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和朋友帶著孩子聚餐。
朋友是名律師,特別能說會道,他兒子上初二,卻和朋友形成鮮明的反差。
朋友問他覺得菜怎么樣,他回答“還行”;問他吃飽了沒有,他說“還好”;問他今天作業(yè)多不多,他說“一般吧”,問他下午還要不要去買書了,他說“都行啊”……
反正朋友的問句,他兒子給的答案永遠(yuǎn)不會超過三個字。
趁兒子離開一會兒,朋友向我開啟了瘋狂吐槽模式:
你知道嗎?我和我兒子現(xiàn)在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疫情期間,明明天天在一起宅在家里,可是我和他一天說不上幾句話…… 有時候,我就找機會和他說話,但是你也看到了,反正翻來覆去就是這幾個字兒:不知道,挺好的,還行吧……
關(guān)鍵是,我看他和同齡人在一起有說有笑的,怎么在家里就成啞巴了?
……
看著在法庭上口若懸河的朋友,對著自己不說話的兒子完全沒轍,我有點好笑,又有點心疼:
這不就是很多孩子家長的真實寫照嗎?
你窮盡所有方式想為了孩子好,孩子卻一點也不理解還嫌你煩。
不是說沒兩句就不耐煩,就是三言兩語敷衍過去,或者干脆閉嘴不言當(dāng)啞巴。
為什么會這樣?
01、敷衍背后,是沒法溝通的絕望
曾有一檔節(jié)目《不好說,特想聽》,采訪了一對關(guān)系緊張的母子。
母親性格強勢,仿佛女戰(zhàn)士。兒子26歲,是一名時尚公關(guān)。
按照節(jié)目安排,母子倆要對坐一起互相袒露心聲。兒子鼓足勇氣,平靜地敘述從小到大沒有隱私。
而媽媽卻仿佛沒有聽到似的,依舊高高在上地說教,邊說邊自信地點頭:
“人會忘記一些東西,往前看……
一個人外界的東西不是最難的,抗拒自己是最難的……
豁達一些,大了,成人了。”
兒子眼眶泛紅,扭頭看向窗外,長嘆了一口氣。
媽媽繼續(xù)說教:今天看這些事兒,你覺得你累嗎?快樂嗎?
兒子終于放棄了,一言未發(fā),起身離開。
母子之間像隔著一堵墻,兒子在講兒子的,但是媽媽卻完全聽不到,依舊在講自己的。
兒子想要得到媽媽理解,媽媽卻只會讓兒子學(xué)會忘記。隔著屏幕都感覺到兒子的絕望。
面對完全無法溝通的困境,成年人都絕望如此,更何況那些心智還不成熟的孩子。
溝通,本應(yīng)該是雙向的。而很多父母并不想和孩子雙向溝通,他們只要講出自己想說的,并單方面要求孩子聽話懂事孝順就好。
就像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中的臺詞那樣:
“大人經(jīng)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
其實他們都是自己講,自己爽。
而我們通常是假裝在聽,我們到底有沒有聽進去,他們不管。
只要他們有講,就算了。
我看我們被他們淹死,他們都不知道為什么?!?/p>
當(dāng)孩子的話不被傾聽、尊重和理解,孩子就會感到無力、絕望,
就仿佛在溺水中掙扎呼喊卻發(fā)不出聲音、得不到回應(yīng),那他自然就選擇了閉嘴自救。
02、敷衍背后,是總被否定的不滿
知乎上有個問題:成長過程中是什么導(dǎo)致了孩子不愿再和家長溝通?
最高贊回答是:太簡單了。認(rèn)為自己永遠(yuǎn)正確的人,誰會有和他溝通的意愿?
中國父母最大的問題就是總認(rèn)為孩子什么都不懂,總認(rèn)為自己比孩子正確。
于是他們動不動就否定和批評孩子的想法——
孩子:媽媽我覺得這件衣服好看。
媽媽:你小孩子沒有審美的。
……
孩子:爸爸,我考了90分!
爸爸:別驕傲啊,一瓶不滿半瓶咣!
還有些父母,常常會把“都是為你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掛在嘴邊。
而當(dāng)這樣的話說出口時,孩子就知道父母并不認(rèn)同自己,既然說什么都是錯的,那索性就敷衍了事。
臺灣心理咨詢師陳志恒把孩子的這種情形叫做“避敗導(dǎo)向”心理,為了避免被父母否定,索性放棄溝通。
《送我上青云》中姚晨對母親喊:為什么我不告訴你?我敢嗎?我怕又是我錯!我只想做正確的事情!
他講到:
為什么孩子會用“不知道”“還好”這樣很簡短空泛的言詞回答你?
因為他不想跟你溝通??!
大人可能會認(rèn)為青春期的孩子話就是少,
但實際上青少年孩子是很愛講話的,
如果他信任你的話,他可以滔滔不絕的講一大堆。
只是我們大人并沒有顯露出我們愿意傾聽或者尊重孩子的一面,
這才是我們大人真的要去檢討的地方。
03、最成功的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愿意和你好好說話
杭州有個中考狀元李英子,有一次采訪聊起自己的父母。
她說她和父母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爸爸和她聊偵探小說,媽媽和她一起看動畫片,聊動漫節(jié)。
她雖然有日記本,但并不對媽媽保密,周末還會和媽媽就著日記題材聊天。
其實,并不是小孩不想和父母做朋友,也并不是青春期的孩子就要抗拒和父母聊天。
就看父母是否能放下期待和姿態(tài),愿意和孩子平等溝通。
曾經(jīng)有份全國高考狀元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八成的狀元們表示和父母溝通起來,完全無障礙,更有四成表示自己和爸爸媽媽就是好朋友,平常有什么事情都會和對方說,甚至連娛樂八卦也會成為話題。
中國教育科學(xué)研究院家庭調(diào)查也顯示:“能感受到家人支持和關(guān)心”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yōu)秀的比例為74.12%,成績優(yōu)秀學(xué)生的家庭更多采用協(xié)商、民主的親子互動模式。
孩子和父母成為朋友的家庭,往往孩子幸福感更強,遇到問題也更有底氣、更有自信,更容易收獲幸福成功的人生。
而如果孩子不愿溝通,父母不懂溝通的家庭,結(jié)果很可能是:
當(dāng)孩子發(fā)生狀況時,往往家長是最后一個知道的。
而當(dāng)家長知道這些時,往往為時已晚。
本來,孩子在碰到一點點難題、一點點不如意時,是最可能向父母求助的。
可他們卻因為怕被責(zé)備、怕被懲罰、怕不被理解反倒被講一通大道理,而不敢張口。
如果遇到人生重大關(guān)口,比如遭遇校園暴力,比如被猥褻,比如陷入裸貸,
這種沉默往往就會釀成悲劇。
因此,孩子愿意和父母溝通,家庭就會成為孩子的心靈港灣,拴住家庭的安寧與幸福。
04、和孩子好好聊天,是父母的必修課
想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父母必須學(xué)會如何和孩子聊天。
1. 與孩子常聊這“四個問題”
親子關(guān)系教育專家董進宇博士曾在講座中介紹了他對女兒獨特的教育方式,就是每天跟女兒聊10分鐘,問4個問題:
學(xué)校有什么好事發(fā)生嗎?
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現(xiàn)?
今天有什么好收獲嗎?
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幫助嗎?
看似簡單的4個問題,其實有著豐富的含義。第一個問題是在了解女兒的價值觀;第二個問題是在激勵女兒,增加她的自信心;第三個問題是讓她回顧具體學(xué)到了什么;第四個問題表達了對女兒的關(guān)心。
這幾個問題,既可以讓父母更加了解孩子,也包含了對孩子的關(guān)愛和關(guān)懷,讓家長更容易打開孩子的“話匣子”。
2. 與孩子聊他感興趣的話題
有一檔育兒節(jié)目中,有對父子倆幾乎不說話。原因之一就是,爸爸每天除了學(xué)習(xí)和作業(yè),不會問別的。
兒子反感爸爸問作業(yè)和學(xué)習(xí),爸爸講起大道理:這是爸爸關(guān)心你,為什么別的小孩我不問?
并告訴孩子:我不可能問你玩得怎么樣。
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如果孩子一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父母就潑冷水:“這有什么好聊的?你作業(yè)做完了嗎?”孩子自然沒有興致和你繼續(xù)聊下去。
后來,父子倆在節(jié)目的建議下聊起了體育。當(dāng)聊起學(xué)校足球隊時,孩子的神情立刻輕松起來,后來還主動問起爸爸:你最喜歡哪個國家的球隊?
“沒話聊”的尷尬父子,就這樣成功破冰。
多和孩子聊聊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吧,孩子一定會愛上幽默有趣又緊跟年輕潮流的你。
3. 鼓勵代替指責(zé),呵護聊天積極性
哈佛大學(xué)心理學(xué)博士岳曉東曾說:“很多家長不會溝通,原因就在于心善語惡?!?/p>
比如孩子興沖沖地說:媽媽你知道嗎?今天我們班一個男生可有趣了。
媽媽立馬就說:在學(xué)校少和男生一起,一個姑娘家家的。
明明是關(guān)心,一出口卻在指責(zé)。
岳曉東說,其實很多話反過來說,溝通就會更順暢。
比如“你做得不好,讓我太生氣了!”,就可以反過來說:“你可以做得更好!”
用鼓勵代替指責(zé),少說正確的廢話,孩子才會愿意和你聊天。
多一份傾聽與鼓勵,就不會讓親情淪為敷衍;
多一份尊重與理解,就不會讓愛在心口難開。
共勉。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99211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9170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68549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2434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589970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