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色偷偷尼玛图亚洲综合-97国产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片无码视频不卡

為什么相似的人容易相互喜歡?
作者:兩只嵩鼠 2022-03-18 19:48:28 心理百科

在電影《花束般的戀愛中》中,八谷絹驚奇地發(fā)現(xiàn)眼前的這個陌生人——山音麥

和自己喜歡同一個大佬;愛好相同的漫畫;對石頭、剪刀、布有著同樣的疑問;家里有著近乎翻版的書柜;甚至鞋子都是白色的匡威開口笑……

“我認識了一個和我想法一樣的人!”

為什么相似的人容易相互喜歡?

百分百的合拍構筑起粉紅泡泡彌漫的小世界,原本擦肩而過的兩個陌生人,卻在此刻四目相對,剛剛好丟了神。

當面對一位陌生人,彼此的相似性會讓我們對ta產生好感嗎?

越相似越喜歡

在社會科學領域,相似性效應 (similarity effect) 被公認為最強有力、最穩(wěn)固的發(fā)現(xiàn)[1]。它指出:在一開始了解對方時,人們通常會被在興趣、身體特征、個性特征或態(tài)度等方面與自己相似的人吸引[2]。

尤其是當小眾的品味相同時,會引發(fā)特別強烈的好感[3]。比如在網(wǎng)易云小眾歌手或樂隊的評論區(qū)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言論:“我一定要找個喜歡xxx的npy!”似乎當如此小眾的品味都能合拍時,浪漫的戀愛也就不遠了。

為什么相似的人容易相互喜歡?

Rosenbaum的研究也表明,當兩個人對某一件事物的喜好不同時,就會導致好感度蹭蹭蹭下降[4]。也就是說,共同的態(tài)度會產生好感,不同的態(tài)度會減少好感。

各種社交媒體就利用了這種相似性來幫助人們邂逅新的關系——Soul、探探等交友軟件通過相似的喜好匹配靈魂伴侶;Hater則以“你討厭的我也討厭”為理念,來尋找“臭味相投”的另一半。

那么問題來了,共同的喜歡和共同的厭惡,產生的好感度是一樣的嗎?

共同喜歡還是共同厭惡更引發(fā)好感?[5]

研究者讓參與者在電影、音樂家、休閑活動、食物、書籍/雜志、飲料、名人和國家八個方面分別寫出兩項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事物(共16項喜歡的事物和16項不喜歡的事物)。比如,在食物方面,參與者寫下喜歡的食物是三文魚和草莓,不喜歡的食物是香菜和胡蘿卜。

接著,對于16項喜歡的事物,參與者要分別想象遇到一個和自己喜好相同的人,并用“1 = 一點也不喜歡”到“9 = 非常喜歡”的九個等級來評估對這個“志趣相投”的陌生人的好感度。比如,如果遇到和自己相同的“草莓腦袋”,你對ta的好感度是多少呢?

同樣,對于所有16項不喜歡的事物,參與者也需要想象一個同樣厭惡它們的人,并表明對這位“臭味相投”的陌生人的好感度。比如,如果遇到和你一樣的“不吃香菜星人”,你對ta的好感度是多少呢?

結果發(fā)現(xiàn):在線上約會、交友等的早期交流中,當我們了解對方的信息較少時,共同的“喜歡”比共同的“不喜歡”更能引發(fā)好感。

為什么相似的人容易相互喜歡?

在八個態(tài)度維度上,左邊代表共同的“喜歡”引發(fā)的好感度,右邊代表共同的“不喜歡”引發(fā)的好感度

當態(tài)度相同時,是“喜歡”略勝于“不喜歡”;那如果是不同的態(tài)度——“討厭自己喜歡的”VS“喜歡自己討厭的”,哪一方更會減少好感呢?

比如,當人們發(fā)現(xiàn)對方不喜歡自己的喜好時——“什么?你居然不喜歡學堂君的文章!”

相比喜歡自己討厭的事物——“???你居然喜歡XX”,哪個更減少好感呢?(第一個,確信無疑doge)

討厭自己喜歡的 or 喜歡自己討厭的?[5]

和上一個實驗相同,參與者先在八個方面分別列出兩項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事物(共16項喜歡的事物和16項不喜歡的事物)。

接著,參與者被要求想象四種人——共同喜歡的、喜歡自己討厭的、討厭自己喜歡的、共同厭惡的,同樣用從“1 = 一點也不喜歡”到“9 = 非常喜歡”的九個等級來評估自己的好感度。

比如,對于你喜歡的咸豆花,如果遇到一位和你一樣撒蔥花榨菜辣椒油的咸黨,你對ta的好感度是多少呢?遇到怒撒白糖的甜黨,你對ta的好感度又是多少呢?

而對于你不喜歡的香菜,想象遇到和你一樣的“不吃香菜星人”,你對ta的好感度是多少呢?而如果遇到“一定要吃香菜星人”,你對ta的好感度又是怎樣的呢?

為什么相似的人容易相互喜歡?

首先,結果發(fā)現(xiàn),無論是共同喜歡還是共同厭惡,都高于態(tài)度不一致的情況。這表明,參與者對具有共同態(tài)度的人表達了更強的好感。

而態(tài)度不一致時,相比喜歡我們討厭的,討厭我們喜歡的東西更減少好感度。

綜合以上兩個實驗,我們可以按照好感程度排個序:

喜歡我們喜歡的>討厭我們討厭的>喜歡我們討厭的>討厭我們喜歡的

這也說明,最初的好感主要是由他人對我們喜歡的事物持有的態(tài)度決定的!

所以,如果不喜歡學堂君的文章,就會失去我了T^T(撒嬌)

三點可能的解釋

雖然結果擺在面前,但我們仍然疑惑:到底為什么會這樣呢?

這里有三個或許可以解釋結果的理論:

1.喜歡優(yōu)勢(liker advantage)

表達喜歡的人與表達不喜歡的人相比,人們普遍對表達喜歡的人更有好感[6]。

相比于“討厭這,嫌棄那”的挑剔怪,當然是“喜歡這個,也喜歡那個”的小可愛更討人喜歡啦~

2.態(tài)度強度(attitude strength)

在上述實驗中,參與者還用七點計分法 (1 = 一點也不,7 = 非常) 評估了他們對每一項事物的喜歡程度或厭惡程度。比如,請你對京師心理大學堂的喜歡程度打分( 7!7!7!

結果發(fā)現(xiàn),喜歡比不喜歡的態(tài)度更強烈[5]。

喜歡可以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可以是“除卻巫山非云也”,喜歡是情有獨鐘、愛若珍寶,而不喜歡無非就是過期的鳳梨罐頭,扔掉就好。

3.自我展現(xiàn)(Self-revelation)

在與他人交往時,表現(xiàn)出的積極態(tài)度被認為與真實的自我更接近,也就是說,相比厭惡,人們的喜好更能暴露真實的自我[5]。

就好比大家談論電視劇時,跟朋友吐槽一部劇的點可以有很多——可能是劇情太狗血,也可能是單純反感某個演員,甚至可能是不喜歡濾鏡或者bgm……

但向朋友按頭安利的劇,一定是因為它“?戳中了我的審美點,準確地好像針灸”,讓我們按捺不住想告訴全pyq:只要你看這部劇,我們就是好姐妹?。ㄗ寣W堂君看看有多少因為《甄嬛傳》組建起來的娘娘小主群)

為什么相似的人容易相互喜歡?

小總結:

【1】人們喜歡持有相似態(tài)度的人,而且與相似的消極態(tài)度相比,相似的積極態(tài)度更引發(fā)好感。

【2】當兩個人開始相互了解時,最初的好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彼此是否分享自己的“喜好”,“喜好”比“厭惡”在人際關系中更重要。

為什么相似的人容易相互喜歡?

萊布尼茨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p>

也許你我就像獨一無二的兩片樹葉,卻因驚嘆于彼此的紋路和經歷過的陽光雨露如此相似,相逢恨晚引為知己;亦或是初見就別過,像深海來不及翻涌的泡沫。

所以,不妨在pyq分享你“無人知的歡喜”,也許你的“絹”或“麥”就在身邊,別讓錯過成為相遇最驚艷的一瞬。

參考文獻:

[1] Byrne, D. (1971). The Attraction Paradig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 Montoya, Horton, R. S., & Kirchner, J. (2008). Is actual similarity necessary for attraction? A meta-analysis of actual and perceived similarity.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5(6), 889–922. https://doi.org/10.1177/0265407508096700

[3]  Montoya, & Horton, R. S. (2013). A meta-analy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processes underlying the similarity-attraction effect.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0(1), 64–94. https://doi.org/10.1177/0265407512452989

[4] Rosenbaum. (1986). The Repulsion Hypothesis: On the Nondevelopment of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56–1166.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1.6.1156

[5] Zorn, Mata, A., & Alves, H. (2022). Attitude similarity and interpersonal liking: A dominance of positive over negative attitud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00. https://doi.org/10.1016/j.jesp.2021.104281

[6]  Folkes, V. S., & Sears, D. O. (1977). Does everybody like a like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3(6), 505–519. https://doi.org/10.1016/0022-1031(77)90050-6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最新測試

  • 自愈能力愛情挽回無性婚姻職業(yè)價值觀心理健康測試強迫癥反社會人格偏執(zhí)型人格心理咨詢師職場心理社交恐懼癥人際關系焦慮癥治療師女人心理聊天戀母情結恐懼癥外貌焦慮職業(yè)性格愛丁堡焦慮悲觀主義心理醫(yī)生叛逆期霍格沃茨綠帽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