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父親喜歡上了攝影,置辦了一些攝影器材。單反相機的復雜操作使很多年輕人都知難而退,我也確實為父親捏把汗。但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輕時的狀態(tài),積極主動學習,參加社區(qū)攝影培訓班,結(jié)交攝影老伙伴,不斷拍攝中變得更加專業(yè)。每每講到他的攝影大片都洋溢著歡快,透露著自信。
父親每次出門都哼著自己改編的歌曲“沒有什么可以阻擋,我對攝影的向往”。歡快地跟他大外孫ByeBye,有時還不忘提醒我們,“晚上不用等我吃飯了,攝影團有局”。我時常想,我們所期待的老年生活是什么樣子的?是健康的,幸福的,有意義的,是自我決定的。
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簡稱SDT)是由美國心理學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d M.等人提出的一種關(guān)于動機的積極理論,該理論認為人是自然而然地傾向于參與個體感興趣的活動,并朝著個人和人際一致性的方向發(fā)展。這種自然而然的動機來源于三個基本心理需要,即自主需要,勝任需要,歸屬需要。當這些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滿足時,個體會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對提升幸福感,意義感有重要作用。自我決定理論強調(diào)的基本心理需要并不帶有目標導向,或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的需要。(這不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嘛?我想是可以這么理解的。)
研究表明如果老年人依然保有生活目標和個人成長意識會增加晚年生活的幸福感與意義感,在追求目標和生活意義的過程中感受到家人或朋友的支持和理解,進而建立溫暖和積極的社會關(guān)系又可以反過來促進追求目標的動機。這種良性的循環(huán),我們的老年人如何實現(xiàn)呢?從滿足三個基本心理需要出發(fā)吧。
自主需要
自主需要,自由主動地選擇自己要追求的目標。遵循自己的內(nèi)在興趣,自然而自發(fā)地進行的所喜愛的活動。不為年齡設(shè)限,大膽嘗試新鮮事物,嘗試年輕時留下的某種遺憾。如果一時想不到,也不要著急,翻翻老照片,回憶一下年輕時代的自己,跟老伙伴聊聊天,跟子女探討當下熱門,沒準就在不經(jīng)意間找到使自己眼前一亮的興趣所在。
勝任需要
勝任需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追求活動。心理學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在不斷的成功中建立自信心,獲得勝任感。當下很多老人因智能手機的復雜操作體驗到了挫敗感,其實手機使用沒那么難,只需克服心理障礙,想點哪里點哪里,在不斷的嘗試中手機使用會變得更加熟練,某天您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其他電子產(chǎn)品也可以輕松上手。
歸屬需要
歸屬需要,保持與周圍人之間有意義的聯(lián)系。他人的支持會帶來歸屬感,安全感和意義感。他人的支持可以來自老伴兒、子女、摯友或者志同道合的老伙伴。我的父親是19年來京居住的,兩年的時光里結(jié)交了很多老伙伴,他們一起探討攝影技術(shù),商量如何輾轉(zhuǎn)去拍攝地點,互相評價彼此的攝影作品。每每父親拍照歸來,我們?nèi)叶家谝黄鸱庞痴掌?,給予中肯的點評。(父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不能簡單評價好壞,要做出對他有進步意義的點評,如拍攝的角度或者構(gòu)圖的優(yōu)缺點。)
幸福,滿意而有意義的老年生活,從尋找自主感開始,在逐漸獲得勝任感的過程中,建立歸屬感,從關(guān)注子女的生活中解放出來,感受“不服老”的超越快樂。
父親近期身體欠佳,不能經(jīng)常外出拍他喜歡的鳥群,看著他在窗戶邊一站站好久,我知道他那顆想外出的心。我默默地把他房間的空調(diào)口擋風板換成了戴勝鳥圖案。戴勝是老父親最喜歡的鳥,寓意祥和、美滿、快樂。父親高興得就像他的大外孫拿著新款挖掘機,滿臉的幸福。父母的成功老化除了自身的樂觀與努力,也離不開子女的支持與關(guān)懷,愿天下父母健康享樂!
參考資料:
[1]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2] Ferrand, C., Martinent, G., & Durmaz, N. (2014).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and well-being in adults aged 80 years and older living in residential homes: Using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J Aging Stud, 30, 104-111.
[3] Ryff, C. D., & Singer, B. H. (1998). The contours of positive human health.Psychological Inquiry,9, 1–28.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98840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77800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2337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6756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29797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