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資深心理咨詢師張沛超的新書《我的內(nèi)在無窮大》。
認識自己有多重要?幾千年前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的德爾斐神殿里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認識你自己”。
人生一切迷茫與困惑的解藥,就是不斷地認識你自己。
我們一生的際遇,除了外部條件影響外,更多是由我們所不知道的自己去選擇和創(chuàng)造的結果。
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越深,對人生的規(guī)劃就越清晰。
但是,我們很難認識自己。也從來沒有誰教過我們認識自己。而這本心理學書籍就可以幫助你更好地認識自己。
作者張沛超是國內(nèi)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自我探索心理課,獲得了趙旭東、申荷永、鐘朱建軍、曾奇峰等眾多心理學大咖的推薦。幫助你突破關系束縛、卸下防御偽裝、修通情緒困擾、找到自我價值。
愿你能做自己的知己,找到生命的原動力。
有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張紙上寫下對“如何界定你自己”這個問題的回答。比如你是一個公司的副總,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是某某的老師,是某個協(xié)會的會員等,你可以盡情地列舉,如果有足夠的耐心,你甚至可以寫滿一整張 A4 紙。
寫完后做什么呢?接下來依次說“我不是”。你要用心體會當你說“不是某個公司的副總”時的感覺。如果你覺得這種感覺過于短暫以至于感受不到,那你可以重復幾遍某一個“我不是”,直到有感覺為止。
你可能會出現(xiàn)某些情況。比如當你說出“我不是某某的兒子”很困難時,你要看看它難在哪里,如果有不舒服,看看那是一種怎樣的不舒服。如果你實在沒有辦法執(zhí)行每一個“我不是”,那就保留幾個核心的標簽,比如“我是某某的兒子”“我是某某的父親”等。
最后,看一看你最終在這張紙上留下了哪些標簽?哪個標簽是你覺得萬萬不能少的。
這個實驗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撕掉標簽的過程極其痛苦,但經(jīng)歷了這個過程,你也就能清晰地察覺到什么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以及無論如何都割舍不掉的。
不“知己”談何自在
一個人若是對自己沒有足夠的了解,壞處顯而易見。最嚴重的是,你會在自己看不見的地方和自己“打架”。如果一個人的生命能量都消耗在“內(nèi)斗上”,那用來“開疆辟土”的精力就屈指可數(shù)了,更別提實現(xiàn)自由以及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生了。所以,在了解自己方面的投資,無論多少都不為過。
認識自己為什么很難?我們應該怎樣突破人際關系的束縛?如何卸下防御的偽裝,做最真實的自己?又有哪些途徑可以讓我們找到自我價值?這些都可以在《我的內(nèi)在無窮大》這本書里找到答案。
這本書的作者張沛超是一位有著十幾年從業(yè)經(jīng)驗的資深心理咨詢師,對于人心和人性有著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本書用很大篇幅講述了如何“向內(nèi)走”認識自己,做自己的“知己”——看清自己的本心以及了解自己的精神需求。
但是,不得不承認,認識自己、做自己的知己是一件非常困難,并且需要付出很多時間、精力、心思和勇氣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誠實。
了解自己的途徑
雖然“知己”不易,但途徑有很多,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以及自己與人相處的模式就是很好的途徑。比如,在一張 A4 紙上畫同心圓,把與自己關系最密切的人的名字寫在最里面的一環(huán);把和自己的關系仍然很親近,但比第一環(huán)中的人稍微遠一點的人的名字寫在第二環(huán),以此類推,可以多畫幾環(huán)。然后在下邊列一個表格,想想自己和對方有哪些地方相似,有哪些地方完全相反,然后寫在表格里。當你將這一系列動作做下來,你就能從他人身上發(fā)現(xiàn)自己的輪廓了。
當然,事情不會這樣簡單,很快,你就會發(fā)現(xiàn),很可能某一個和你關系非常緊密的人,你卻認為自己和他(她)毫無相似之處。比如,你的父母為人特別吝嗇,你想和他們完全相反,所以你對朋友特別慷慨,所有人都夸你,說你和你的父母完全不一樣。這時你要考慮一下,有可能你對自己并不慷慨,甚至比父母還要吝嗇。
完全相反的特質(zhì)仍然是一種深刻的認同,而且,通常這種特質(zhì)可能與你的意識層面完全相反,而你的無意識照單全收;也可能你對待別人時完全相反,對待自己時則與對方一模一樣。所以,絕對不要忽略我們不想認同的人的力量。
在不喜歡的人身上探索生命的片段
作者在講到防御這個概念時,說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我們會用投射加工這個世界,讓世界看起來是我們熟悉的樣子。比如一個人和一個異性交往,并在交往的過程中漸漸地失去耐心,甚至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感,那他可能就會切斷和這個人的關系。然后換一個人交往,可過不了多久,他卻發(fā)現(xiàn)對方的一些生活習慣,乃至一些不容易留意到的細節(jié),竟然和舊人相同。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我們的心里儲藏了一些對于我們重要的人的模板,我們每天都在用這些模板觀察、探測、接觸其他人。
正因為這樣的投射機制,我們才會覺得每天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仍然是連續(xù)的、熟悉的,這就是內(nèi)穩(wěn)態(tài)和舒適區(qū)。可是,如果我們想發(fā)展自己,其實需要不斷地破壞自身內(nèi)在的穩(wěn)定。
人的內(nèi)在真的很復雜,但通過投射,我們可以找到不同層面的自己,這就是投射的積極方面。所以作者主張要多和不同的人進行互動,因為和不同的人互動會獲得不同的投射,從而外化自身內(nèi)在不同的部分。你的內(nèi)在變得越來越豐富,你能見到的自己也就越來越全面、真實。當我們的內(nèi)心慢慢有了勇氣后,可以嘗試和那些我們原本不喜歡的人接觸。
為什么會不喜歡他們?是因為他們投射了我們?nèi)烁裰械暮诎得?,或者說他們投射了我們的陰影。陰影也是我們的一部分,如果要更深入地認識自己,并且想通過這樣的認識盡可能地走向圓滿,我們就不能把自己的陰影置之不顧,要學會主動走向那些我們反感、排斥的人。當你邁出這一步,嘗試與那些你排斥的人相處時,你要留意自己的內(nèi)在有什么東西被激活了,你的內(nèi)在有怎樣的變化。
這是一個由舒適區(qū)向不舒適區(qū)邁進的過程,這種邁進勢必會使內(nèi)在發(fā)生調(diào)整。而通過觀察我們對待這個調(diào)整的方式,可以反推出我們的內(nèi)在還有什么。所以,當一個人的內(nèi)在逐漸變得強大時,他可以接觸的人會逐漸變多,這種與人接觸的過程,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不斷尋覓自己的人生片段一樣。
我們的人生被種種因素所局限,但人本身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只有去不斷嘗試那些可能性,我們的路才會越走越寬、我們的劇場才會越來越大。
如何讀懂自己的情緒?
恐懼、焦慮、脆弱、絕望、悲傷等負面情緒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我們要如何轉(zhuǎn)化自己的情緒,找到解藥?當我們讀懂了自己的情緒,我們的內(nèi)在世界也將變得光明,我們的情緒也不會再輕易地被他人左右,我們的行為、處世方式也將變得更加得當。
作者在臨床觀察中發(fā)現(xiàn),煩的背后通常是怕,甚至可以說幾乎全部都是怕。一般來說,煩背后的怕有兩種,第一種是怕必須做而不想做的事情。所以這里的怕,是指看不到自己不喜歡做的這件事情的盡頭,害怕自己要一直這么做下去。第二種是怕做不了想做的事情。我們內(nèi)心有想做的事情,但眼前的處境似乎看不到做這件事的希望,我們擔心自己永遠沒有機會去做那件事。
和這兩種比較原始的怕相比,稍微深層一些的怕是擔心失去與重要的人的聯(lián)結。有這種擔心的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人在這一點上比較極端,必須要和熟人待在一起。另一類人則可以暫時與親密的人分離,但他們總擔心對方對自己的感情不在了,不愛他了。
憤怒的背后是脆弱。除了外顯的“盛怒”之外,有一種怒比較隱晦,不僅當事人自己不見得有所察覺,身邊的人也不容易察覺,這種怒叫作“郁怒”?!坝簟笔且钟舻挠簦@種憤怒你看他的表情不一定能看得出來,除非你對氣場比較敏感。
一般來說,憤怒大多指向別人,其目的是向別人傳遞一種邊界警示信號,是一種領地保護意識的體現(xiàn)。但也有一種憤怒指向自己,它是一種自我憎恨,自我憎恨在達到一定程度時,可能就會變成自我攻擊。
憤怒的背后往往是脆弱。如果我們想少生氣,單靠念著一些咒語,如“莫生氣”“難得糊涂”等,其實并沒有什么用處,一定要用心修復自己的脆弱之處才行。如果我們想克服脆弱進而避免憤怒,就要承認和接受這一點:我們的生命的確比較脆弱、我們的心理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健康。
指責的背后是絕望。指責往往和憤怒相關,人的憤怒很容易引出指責,但指責比憤怒更加外顯,它的殺傷力以及后坐力也都比憤怒大得多。往往一個指責別人的人,他的內(nèi)在也很絕望,而絕望往往會伴隨悲傷,因為習得性無助,每一次希望都會破滅。
悲傷是可以有力量的。我們在生活中其實會不斷地面臨各種喪失,這些喪失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悲傷很重要,體驗悲傷是一種能力,能感覺自己的悲傷,并且把自己的悲傷整合到自己的人格中,也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我們需要建立正確的悲傷觀,并且要給自己一定的時間舔舐傷口,每一處傷口的愈合都需要時間,每個人都需要屬于自己的療傷時間。
每一種情緒都是一種語言,而且就像是語言存在各種從句、虛擬語氣等語法一樣,情緒通常也不會單獨出現(xiàn),所以如果我們真的想讀懂自己,就需要琢磨自己的語法。
活出新生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
你認為什么東西是有價值的,你的信念是什么,哪些事情被你視為是有意義的?
這些問題看上去似乎很難,但你只要觀察自己每天在做些什么就可以了。哪怕你說,我不是很情愿做這個,做這個是因為別人讓我做的,你每天都因工作疲憊不堪,但只要你每天都在做,也代表你的內(nèi)心深處仍然覺得它是有價值的。這樣的發(fā)現(xiàn)是不是很讓人驚訝?而本書的作者能帶給你的生命啟示遠不止這些。
回到文章開頭的實驗。與其說標簽像是一個便利貼,不如說它像是臍帶、胎盤,你與它不分你我,血肉相連。所以,撕掉某些標簽真的很難,哪怕只是在心理層面上的撕掉。撕掉標簽的過程,其實也是尋找生命價值的過程。而當你找到了自己生命的真正價值所在,也可以說,你沖破了枷鎖,獲得了新生。
活出新生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是一個拋掉不適合自己的規(guī)條、撕下不適合自己的標簽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接納新事物、不斷整合的過程。如果撕掉了所有的標簽,我們還剩下些什么呢?
從事心理行業(yè)需要每天觀察人心,體會人性。作者張沛超說最大的感受是:每個人的內(nèi)在都深不可測,各有各的“無窮大”,而且每個人的無窮大都是不可比較的。而當我們了解了自己的“無窮大”后,自然能安享內(nèi)心深處的“小自在”。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479476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27814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6367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09311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35418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