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有重度抑郁,他今早嘗試自殺了。雖然人沒事,但我好迷茫啊。明明前一天晚上聊天的時候情緒還不錯,怎么就自殺了呢?我現在又要怎么和他相處呢?
在當今社會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但卻很容易被“避而不談”。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它同時牽扯到兩個敏感詞:“死亡”與“精神疾病”。囿于一些傳統(tǒng)觀念,人們談及這兩個話題時,習慣避重就輕。今天巖心想從科學的角度,分享一些處理這類問題的建議。
巖心首先來回答你的第一個疑問。來信中,你寫到“前一天晚上聊天的時候情緒還不錯,但是第二天早上卻有嘗試自殺的行為”。為什么抑郁癥患者的情緒會在短期之內有如此大的波動?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疑問,今天,巖心希望從藥理和心理兩方面,為你分憂。
首先,要從精神疾病的病因講起。盡管目前包括抑郁癥在內的所有精神疾病,病因幾乎都尚未明確,但醫(yī)學界普遍認為,大腦內神經遞質的失調以及內分泌環(huán)境紊亂,與精神病患者的異常心理(如抑郁癥患者持續(xù)的心境低落、雙相障礙患者的抑郁躁狂心境交替出現)以及一些行為癥狀(如自傷、自殺以及其他精神病癥狀)、軀體化癥狀有密切的關系。而抑郁癥患者的癥狀表現(如心境低落、高興不起來、快感缺乏、對平時的愛好失去興趣等)和其嚴重程度,也會隨大腦內神經遞質紊亂的程度變化而有所改變,在季節(jié)間(如部分患者在冬春季節(jié)癥狀較重)甚至一天之內都會有程度上的差異。
這也部分解釋了之前在網絡上備受關注的話題“那個白天有說有笑的同事,其實是抑郁癥”。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病情發(fā)展、轉歸情況有著嚴格的醫(yī)學診療標準,是不能由非精神醫(yī)學專業(yè)人員且(或)僅根據心理量表或日常表現來進行判斷的。
你在信中提到,朋友已經出現嘗試自殺的行為,巖心無從得知這位朋友是否正在接受規(guī)律的藥物治療,但自傷、自殺等行為表現,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明疾病控制程度不良。藥物治療是精神疾病治療和癥狀控制最有效的手段,無法通過心理或物理治療代替。精神科藥物要求定時定量服用,且只有穩(wěn)定服用一定時間后,才能對疾病起到控制效果。任何減藥、停藥的行為,必須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短期內癥狀的好轉也不能作為疾病治愈的指征。督促患者及時就醫(yī)和治療,監(jiān)督朋友服藥,嚴防服藥過量以及其他意外,是作為抑郁癥患者的朋友最重要的責任之一。
巖心特別提醒,不論患者是否曾經有自傷、自殺行為,作為朋友,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對其狀態(tài)多加關注,如幫助其遠離可能誘發(fā)不良情緒的環(huán)境,遠離各類危險品等。部分患者會在實施極端行為前,在網上聊天或日常行為中搜集或暗示與輕生相關的信息,如果發(fā)現類似情況,務必要提高警惕。要特別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會在外部表現較平穩(wěn)的時期制定輕生計劃,這一時期可能會使家人和朋友誤以為其病情好轉。
巖心想強調的是,精神疾病患者的意識和情緒在發(fā)病期均可能出現異常,在無??漆t(yī)生指導下,絕不能過度自信“自行診斷”,亦不可完全相信患者自訴病情而放松警惕。必要時,我們需將患者及時送往專業(yè)的綜合醫(yī)院精神科或精神疾病??漆t(yī)院接受系統(tǒng)科學的治療。
除了在治療、康復上我們可以給予朋友支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通過如下的方法,給予朋友相關援助。
其一,傾聽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內容的鑒別。多數人對于精神疾病患者的輕生行為,會進行“主觀解釋”,隨之而來的很可能是更多的疑問:如“ta生活條件很好,為什么還會抑郁?”“家人朋友可以理解支持,怎么還要傷害自己?”“ta為什么要離開我,沒有思考過我的想法嗎?”這些疑問往往會將我們帶入更多更深的偏見,而這背后,歸根結底是沒有深入理解“精神疾病如同感冒,是不受人主觀意識控制的疾病”以及“患病時的病態(tài)思維,很可能并不是患者本人的真實想法”的理念。
在處理類似事件時,一定要謹慎地區(qū)分:“哪些是ta真正的想法?”“ta說的話是不是由于疾病導致的?”如果難以進行區(qū)分,要保持懷疑的態(tài)度。這樣既能增加早期發(fā)現并進行危機干預的機會,也可以避免一些起病條件下帶有負面或刺激性信息的敘述內容,同時也能免使自己的心理受到影響。
其二,減少對于患者的負面評價。抑郁癥以及很多其他精神疾病患者都有自我評價低,容易有自罪感、自卑感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和他們親密的人更要幫助患者樹立如“患病是一種病理現象,這并不是你的錯”“我們能夠理解你的痛苦感受是真實存在的,這些是疾病導致的,而積極的治療能夠有效控制這種情況”的積極想法,對患者的一些行為表示理解和支持,并且強化患者對自己的信任,這也會使后續(xù)給患者提供治療或建議變得更加容易。
其三,不要強行給輸入患者“正能量”的理論或增加過多壓力。他們并不是“不想好起來”,而是受疾病影響而“好不起來”,絕大多數患者是非常期待治愈疾病回歸正常生活的。日常分享一些有趣、輕松的內容或陪伴患者進行情緒管理訓練、一定的運動確實對于情緒有積極作用。但一味灌輸“心靈雞湯”或說教性的“正能量”文字,很可能徒增患者對于病情的壓力,甚至誘發(fā)焦慮,反而不利于康復。
其四,不要報以過多期待,不讓自己的情緒和日常生活受到過多影響。精神疾病和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一樣,都屬于慢性病,病程長、病情反復都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在幫助朋友之前,我們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我們的努力不一定會立馬見效,更不一定會有結果。從醫(yī)學上來看,目前精神疾病的病因機制、治療等都尚不完全明確,憑個人力量治愈精神疾病更是十分困難。但這并不代表你的努力是完全無效的,也不代表你的朋友會責備你沒有盡到全力。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過分代入,影響自己的情緒或正常生活。要學會積極尋找釋放壓力的方法。只有自己一直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才能陪伴在朋友身邊。
精神疾病的研究和治療、對精神疾病患者的關注和幫助,是一場持久戰(zhàn)。但是巖心相信,今天的努力多一點,光明的到來,一定會更早一點。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02434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9276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50455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03787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45594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