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關系我們就會死?什么是關系?什么是心理獨立? 10個回答
客體關系認為,人活著就是為了尋找關系,尋找和他人的連接。人是群體動物,我們不能獨立于他人存活。 因為沒有別人沒有關系我們就會死,所以我們必須去維持一些關系來讓自己活著嗎?那豈不是要小心翼翼,畢竟如果大家都不喜歡自己,就沒有人際關系了,就活不下去了,可是總有那么些人選擇避世隱居,或者長年宅家獨居,好像也生活的不錯啊
匿名網友
2023-03-06 03:25:55
陳彪 向TA咨詢 打賞
題主,你好。我是心理咨詢師王恩虎。和你一起討論你的話題。
1 【關系的由來】
從人類進化角度來說,人是群居動物,需要聯結,呆在一起,才能相互扶持,生存下去的概率才會更大。這是本能的需求。對于嬰兒來說,沒有關系,的確會死亡,因為他無法自我滿足。對于成人來說,關系是為了將自己未完成的情結投射給別人,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來處理自己的關系。
2 【關系的本質】
我們與他人的關系,并非是我與他的關系,而是我與自己的關系。這些關系可能是成長過程中與父母關系的相處而來。所以在關系中看見的未必是真實的,而是我們投射給對方的結果。
比如:我們在親密關系中,經常會問:你是不是不愛我?你是不是看不起我?你是不是想控制我?如果做些翻譯,這些關系背后往往是:我希望你愛我,我希望能夠被認可,我希望能夠做主。
如果我們能夠覺察自己在關系中的投射,就會逐漸放下對他人的懷疑、攻擊、指責、抱怨,反而更加了解自己的需求,通過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表達這些需求,用合理的方式獲得滿足,這樣的關系是有滋養(yǎng)的。
比如:我希望你能夸夸我,讓我感覺我很厲害。當自己的需求被滿足后,要給予對方積極的反饋,看看能夠為對方做些什么。因為關系是彼此促進的。
3 【關系的改善】
關系的改善,要從自我成長開始,把自己照顧好了,關系自然就好了。因為當我們開始愛自己,我們就會去尋找愛自己的人,遠離傷害自己的人。
A 情緒覺察日記
記錄自己的情緒,以及情緒背后的想法,這是非常好的了解自己內心世界的方式。要想改變,得先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應對模式。
B 閱讀書籍
看書可以增長心理學的基本知識,了解心理的過程,同時掌握一些心理學的技術和方法。屬于性價比很高的方式。比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你不知道的自己》,《幻想即現實》,《家庭的傷痛與療愈》。
C 心理支持
情緒非常嚴重的可以去看精神科,通過藥物控制;想改善關系的可以參加成長團體;想療愈創(chuàng)傷的可以進行個體咨詢。
D 在關系中療愈
每一段關系,無論好壞,都可以從他人身上看到自己。所以還是要回歸關系,覺察自己,接納自己,發(fā)展自己。
張玥雅 向TA咨詢 打賞
康利勤 向TA咨詢 打賞
你好,題主:
感謝你提出了一個極具有哲學思考又具有心理學價值的問題!
想承接你的話頭,客體關系認為人活著是為了尋找關系,沒有關系可能會死亡,
這是建立在對母嬰關系的觀察的角度得出的理論,我們成年后所有的社會關系源自于
原生家庭跟父母家人關系的養(yǎng)成,換一句話說,我們的依戀模式,跟家人的溝通模式
決定了我們長大后跟社會其他成員的關系質量和穩(wěn)定系。
我們是群體動物不能獨立人群而存活,說到底,我們對自己的認同感,以及對自己主體的認識
取決于社會的評價系統(tǒng),我們主體性主體感的建立最早來自于父母的認同,隨后從小到大,
在不同環(huán)境中,我們跟周圍人的互動中,鏡映了我們自己,當然我們借助于“大他”,讓“小他”
存活,從而塑造了我是誰。
很自然脫離人群,喪失這面鏡子,我們對自己就無法認清自己接納自己。
要不要維持社會的關系,取決于我們內在的需要,我們的欲望,以及需要和欲望構建的比較
穩(wěn)定 的價值觀。更取決于我們追求精神的自由度。
另外心理學一直有一種說法,一個人又糟糕的關系,要遠遠的好于他沒有關系,
這說明糟糕的關系很多時候也是一個人存活下去的動力。
而沒有關系站在生存的角度恰恰是一個個體直接面臨孤獨面臨死亡的焦慮。
沒有關系會不會死,取決于我們心理彈性和融合度,這是心理獨立力量 的強大。
談到這一塊離不開你所說的另一個話題心理獨立,心理獨立的人恰恰是可以直接勇敢面對孤獨的人!
心理學解釋孤獨有一種說法,說當母親十月懷胎,開始分娩,胎兒脫離母體后,
從母子共體一下子被分離,造成了第一次心靈創(chuàng)傷這種創(chuàng)傷讓人產生死亡分離焦慮,
后來形成被迫棄的孤獨感壓抑在潛意識里。
從存在主義理論講孤獨包含三個部分的含義:人際孤獨,心理孤獨和存在的孤獨。
人際孤獨,是一種意識到經驗到的孤獨,如地理上的孤立,人際障礙(自己的人格因素,缺乏必要的交際能力)
造成的孤立感,以及因為文化因素(宗教信仰、價值觀等差異很難與人溝通等。
心理孤獨,精神分析理論稱之為“孤離”,是一種人為的防御機制的體現,
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來描述是一種強迫性神經官能癥的表現,指個體把自己在精神上分割成跟多部分的體驗,
把自己最不愉快的感受體驗分割出來,阻礙其相關的鏈接,不僅壓抑自己的欲望,潛力,也忽視自己其他的快樂體驗。并且把這些完全排除在意識經驗之外。
存在孤獨,也是我們通常說的精神上的孤獨。
是自己和世界任何生物生命無法跨越的鴻溝,是人與世界的分離。換句話說,你便是在人聲鼎沸的鬧市區(qū),
也感覺自己的落寞、寂苦與虛無,它是人際孤獨和心理孤獨的整合升級。
不可否認,一些禪學大師,一些悟道的人,一些內在精神世界自由度比較高的人,他們活出了人與自然
關系,從天人合一中找到內在的真我,找到比較純粹的我與存在的關系,所以他們生活的很健康。
至于你糾結的一個問題,如何維系人際關系,這取決于你在社會每一個層面你的社會角色帶給你的
要求,能不能更好的平衡,比如在家庭中的親子關系,在社會中的同學關系,同事關系,員工跟領導
的關系,每一個社會角色背后,如何比較有彈性的看待社會角色帶給你的期望。
崔軍 向TA咨詢 打賞
陶君昊 向TA咨詢 打賞
華巧曦 向TA咨詢 打賞
樓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給你帶來一些些幫助。
是的,我們作為群體動物,的確需要一些關系來讓自己存活,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小心翼翼,也不是說讓我們一直處在壞的人際關系之中(所有人都不喜歡自己的關系),其實不同的關系會給到我們不同的影響,我們要尋求滋養(yǎng)我們的關系,促進我們發(fā)展的關系,而不是經常和那些不喜歡,否定你,攻擊你的人在一起。能夠避世隱居的人,能夠長年宅家獨居的人,也并不是沒有關系,至少他們處理好了與自己的關系。而有人際關系,與我們是否可以心理獨立,也不是矛盾的,其實,一個心理獨立的人,他在人際關系中反而會游刃有余,因為他能夠接納和理解自己,自然也可以接納和理解他人,他會在關系中去負起他的責任,做出他的貢獻,從而實現他的價值,這本身就是一種心理獨立的體現。
那么,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供你參考:
之所以關系那么重要,是因為我們都是因為關系而來到這個世界的,在關系中感受到愛、溫暖與支持,當然,也有否定和質疑,這就是我們人類的普遍規(guī)律,也是一直留在我們基因里的特質。
當一個孩子呱呱墜地,一定是因為他有他的媽媽,他與他媽媽之間的關系就是他人生中第一份關系。他來到這個世界,沒有能力自己吃飯、沒有能力自己走路,也不會說話,是他的媽媽或者其他重要的家人給到了他照顧,否則,他是很難存活下來的。所以,雖然我們現在作為成年人,看似我們不需要一些關系了,但是對于嬰兒來說,他必須要有一份關系,可以給到他足夠的食物和營養(yǎng),給到他關懷與呵護,否則,他真的會覺得自己活不了了,甚至真的就是會存活不下去。
而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祖先以前在原始森林里,如果他們是孤身一人,基本都會被野獸吃掉,被洪水沖走,而那些能夠團結合作,一起想辦法面對洪水猛獸的人類,最終活了下來,而我們都是他們的后代。所以,我們的骨子里是害怕自己孤身一人的,是害怕沒有群體關系的,我們都是需要有歸屬感的,這樣,我們就會覺得安心和踏實。
2.我們可以對自己的關系進行選擇,選擇那些支持性的關系,讓更多的關系滋養(yǎng)自己,而不是去和那些不喜歡我們的人在一起,變得自己也不喜歡自己了。
你說,如果大家都不喜歡自己,就沒有人際關系了,就活不下去了。但,為什么我們會認為別人都會不喜歡我們自己呢?其實,就像我們不可能獲得所有人的喜歡一樣,也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討厭我們,對吧?
你可以設想一下,在你周圍的親人和朋友當中,是不是有一些人,你和他相處起來,你會覺得非常舒服,你在他面前什么都敢說,哪怕是一些你覺得有點不太好意思的,你都可以放心的在他面前講出來,因為你不擔心他會批評你,會覺得你不好,會嫌棄你,會離開你。那這樣的一種人際關系,我們就叫做支持性的人際關系,它可以讓你的內心更加的穩(wěn)定,更加平和,更加的喜悅,我們可以在這樣的人際關系當中獲得很多的溫暖和支持。
我們也會遇到另一些人,當我們與他們相處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很害怕,很恐懼,很小心翼翼,或者是生怕惹他生氣,怕他們會不喜歡自己,會離開自己。這種關系是沒有支持性的,在這種關系中,我們會越來越內耗,越來越不喜歡自己。
因此,我們在今后的人際關系當中,盡量去尋求這種支持性的人際關系,和那些讓我們覺得舒服的人多在一起。你一定要記住哦,你對你的人際關系是有選擇權的哦~
3.學會自己支持自己,建立好的內在關系,當自己與自己的關系變得和諧,那么,在人際關系中,也會更加地自在和輕松,并且,我們也是可以在人際關系中保持心理獨立的。
心理學中有一個投射效應:你會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覺得別人也是這么想的。心理學中還有這樣一個規(guī)律:當我們的內在缺失什么,我們就會向外去尋求什么。綜合起來,你會發(fā)現,如果你害怕在人際關系中不被他人喜歡,或者你覺得別人不喜歡你,其實是我們自己不夠喜歡自己,不夠認可自己。所以,我們其實非常期望得到別人的喜歡和認可,但是由于投射效應的存在,我們總是很難感受到他人對我們的認可,而事實上,也很難存在一個人,給到我們完全的喜歡和認可,對吧?
所以,你會發(fā)現,向外求,其實是不穩(wěn)定的,但,我們可以向內求,當你希望別人喜歡你,那你就學會自己喜歡自己,給到自己足夠的愛和支持,像對待自己的朋友那樣關心和鼓勵自己,關懷和照顧自己。你會發(fā)現,當你足夠喜歡和愛自己,你的內在變得充盈,你就不會那么在乎外界是否喜歡你了,而且,你也能夠更多地感受到別人對你的喜歡和愛。所以,有一句話叫做:當你開始愛自己,全世界都會來愛你;還有一句話叫做:親愛的,這世界上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另外,如何在人際關系中保持心理獨立,送給你一句話:我們可以在獨處時做自己,而在關系中我們做我們的角色。什么意思呢?我們在獨處的時候,可以做最真實的自己,但是我們在不同的關系里,我們需要呈現出不同的角色,負起相應的責任。比如,當你作為學生的角色,那就好好學習,遵守學校的紀律;當你作為丈夫,你就履行丈夫的責任,承擔起丈夫這個角色需要做的事情;當你作為一名老師,你在老師的角色里,就盡力去做好老師需要做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色,也可以叫人格面具,哪一個都不能完全代表我們,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關系里就做好那個角色需要做的事情,而在你獨處的時候,你就可以完全地去和自己待在一起,這樣,就可以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tài)~
以上,供參考,祝好~
康煒 向TA咨詢 打賞
題主你好,我是答主曲慧東,一個喜歡用意象說話的心理咨詢師。
看完題主的問題,好像沒有關系與死亡之間畫了等號,這個問題給題主帶來了一些困惑,那我就這個部分跟題主來聊一聊吧。
與他人產生連接的過程被稱為人際交往,是一種心理與行為的溝通的過程,包括精神交往和物質交往。人際關系是指在交往基礎上形成的人與人之間心理的關系,表現為心理距離的遠近,反映了交往雙方尋求滿足社會需要的心理狀態(tài)。
從需要理論看,人的需求可以分為自然需求和社會需求兩大類,自然需求對有機體維持生命、延續(xù)后代有重要意義,如飲食、運動、排泄、睡眠等。如果基本的生物需要得不到滿足,確實會導致死亡。但是社會需要得不到滿足,是不會直接導致死亡的,不過確實會引起痛苦、沮喪和焦慮等情緒,甚至會引發(fā)疾病。有些人雖然會因為得了抑郁癥而自殺,但其背后的原因還是很多的,并不能把沒有人際關系和導致死亡劃等號。
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洞穴試驗:1996年,著名的意大利洞穴專家毛利奇·蒙泰爾做了一個試驗。他把自己置身于一個很深的洞穴中,在這個洞穴里,有足夠他吃一年的食物和維持生命的生活用品,有100多部電影碟片和一些健身車、健身球供他娛樂。但是,在這個洞穴里除了他自己,沒有其他人。1997年,蒙泰爾從洞穴里出來了。經過一年與世隔絕的生活,蒙泰爾變得目光呆滯,臉色慘白,語言不暢。他的記憶力、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發(fā)生了嚴重的退化。?
那在這個洞穴專家的試驗中,他可以在洞穴中尋求各種各樣的刺激,但就是沒有與人交往的過程,這一年的獨處讓他出現了各種不適和身心障礙,雖不至于喪命,但還是告訴我們參與社會交往對人的重要性。
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能鍛煉記憶、語言等認知技能,促進了認知抵抗力的發(fā)展;即使這種抵抗力不能避免大腦變化,也有助于人們更好地面對年齡的效應,延遲癡呆出現。即使不需要每個人都變得擅長交際,但在自己的性格可接受的范圍內多進行社會交往總是沒錯的。
我們可以選擇與他人的人際距離,以此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親疏,進而利用人際距離靈活調適和他人的關系進而滿足我們的需求。也就是說,你不需要強迫自己一定成為一個善于交際的人,只是能看清自己的心理需求,適度把握心理距離,讓自己不是那么別扭就好。
李洲 向TA咨詢 打賞
周凌嬌 向TA咨詢 打賞
朱晨波 向TA咨詢 打賞
求助問答
每個女性朋友們心中都會有自己喜歡的男人,而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男性朋友們對于女孩都喜歡什么樣的問題都是比較關注的,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夠
去看看電影《重慶森林》里,王菲飾演的阿菲喜歡上了梁朝偉飾演的警察663。663剛失戀,前女友把他家的鑰匙留到了阿菲打工的快餐店。阿菲偷拿了鑰匙,每天下午,趁663不在家的時候,就偷偷
去看看梧桐坐在我的對面,舉著酒杯,一飲而盡。這個男人的身上,承載了太多的故事。他看著我,借著酒勁,欲言又止,卻又情不能自已,我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一個人,驅車幾千里,從小城到最遙遠的
去看看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破冰:我們?yōu)槭裁葱枰湍吧苏f話》,作者是:小荻老師,本來當成一本溝通書籍來讀,讀完幾遍之后,這本書實際上更象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為什么要跟陌生人說話。書中有
去看看試想,現在是周四下午你呆呆地坐在辦公桌前,盯著面前的任務清單,想想周末前還有至少十件要完成的是事情。整個人僵住,但心率卻逐漸飆高,大
去看看很多心理科普文章都強調了“關系”的重要性,在心理咨詢時咨詢師也會從當下的朋友關系、同事/同學關系、夫妻關系、母(父)子關系問到成長過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