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一直以為在人際交往之中,“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代表著坦誠,開放,信任,友好,樂于分享。
在生活中,我也認真實踐著這個信念,并且自我感覺良好。
比如在工作之中,我喜歡手把手帶團隊的成員,遇到挑戰(zhàn)必然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回到家里帶孩子也是親力親為,喜歡包辦替代。
結果呢,團隊和孩子對我都很依賴,我自己不堪其累,在成長的路上我們都備受挫折。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我的這個理念和行為,正如霍妮提到的,我被基本焦慮導致的不確定感和孤獨感左右著,采用了接近他人的行為模式,我對外界的關愛和肯定有一種超乎尋常的渴求,這使得我主動為他人提供額外的幫助和照顧。
換句話說,我比那些所謂需要我的人更需要他們。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的潛意識當中有一種想法,我不相信我的團隊,我不相信我的孩子能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且,看上去我積極行動勤快無比,其實這正是一種極度的懶惰。
潛意識里,我不想收拾爛攤子,所以就有問必答,有求必應,力求把所有的事情做好。
我很少回答“我不知道”,我感覺“不知道”這個回答會貶損我的智商。即便我真的不知道,我也要查找各種資料,找到自認為正確的答案。好為人師說得就是我沒錯了。
“我不知道?!?/p>
這是電影《父親的遺贈》當中讓我感觸特別深刻的一句話。明明皮大叔知道好友的兩個兒子為什么吵架,但是當他的太太問他原因的時候,他竟然來了一句,“我不知道?!?/p>
而且多個場景中皮大叔都用“我不知道”來回答他人的疑問。對有著全視角的觀眾來說,他明明是知道具體原因的啊,可他就是用這么一句“我不知道”做結束語。
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我不知道”并不一定是無知,也許有時候代表的是一種無奈,有的時候代表的是我不想說。
當一個人明明知道,卻說“我不知道”的時候,才是一種更高的境界。
這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一個人只有心里十分明白的時候才能有能力且肯定的說出不知道三個字。當一個人的焦慮指數(shù)太高,別人一問就忍不住回答,告訴人家答案了
生活當中,有太多像我這樣急于做出判斷,好為人師、愛指手畫腳的人了,真正有包容心有耐心的人很少。
當一個人說出“我不知道”的時候,對方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一種是原本事不關己,只是隨便問問,如果不知道也無傷大雅。知道了,反而平添了很多煩惱,所以就停止問詢。
另外一種是增加了好奇心,覺得這個事情和自己有關,增加了探索欲望,反而會自己去尋找答案。
這讓我想起了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帶孩子,作為大人我們總感覺自己無所不知,經(jīng)常會主動的去教導孩子,更不要說當孩子跟我們提問題時。
當孩子問我一個問題,我所說出來的答案只是我認為的答案,而且只是唯一的一個。相反,如果我放下我的焦慮,不替代孩子去探索,去體驗,那么孩子可能會得到更多的答案,而且在尋找無數(shù)個答案的過程,他就樂在其中。
我打算從明天開始,偶爾嘗試著用微笑回應,“我不知道”。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09364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5131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56309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9001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812227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