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色偷偷尼玛图亚洲综合-97国产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片无码视频不卡

大學畢業(yè)后還能做自己嗎?是什么決定了我們的理想
作者:白島巖心 2020-09-03 10:49:06 成長心理

高考、分數(shù)、志愿、錄取是每年夏天不變的熱門話題。從出分到報志愿的短短十天里,了解分數(shù)射程內的學校和專業(yè)成為了整個考生家庭的頭等大事。

“985人文學科和211的金融法學該選哪個?”“學校名氣和專業(yè)水平哪個重要?”“選學校還是選地區(qū)?”

這些熱切的對話發(fā)生在每個應屆考生和招生辦、朋友、親戚、網友之間,討論專業(yè)前景、就業(yè)方向、薪資水平都是再普遍不過的共識。

大學畢業(yè)后還能做自己嗎?是什么決定了我們的理想

當然也總有些新聞能聚焦更多人的目光:

湖南一名留守高考生考取了676分,全省第四的成績,卻最終放棄了前途一片坦蕩的光華,報考了北大考古系。

大學畢業(yè)后還能做自己嗎?是什么決定了我們的理想

有人說有喜歡的專業(yè)讓人羨慕,也有人說家境不夠優(yōu)越學人文學科掙不到錢,更多人說,她未來肯定會后悔。

大學畢業(yè)后還能做自己嗎?是什么決定了我們的理想

旁觀者或多或少的投射了自己當年選專業(yè)時的情結,沒能堅持夢想或是沒聽父母的勸告。這個女孩子選擇專業(yè)的具體心理過程旁人都無從得知,但卻引出了我們今天的問題:

想做什么?想選什么專業(yè)?一個人究竟是怎樣決定這一切呢?

1.“你未來想做什么?”

小時候,每個小朋友都會被大人們問到這樣一個問題:

“長大了,你想做什么呀?!?/p>

這個幼兒園小朋友的必答題在心理學中指向了“同一性”這個概念。

同一性(Identity),指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它包括性別,職業(yè),能力,特點,宗教信仰,道德觀念等等。

這個概念最早由埃里克森提出,他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存在著必須解決的危機(conflict)。

其中青春期的問題便是建立

同一性VS角色混亂

(角色混亂:無法穩(wěn)定的感知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大學畢業(yè)后還能做自己嗎?是什么決定了我們的理想

兒時的理想千奇百怪,包括但不限于科學家,數(shù)學家,聯(lián)合國秘書長,小賣部老板,煎餅攤老板,公交車售票員…………

然而同一性是人發(fā)展到青少年階段所產生的概念。它與幼兒園時的理想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只有達到青少年階段(12-18)歲,人才有足夠的認知能力以旁觀者的角度理解“自己”這個抽象的概念。而幼兒在回答這一問題時無法考慮“自己”是否契合理想的目標。

在青春期時再度提及這問題,幼兒園時候想做數(shù)學家的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數(shù)學著實學不好;想當售票員的小孩早就意識到這個職業(yè)在社會中逐漸消失。

在報名高考志愿時,除了喜好外,學生會綜合自身的能力,家庭經濟條件,社會對職業(yè)的認可度,這是青春期后能更加全面考量自身情況的表現(xiàn)。最終的選擇很可能與五六歲時的理想截然不同,甚至背道而馳。

可是這些看似綜合了各方信息的選擇卻仍然讓許多人都對自己的專業(yè)不滿意,甚至每年都會有從TOP學校退學,再復讀高考的新聞。

大學畢業(yè)后還能做自己嗎?是什么決定了我們的理想

2.“我沒想過自己想做什么”

如果現(xiàn)在去問一群即將畢業(yè)的大學生:

你未來想做什么?

大家十有八九都能對答如流,大部分人應該都參加過實習面試。

然而夜深人靜時躺在床上,卻總有幾分迷茫和困惑。這樣可以被歸為穩(wěn)定的同一性嗎?

在埃里克森之后,馬西婭進一步發(fā)展了他的理論,將兩面性的“同一性”和“角色混亂”重新分析。并將“同一性”根據(jù)“探索”和“承諾”兩個維度分為四種類型。

大學畢業(yè)后還能做自己嗎?是什么決定了我們的理想

同一性完成:

高承諾,高探索

EX:A在經過了心理服務、實驗室、網絡公司的實習后,決定繼續(xù)讀研,未來從事學術研究課堂上是您孜孜不倦的教誨,課堂下是您輕聲細語的解說,您的每句經典語錄,我們都還記在心上。

同一性延緩:

低承諾,高探索

EX:B在大學參加了好幾個社團,也做了三四種不同的實習,但到了大四還是不確定自己應該考研還是工作

同一性早閉:

高承諾,低探索

EX:C的父母都在做金融行業(yè),從小就告訴C要學金融,高考志愿全部填了金融相關。

同一性離散:

低承諾,低探索

EX:D不知道自己以后想做什么,也并不在意,認為這些事和自己沒有關系

一般會將同一性完成的狀態(tài)認為是確立了穩(wěn)定的同一性。

而其中同一性早閉的狀態(tài),大家一定都不陌生。

“高中的時候老師說除了學習什么都不用管,高考志愿的時候爸媽就想讓我學計算機,說是熱門專業(yè),就業(yè)容易。”

“高中歷史成績比較好,也不太了解文科專業(yè),就報了歷史”

“父母都是公務員,覺得當老師穩(wěn)定就給我報了師范專業(yè)”

許多人攝取了足夠多外界的評判標準,早早定下了“應該”做什么的承諾,卻沒能有機會探索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在高中階段,高強度應試訓練的學生長期生存在以成績?yōu)樽罡呋鶞实膯尉S度世界中,無法折換成分數(shù)的特質和能力都判定為無用,久而久之無法客觀的對自己應試以外的能力做出合理評估。

另一方面,許多學生不具備客觀了解將要報考的專業(yè)內容、設置、環(huán)境等具體信息的資源。這些信息對于從小城鎮(zhèn)苦學奮斗的學生而言,是來自于親戚間的道聽途說和招生辦描繪的錦繡前程。

這些因素讓進入大學前的“探索”不論從內在動力,還是外在條件上看都難以實現(xiàn)。

在十幾年里,摒棄樂趣,拼命努力,睡眠不足。相信著老師和家長所宣傳的規(guī)則:

“只要現(xiàn)在努力考上好大學以后就輕松了。”

“現(xiàn)在只管學習,上大學都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p>

許多人放棄掉滿心赤誠的愛好,不斷鞭策自己成為做題最出色的學生。然而入學后卻沒有無窮無盡的快樂,反而是規(guī)則重置,落入更加失望的境地。

在大學里慢慢回過神的時候,身邊的同齡人似乎都早已進入了各自的軌道。

這怎么能不讓人沮喪,又怎么能不讓人疲憊。

許多人就此滑落在離散的狀態(tài)。

大學畢業(yè)后還能做自己嗎?是什么決定了我們的理想

而在大學中,外部環(huán)境對于“探索”的寬容度也非常低。

在大學內換專業(yè)的成本很高,即使大一就發(fā)現(xiàn)專業(yè)并非自己所愿,有了明確新目標,換專業(yè)也意味著降級和延畢一年。能下定決心面對來自家庭、老師的壓力,克服與原專業(yè)同學間的差距帶來的壓力,已經是極少部分人可以做出的選擇。

許多高校又對轉專業(yè)名額有嚴格限制,即使個人愿意承擔以上壓力和風險,也不得不繼續(xù)學習自己不喜歡的課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極限,多年壓抑的“應該”不再能成為前進的動力,不斷的挫敗又消解著探索這個世界的力量。

埃里克森提出過心理社會性延緩(psychosocial moratorium)的概念,指在一段時間內延遲成年人的責任,去探索自己的可能性。

上大學后剛剛從蜷縮的狀態(tài)中伸出觸角,試著去了解這個世界。大四到了,鬧鐘響了,周圍的人對你說:

你年紀已經不小了。

3.“你一定會后悔的”

許多人對考上考古系的女孩子的評價是:

她以后一定會后悔的。

這確有可能,也許是三年后對專業(yè)課失去興趣的時候,或者是八年后高中同學在一線買房的時候。它很可能發(fā)生,也可能永遠都不會發(fā)生。

改變主意,有新的方向,這都是隨著年齡成長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在后現(xiàn)代的研究中,同一性不再是青少年的期間限定,而成為了一生中變化著的多元概念。因此將“轉變”冠以“后悔”的名號,透露出一種對未來強烈的無力感。

每年討論高考志愿時,在指點江山的報考建議之外,不乏失意者的喟嘆

“如果我能重新選專業(yè)”“我最大的錯誤就是高考志愿”“選錯專業(yè)沒有回頭路”

“如果如果”促成無數(shù)午夜夢回時的輾轉反側。

許多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在人類平均年齡不斷增長的時代,頻發(fā)地發(fā)出“已經太晚了”,“已經沒有機會了”的哀悼。

大學畢業(yè)后還能做自己嗎?是什么決定了我們的理想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不論是學校的老師還是家長都熱衷于重復“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故事。

“小時候不好好讀書,長大就去掃大街?!薄翱疾簧虾贸踔芯蜕喜涣撕酶咧??!薄安簧?85就沒有好工作”“這個專業(yè)如果考不上TOP X的研究生就沒有出路?!?/p>

它們簡單粗暴,甚至常常沒有道理。但對于懵懂的小孩來說,以恐懼為動力,比參觀清華北大更有效果。

這些標語經過反復的述說內化成為許多人觀念的一部分,并且真實的相信只要踏錯一步,人生就將萬劫不復。沒能在特定的時段完成特定的內容,就再也追趕不上旁人。

大家愈發(fā)希望能有個“如果”,撥正軌道的岔路,回到一帆風順的康莊大道。也更希望在每個階段都做出最正確的選擇,不斷抓取信息,試圖參透這個社會的運行規(guī)律更多一點,以得人生的控制感。從學區(qū)房到選專業(yè)無一不是如此。

可是信息壁壘一層套著一層,每個個體間感受千差萬別,做過再多功課也可能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與想象不同,不斷尋找其他人定下的標準虛妄而讓人焦慮。

沒人能精準的把控未來,二十歲時,也沒辦法提前成為四十歲的自己。

未來會不會后悔永遠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偽命題。

4.“成為自己”

現(xiàn)在有一種觀點頗為流行,如果沒有錢就不配有自己的追求。房貸、戶口、學區(qū)房、醫(yī)保,每個都是如影隨形的壓力。

“成為自己”,“活出自己”這種詞匯在東亞都透著馬上從金融崗辭職逃家組樂隊的味道。網絡上對于夢想專業(yè)、職業(yè)的討論總是染著午后陽光的燦爛味道,裹著無奈和一點不舍得。好像沒有在大城市站穩(wěn)腳跟,或是還在公司加班時,就沒辦法成為真正的自己。

大學畢業(yè)后還能做自己嗎?是什么決定了我們的理想

可是“同一性”從最初就不是一個純粹內在的概念。它的產生來自于對于外部世界的認知。重要因素之一便是“認同”。

對那些你愛的人,仰慕的人所產生的認同感。你念著父母當年起早貪黑為了給家人提供更好的條件;也羨慕隔壁家姐姐一個人到大城市闖蕩的勇氣。你從他們中各選出些許,長年累月,成為“自己”。

“想努力掙錢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也想有足夠的時間讀自己喜歡的書;想要每天自然醒,也想做出成績,留下些東西;知道自己有可取之處,也理解許多能力尚未成型?!?/p>

五分現(xiàn)實壓力,兩分情懷,三分理想,還有九十分尚未知曉。

某種程度上講,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于是用滿足、快樂、痛苦、悲傷作標記,用每一寸經歷為丈量,漸漸勾畫出一個輪廓。

在《愛麗絲夢游仙境》中,愛麗絲問笑臉貓:

愛麗絲

請問這些路都是去往哪里的?

笑臉貓

你要去哪里呢?

愛麗絲

“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哪?!?/p>

笑臉貓

“既然這樣,那么每條路都是一樣的?!?/p>

只要成為自己就好了。

大學畢業(yè)后還能做自己嗎?是什么決定了我們的理想

Reference

Arnett, J.J. (2017).

Adolescence and emerging

adulthood.

Sixth edition.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最新測試

  • 九型人格心理醫(yī)生依賴型人格障礙源碼心理學心理效應智力產后抑郁咨詢師綠帽情結叛逆心理治療職業(yè)價值觀樹洞男人心理心理焦慮癥心理健康容貌焦慮社交恐懼潔癖孤獨癥易怒癥心理咨詢外貌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