坡效應”。
對自我的認識,如同觀察所有事物的方法一樣,自然不妨近些,再近些。
它的產(chǎn)生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自從一位美國控制論專家創(chuàng)立模糊集合理論以來,以模糊集合論為核心的模糊理論在全世界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觀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萬物運動之中。雞蛋可以孵雞,當小雞未啄出蛋殼之時,總不能說它仍是蛋,亦不可稱之為雞。石蠟從固態(tài)變成液態(tài),也會經(jīng)過明顯的中介過渡。客觀世界就是在模糊與清晰的矛盾斗爭之中發(fā)展。
對自我的認識也是如此??陀^事物的模糊性反映在人的大腦之中,便產(chǎn)生了概念上及思維上的模糊性。由于人的思想往往不能全面地、精確地反映客觀,這就常使人腦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大于客觀模糊性;又因為人類還具有自己的倫理、道德,意識、情操,這又使得這一人文領域的模糊性變得更為復雜。
一方面,角色扮演者對“自我”的認識具有顯而易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客觀事物的模糊性又使得人們對“自我”的認識增添了難度。
鑒此,“蘇東坡效應”無疑給我們敲起了警鐘。
這當然不是要我們被“蘇東坡效應”牽著鼻子走,向“自我”甘拜下風,只好讓對“自我”的認識模糊下去。不,當然不能這樣。在“蘇東坡效應”敲響的警鐘聲中,我們應該聽到的是這樣一種召喚:保持警覺,切勿盲目,力求對“自我”認識得全面些,清晰些……
辦法總是有的。克服“蘇東坡效應”的辦法,是深入“此山中”探幽微,跳出“此山外”覽全景。概而言之,就是要從微觀和宏觀這兩個“視角”的“結合點”上對準“焦距”。
蘇東坡效應測試
國外有關專家設計了一組具有代表性的測驗題。如實回答這些“考題”,可使你對上述問題得出基本的結論,基本了解你自己是否被“蘇東坡效應”牽著鼻子走,掌握你的“自我”及你對它認識的實際狀況。這些“考題”如下:
1、你的情緒是否時常變動?
2、你對別人的友情能持多久?
3、你購買廉價或處理商品,是否常超出自己的需要?
4、你守信用嗎?
5、你是否輕率的結識異性朋友和定下約會?
6、你對自己購買的東西常能滿意嗎?
7、你是否輕率的對人或事下定論?
8、你從事的工作是否常有疏誤?
9、你是否有你已不再喜歡的老朋友?
10、你的生活習慣正常嗎?
11、你是否常憑初次印象判斷人?
12、你能認真地寫信給他人嗎?
13、你是否因做錯事而感到不安?
14、你平時遵守交通規(guī)則嗎?
15、你在閱讀書刊或文件時,對注解常忽略過去而成為習慣嗎?
以上考題答案的計分規(guī)則是:1、3、5、7、9、11、13、15題,回答否定記1分;2、4、6、8、10、12、14題,回答肯定記1分。
結果分析:
得分為11分以上者,說明“自我”是比較成熟的;
得分在8-10分之間者,說明“自我”是部分成熟的;
得分在5-8分之間者,說明“自我”是不夠成熟的;
得分在5分以下者,說明“自我”是相當幼稚的。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01096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478033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749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20337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007028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