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害怕體檢嗎?你害怕看體檢報告嗎?
2019年,《中國青年報》針對18-35歲青年展開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
63.6%的受訪青年,害怕看體檢報告。
35歲的直播帶貨女王薇婭,在視頻錄制過程中也曾自曝不敢體檢。
年輕人對于體檢和體檢報告的害怕,最終極莫過于一個癌字。
20多歲的年輕人患癌、猝死的新聞不斷跳入我們的視野。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00年,20歲到39歲的年輕人每10萬人有大約40個腫瘤發(fā)病,2013年變成了70個。
13年間,漲了近80%。
這些都在悄悄刺激我們:死亡,如影隨形。
在《直視驕陽》中,心理治療師歐文亞隆引用了吉爾伽美什的一句話“我心悲傷,懼怕死亡”,大概表達我們對體檢的深層恐懼和回避。
恐懼:萬一快要死了怎么辦?
回避:只要我不體檢,我就不必去面對體檢的結(jié)果。
但是回避掉的感受不會消失,它彌漫我們生活周圍,用新面孔出現(xiàn)——
你可能一邊努力,一邊焦慮;一邊消耗身體,一邊反復懷疑自己得?。荒銘岩扇松囊饬x,在空閑下來之后感到無比空虛……
今天的文章,想與大家一起,來直面一個重要的人生命題:死亡焦慮。
01好好地,為什么要談死?
談論死亡是一件令人難以忍受的事情。歐文亞隆將這種感覺形容為:直視驕陽。
對死亡的焦慮,不是等到年老才出現(xiàn),實際上它伴隨著我們整個人生。
當我們還是孩子時,就可能接觸到死亡,如,爺爺奶奶離世,寵物突然死去……
我們可能會感到害怕,但并不真正明白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進入青春期后,有些人會感受到強烈的死亡焦慮。
為了消解死亡焦慮,他們會和朋友一起看恐怖電影,或者通過游戲(比如魂斗羅、荒野求生)體驗“二次生命”,掌控死亡。
而一旦成年,我們忙于成家、立業(yè),便沒有太多閑暇去思考額外的問題。
等到中年,人生開始走下坡路,無論是事業(yè)還是身體,我們都面臨著很大的喪失感,死亡焦慮又會再次來襲。
這時,我們再也無法對死亡視而不見了。
我們希望一直活著,一直往前進,但客觀現(xiàn)實是我們一定會失去,也一定會死亡。
這就產(chǎn)生了無法調(diào)和的沖突,喚起了我們內(nèi)心的死亡焦慮。
但每個人恐懼死亡的原因不同。
有些人過于擔心死亡是種什么樣的體驗,害怕垂死的過程很痛苦;
另一些人擔心死后我們會去到什么樣的世界,靈魂是否還存在,害怕未知和不確定性;
而最核心的死亡恐懼還是:生命的徹底終結(jié)、自我意識的完全消失。
有些人的死亡焦慮非常明顯,甚至會影響到日常生活。
尤其是在一些生活應激事件后,這種外顯的死亡恐懼就會被迅速勾起。
如,自己身患重病、身邊親近的人過世、基本安全感面臨重大威脅(離婚、失業(yè))等。
有些人的死亡焦慮壓抑得很深,只會以噩夢的形式隱秘地展現(xiàn)。
許多時候,我們會無意識地采用一些心理防御機制,將赤裸裸的死亡焦慮壓抑下去。
但那些關于死亡的想法總會不經(jīng)意地冒出來,散播到夢里。
在夢中,我們可能會被追趕逃生、從高處墜落、面臨致命威脅四處躲藏等等。
歐文亞隆認為:每一個噩夢都是死亡焦慮掙脫束縛、恐嚇做夢者的結(jié)果。
有時,死亡恐懼還會偽裝、轉(zhuǎn)化成其他問題(如渾渾噩噩的生活、對金錢和地位的執(zhí)念、強迫癥...),給我們的內(nèi)心帶來沖突。
03埋藏起來的死亡焦慮,變成了什么?
理智上,我們都知道,我們和別人沒什么不同,都會迎來死亡。
但是,在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卻是否認死亡的——相信必死的命運只適用于別人,而絕不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
就像,當一個人突然得知自己患上癌癥時,第一反應通常也是否認。
“為什么是我?我活得好好的,怎么就得了癌癥了呢?!?/p>
所以,我們常常會無意識地采取一些方式回避死亡焦慮,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影響:
1)狹窄的人生體驗
一種常見的回避方式是,否認死亡,不承認生命的有限。
有些人尋求真正的不朽,將死后的世界寄托于來世。
有的人則希望通過孩子將自己的生命延續(xù)下去。
部分父母,會無意識地借由孩子,實現(xiàn)自己生命的“不朽”。
他們希望孩子能認同自己的價值觀或是宗教信仰,按照自己安排好的路徑發(fā)展。
通過否認死亡來減輕死亡焦慮后,有些人會像能永遠活著那樣去度過每一天。
他們不介意把許多時間花在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也會忽略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逐漸地,就失去了對生活的激情,生活的方式也變得更僵化,不再拓寬人生體驗。
就像一句詩寫得那樣: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經(jīng)死了。
2) “成功神經(jīng)癥”
許多人努力獲取權(quán)力以控制他人,實現(xiàn)財務成功。
這樣他們就可以感覺到自己變得全能,從而暫時緩解意識層面的死亡焦慮。
2018年9月,來自《實驗社會心理雜志》的研究發(fā)現(xiàn):金錢可以幫助我們抵御在死亡面前的無助與焦慮,防止我們產(chǎn)生更多與死亡相關的念頭。
研究解釋:這是因為金錢充滿了象征意義,它看起來強大、無所不能,以至于有時我們僅僅是看到或者想到它,都能從中汲取力量。
但隨著權(quán)力和財富的累積,無意識層面的死亡焦慮卻會增加。
許多臨床工作者描述過“成功神經(jīng)癥”——
當一個人經(jīng)過長久努力而獲得巨大成功時,表現(xiàn)出的并不是興奮,而是極度的煩躁不安。
因為人走到了頂峰時,沒有人可以引領自己,也沒有人可以相互依靠,面臨著徹底的孤獨。
3)人生停滯
心理學家羅洛梅曾風趣地說:
在沒什么可焦慮的時候,人們總是試圖焦慮點兒什么。
歐文亞隆曾接待過這樣一位名叫貝絲的來訪者:貝絲厭倦了單身生活,也非常想要小孩。可是,每當她的情人試圖與她探討結(jié)婚問題時,她都感到恐慌。
對方越催促,她就越感到焦慮。也因此有好幾個愿意與她結(jié)婚的男人最終離開了,她就一直停留在這般痛苦中無法前進。
貝絲認為,結(jié)婚意味著永遠被困住,一直安于現(xiàn)狀。
而她害怕衰老、死亡和停滯,強迫自己要不斷向前。
對貝絲而言,害怕婚姻只是表層問題,更深層次的則是死亡焦慮。
除了上面的這些表現(xiàn)外,死亡焦慮還常常與一些精神病癥相關:
強迫癥
今年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
死亡焦慮越強烈,強迫癥的一些癥狀也會變得更嚴重,如:囤積、反復檢查確認等。
另外,死亡焦慮也會帶來一些強迫性的想法:
自己將會被所有人遺忘;反復體驗與死亡相關的想法或者圖像。
患者也會被那些討人厭卻無法停止的想法嚇壞——
開車時會覺得自己會撞上別人的車;站到高處會有跳下去的沖動;拿著刀時忍不住想自己會捅的畫面。
這也給一些強迫癥亞型的心理治療帶來了新的思路:處理來訪者的死亡焦慮。
疑病癥
患有疑病癥的人,會忍不住一直擔心安全、身體健康。
他們一般是在自己或者親人朋友等患上嚴重疾病之后,發(fā)展出疑病癥。
這類病人會直接體驗到死亡恐懼,并將這種恐懼擴散到身體的很多器官上。
雖然給病人來了不便和限制,但這些病癥卻能成功地保護病人遠離可怕的死亡焦慮。
不得不說,死亡焦慮真的很狡猾,它會以一種很難被我們覺察到的方式影響我們的生活。
我們也許可以體會到,生活確實有些不對勁,但卻很難意識到,真正的根源是死亡焦慮。
04臨近死亡,才學會好好活著
心理學家歐文亞隆曾說:盡管肉體的死亡會毀掉人,但死亡的觀念卻能拯救人。
為什么說死亡的觀念能拯救人呢?
2015年,前央企高管范宇,在腦子里查出一個雞蛋大的腦瘤,生存期只有1年。
在這之前,她過得就是那種“別人家的生活”:不到40歲就是央企二級企業(yè)的一把手,兒子也在美國留學。
但患癌后,她開始反思自己過去所追求的“完美主義”、“優(yōu)秀”,還有“寧愿委屈自己也不愿拒絕別人”的習慣。
在心理咨詢的幫助下,她逐漸可以做一個真實的自己,可以馬虎、隨心所欲,可以直接了當?shù)卣f“no”。
也開始踐行自己的人生清單,做了很多以前她不會做的事情:
簽了生死狀去南極、參加斯巴達障礙賽,得了超級賽的冠軍、開始學做美食、也有時間和精力去談一段真正的戀愛......
因為她覺得:在人生倒計時的時候,不希望自己有遺憾。
當我們清晰地知道,我們在未來的某個時間一定會死時,
我們不會再瞻前顧后,更不會再把時間浪費在“他人/社會規(guī)則認為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上。
哲學家海德格爾,就對學會死亡前后,這2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做出了總結(jié)。
他發(fā)現(xiàn),人有兩種基本的存在模式:
不真誠的存在:
人通常都處于這種狀態(tài)中。
這時,我們會任由日常世界擺布,只關心事物應該的樣子,沉浸于日?,嵤?。
他們傾向于“逃避”,“沉淪”和麻木,通過隨波逐流來回避選擇。
真誠的存在:
這時,人會關注事物本來的樣子而非它應該的樣子,并能因事物的本身之美而感動、驚詫。
在這種狀態(tài)中,人可以真誠地存在。
他們可以意識到生存的脆弱性,也會注意到個體對自身生命存在所負有的責任。
只有在這種存在中才會觸及自我的創(chuàng)建,也只有在這種存在中,我們才能掌握改變自己的力量。
海德格爾認為,要靠某些特定的不可改變、無法挽回的狀況,才能使人受到震撼,將人從第一種日常的存在狀態(tài)猛地拉入真誠的存在模式。
而死亡,就可以像催化劑一樣將我們拉入更真誠的生活方式中,增加我們活著時的樂趣。
日本導演黑澤明曾拍過一部豆瓣評分高達9.2的電影——《生之欲》,它就很好地詮釋了死亡的這種作用。
電影的主人公渡邊是市民科的科長。
近30年都全勤的他,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蓋章,蓋章,蓋章...
他也并不真正關心老百姓的訴求,整天和同事們互相踢皮球。
直到一個月后,他因身體不適,在醫(yī)院檢查出胃癌。
他被嚇壞了,破天荒地頭一次沒有去上班。
直到要辭職的女科員小田和他說:做點什么吧。
他終于打起精神,親自督促建設一直沒有被提上日程的社區(qū)公園。
他也30年來頭一回注意到每天下班時的日落,忍不住感嘆這番美景,而自己卻沒有多少時間了。
電影的結(jié)尾,他坐在建好的公園里的秋千上,面帶微笑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臨床上,也有很多人在得知自己的死期后,改變了對生命的看法。
有1項對10位從金門大橋跳下但自殺未遂的人進行訪談。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與死亡擦肩而過的經(jīng)歷導致其中6位改變了對生命的看法。
有1位說:
我再次充滿了活著的希望和目的。
我欣賞生命的奇跡——
比如看著鳥在飛翔——當你險些失去時,每件事物都變得更有意義。
我體驗到與所有事物融為一體,和所有人和諧一致。
當你知道你必然會死亡時,你才會知道所有東西都是沒有意義的,
包括金錢、地位、美貌,因為它們無一例外都會隨著生命的消逝而消失。
當你真正知道自己時間有限,就會想要把這些僅剩的時間利用好。
你會重新安排生活的重心,關注那些真正重要美好的事物。
與家人伴侶的深入交流、彼此陪伴;注意到那些原本稀松平常的事情,如變幻的四季、即將到來的節(jié)日...
好好地認識死亡,才能在活著時,不留遺憾。
05
關于死亡,你還需要知道這4件事
幾乎每個人都會存在死亡焦慮。
但如果我們能深入探索背后的原因,也許就能把生活變得更真實、有意義。
這里想分享幾個關于死亡焦慮的認識。
如果你為未曾真正活過而悲傷
歐文亞隆經(jīng)常問他的來訪者:可以談談你害怕死亡的具體原因嗎?
許多人都會有這樣一個回答: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
也就是說,對死亡的恐懼常常與人生虛度的感覺緊密相關。
你越不曾真正活過,你對死亡的恐懼就會越強烈。
哲學家尼采曾在他的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提到一個“永恒輪回”的觀點。
人生便是你目前所過或往昔所過的生活,將來仍將不斷重演,絕無任何新鮮之處。
每一樣痛苦、歡樂、念頭、嘆息,以及生活中許多大大小小無法言傳的事情皆會再度重現(xiàn)。
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假設你必須一次又一次地過著同樣的生活直至永遠,你將會有怎樣的改變?
想這個問題時,你是感覺心滿意足、充滿期待,還是有些痛苦、難以忍受?
如果是后者,可以借此問問自己:
現(xiàn)在什么地方過得不好?你對自己的人生還有什么遺憾?
也許,你可以從現(xiàn)在開始做點什么,讓5年后的自己回首再看時,能少些遺憾。
像尼采說的:愛你的命運。
去創(chuàng)造你所熱愛的人生吧。
如果你害怕死亡帶來的痛苦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在減輕死亡焦慮方面有一些精妙的論點:
當我活著時,無所謂死亡;當我死去時,我已經(jīng)不存在了。
既然如此,又為什么要害怕那些我們永遠也感覺不到的死亡呢?
而且,我們死后“不存在”的狀態(tài),與出生之前是一樣的。
我們會對死后的另一端的黑暗充滿恐懼,卻很少想到出生前也是這般黑暗。
這樣想,也能讓我們有所慰藉。
如果你害怕自己徹底消失
另外,我們每個人,即使離開了,也依然會有意無意地影響周圍的人許久。
有些人投身藝術、文學,創(chuàng)造自己的作品;
有些人選擇為家人、朋友、甚至更大的群體做出自己的貢獻;
......
我們總會留給他人一些東西,如:某種特質(zhì)、某些智慧、某些教導,或是他人會記得你帶給他們的舒適感覺。
即使我們離開了,這些東西也依然會留在這個世界上,留在和我們相處過的人身上。
如果你害怕死亡的孤獨
在關系中討論死亡恐懼,也可以緩解孤獨與焦慮。
死亡時,我們要面臨與他人分離,與這個世界告別的雙重孤獨。
這幾乎是人世間最孤獨的事,但是它卻只能是一條獨自走過的路,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陪我們一起走。
這種孤獨,往往會強化死亡恐懼的痛苦。
然而,如果有人愿意在場陪伴,就會讓人們感受到安慰。
英國《衛(wèi)報》曾推出一個紀錄片《死亡之地》,其中一集這樣的:
愛麗·狄金森是一名臨終關懷師,同時她也會經(jīng)常組織“死亡咖啡研討會”。
參加的人里面有癌癥末期病人,也有身體健康但飽受死亡恐懼折磨的人。
他們會在死亡咖啡館里彼此交談對死亡的體驗和看法。
有人接話,有人共鳴,有人給予擁抱。
死亡在這一刻,這個空間里,不再是徹底孤獨的。
最后
哲學家海德格爾說,我們都是“被拋”的存在:
我們無法決定是否來到這個世界,也無法決定自己出生在什么樣的國度、家庭,更無法與“必死”的命運抗爭。
而只有越臣服,我們才能越自由。
當我們真正接受,我們會在世上活一段時間,也必然會迎來死亡,我們才會真正為自己而活。
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里活出精彩。
畢竟我們自己的人生,是不會再重來的、唯一一次的人生。
一個互動
你有接觸過死亡嗎?它對你的生活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留言區(qū)和我們說說吧~
References:
[1]Menzies, Rachel E., et al. "Subtypes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death anxiety." Journal of 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 27 (2020): 100572.
[2]GASIOROWSKA A,ZALESKIEWICZ T,KESEBIR P. Money as an existential anxiety buffer:exposure to money prevents mortality reminders from leading to increased death thoughts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8,79:394-409.
[3]Irvin D.Yalom, 張亞. 直視驕陽:征服死亡恐懼[J]. 心理與健康, 2018, 000(003):76-77.
[4]歐文·D.亞隆.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M]. 商務印書館, 2015.
[5]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he-human-experience/201805/death-anxiety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511913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57367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90830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98396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6399119 人想測
免費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