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未露面的林依晨,最近接二連三上了熱搜。
先是在訪談中,神情復雜、長嘆一口氣表示“相信我,有科學依據(jù)的我都試過了”;
隨后又在別人追問和老公相處頻率時,多次摸鼻子回答,被網(wǎng)友質疑婚變。
為什么一個簡單的動作,引發(fā)這樣的猜想?
有人說,估計和她跟老公長期過“雙城”生活有關。
婚后六年,夫妻倆一直聚少離多,一個在臺灣,一個在美國。
每次相聚,時隔三到四個月。
自從嫁入豪門后,林依晨漸漸淡出大眾視野,為了懷孕,甚至單方面宣布要停工備孕。
回歸家庭多年,如今卻事與愿違。她心里的壓力,可想而知。
然而再難,都難不過夫妻倆的分居兩地。
作家蔡尖尖曾對“異地婚姻”有過看法:
物理空間的距離,不但把發(fā)生矛盾的概率提高了幾倍,也放大了這些問題處理的時效、難度和體驗度。
選擇了異地婚姻,就類似于選擇了一只長線且高風險的股票進行投資,贏的概率帶著太多的不可控因素。
很多時候,“雙城夫妻”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只是對于分居兩地的相守方式,維系彼此的親密關系,就成了最大的難題。
01、距離產生不了美只會產生距離
電視劇《雙城生活》中,上海小伙子徐嘉惠因一次偶然的機會,遇到了北京女孩郝京妮。
倆人情投意合,陷入熱戀。
關系好到談婚論嫁,便不顧雙方家人反對,決然結婚成家。
距離產生美、小別勝新婚,這些美好的幻想,無時無刻在美化“雙城生活”。
本以為只要倆人相愛,一定能夠扛得住異地的諸多考驗。
卻不知,彼此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活價值觀,讓一開始濃情蜜意的倆人,漸漸敗給了柴米油鹽的一地雞毛。
郝京妮在公司上遭遇老板的“潛規(guī)則”,被迫辭退。
性格直爽的她,根本不在乎什么工資賠償和聲譽。
可丈夫徐嘉惠卻覺得,人不能吃虧,一定要為自己的利益捍衛(wèi)到底。
結果倆人就這個問題,爭論不休。
購物上,夫妻雙方的看法也有巨大的分歧。
徐嘉惠覺得雙城生活花費的交通成本過于昂貴,因此在吃穿用度上要盡可能省吃儉用。
如此斤斤計較,讓郝京妮愈發(fā)火大。
結婚就是想要讓愛情修成正果,可如今卻總在雞毛蒜皮上來回糾結。
好不容易在一起,談論的話題卻永遠在各種看似“無關緊要”的生活瑣事上。
這樣的個性差異和遠距離相處,一次次激化矛盾。
日子久了,更是讓彼此對婚姻的意義和必要性產生無限懷疑。
有些時候,親密關系的距離和空間,能提供一層濾鏡,讓大家始終在愛情甜美婚姻幸福的幻影當中。
可長時間得不到滋養(yǎng)的關系,只會一點點被現(xiàn)實撞痛了腰,洞見婚姻的真相,從而被迫從幻象中醒過來。
親密關系的建立,一定要有相處時間的長度和頻次,近距離的接觸。
不然,愛也難以抵抗沒有實際行動的失落,和缺乏深度溝通的寂寞。
02、我需要你的時候你不在、是雙城夫妻的死穴
曾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問題:
失敗的異地婚姻,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高贊回答的是,最需要TA的時候,TA偏偏不在。
有一名網(wǎng)友,因創(chuàng)業(yè)的緣故,剛結完婚就南下離開了妻子。
剛開始,滿腔熱血和希望,想著自己一定要大干一場,給自己的家庭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由于工作忙,應酬多,每天和妻子打電話聊語音發(fā)信息的機會根本不多,更別說回家團聚。
漸漸地,他發(fā)現(xiàn)妻子變了。
本來發(fā)信息沒有及時回,妻子還會叨嘮抱怨幾句。
可后來,好幾天都沒有互動,他再點開,信息永遠停止在他寫下的一句“嗯”。
等他再回復,“你怎么了”。
得到的,卻是簡單的三個字——“沒什么”。
是真的沒什么嗎?
直到他無意間看到妻子網(wǎng)上的社交平臺,才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錯過了妻子很多難過的時光:
做飯時被熱油濺到手上一小塊皮不見了;家里燈泡壞了自己一個人借人字梯爬到頂層更換;重感冒時全靠自己下樓買藥照顧自己;就連加班累到暈倒緊急送醫(yī)身邊也沒人陪著……
其實,妻子有透露過這些事情,只是他沒去留心聽,也不大在意,根本不知道原來那時的妻子,孤立無援、軟弱痛苦。
可是,真的告訴他,又能改變什么?
異地婚姻最大的痛,無非是“我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偏偏不在”。
心理學家曾列舉出夫妻最容易發(fā)生爭執(zhí)的類型,其中重要時刻得不到對方回應的做法,是婚姻最大的死穴。
雖然聽上去是抱怨、吐槽,可內核是對伴侶的不滿,認為對方“更關心別的事情”。
親密關系看重關注的聚焦,而異地婚姻所帶來的失焦,往往會把原本相愛的兩個人,推向無休止的埋怨和矛盾中。
越是無理取鬧的質問,越看到婚姻的本質。
03、任何婚姻都離不開“信任”這塊基石
古羅馬哲學家普·緒儒斯說過:“婚姻的持久靠的是兩顆心,而不是雙方的肉體。”
正如前面所說,雙城夫妻面臨的挑戰(zhàn)和困難很大,但并非無解。
經(jīng)營好一段異地婚姻,光靠一個人努力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彼此的心,愿意守望和守護。
前不久,張衛(wèi)健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圖文感慨:時隔531天,終于可以見到老婆了!
眾所周知,張衛(wèi)健張茜夫婦婚后二十年,常年分居異地。
前者總要回香港照顧母親,后者習慣在北京生活。
近一年半的時間,因疫情緣故,彼此更沒機會見面。
反而,不管相隔多久,夫妻倆的關系一點都沒有發(fā)生改變。
正當外界紛紛猜疑,張衛(wèi)健直面反駁,稱他們每天都有聯(lián)系,一直在等待團聚的時機。
是什么,讓他們無懼異地,始終保持愛情的溫度和暖度?
張衛(wèi)健講出了一個秘訣,那就是要“彼此信任”。
就算倆人隔得再遠,但是對大家的生活狀態(tài)知根知底,每一天每一刻在什么地方,跟什么人在一起,正在做什么,都了如指掌。
說到底,大家害怕和擔心的,不該是“異地”,而是“同心”。
夫妻不同心,彼此沒有信任,就很容易讓猜疑的不安感毀掉關系的親密。
沒有時刻的關注,就很容易錯過對對方的噓寒問暖,淡了情分。
《開放的婚姻》中有句話這么說:
信任,是婚姻關系中兩個人所共享的最重要特質,也是建立愉快的、成長的關系不可短缺的。
只有夫妻雙方彼此信任、互相支持、常常關注和在乎,才能擁有穩(wěn)定的感情基石,一路牽手走到最后。
不管雙城還是同城,只有相信對方心里有自己,愿意和自己相守婚姻,才能一同凝視著美好的未來,共同前進。
當我們決定和一個人共同生活、白頭偕老的時候,或許應該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
如果是為了日后的美好,暫時放棄時時刻刻相處在一起的機會,被迫分開兩地過上雙城生活,
那么一定要保有初心,清楚婚姻的意義,守住邊界感,不斷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優(yōu)秀,好讓在重逢之日,收獲甜美的碩果。
愿每個人都能在婚姻中品嘗到細水長流的幸福感,尋一人陪自己終老,讀懂婚姻的意義。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97427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38087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6322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87138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8148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