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外人好,對家里人不好的兩種典型情況
最近頻繁聽人控訴一些人——對外人好,對家里人尤其是孩子不好的態(tài)度,引發(fā)我自己的思考。
a. 第一種情況:很多人這樣做,其實并非因為真心關照外人,并且看輕自己親人。實在是一種“情緒對象轉移”:對外人的一些東西看不慣,但是“又不好說”,所以就通過指責自己家人來一定程度上“提醒”外人。
被指責的家人,在這種狀態(tài)下實際上是一種工具,一種用來提醒或者警示外人的工具,ta本身的個體性甚至尊嚴, 在這個時候已經被剝奪了。
b. 第二種情況也很多,它經常發(fā)生在家長、老師和孩子身上:老師指責孩子,要懲罰孩子,而且喊家長.......這種情況太熟悉了,那么最壞的結果是什么?
(1). 最壞的結果是:家長過來,礙于老師的權威和面子,完全不聽孩子這邊的解釋,劈頭蓋腦就站在老師一邊指責孩子。
這是最壞的情況,我經歷的所有咨詢中,這種情況一概會在孩子心中留下創(chuàng)傷,長的幾十年不忘。
因為在"出廠設定"情況下,父母是孩子自尊的保護者。在一般情況下,孩子受到家庭系統(tǒng)外的攻擊,會下意識地希望父母和自己站在一起,守護自己的自尊。當然也有很多例外,很多孩子很小年齡對父母就已不抱希望。
因此,如果父母因為礙于老師的成年人權威和面子,問都不問直接就教訓甚至懲罰孩子——在孩子的世界中,他只會體驗到“背叛”——本應保護我的人,卻和外在攻擊者一同來傷害我。這會形成一種比純粹外在攻擊痛苦得多的體驗。
所以如果你想失去孩子的心,那么你就這么做。
(2). 你可能會問第二糟的情況是什么:我會說是父母過來,不問青紅皂白就說孩子沒錯。這強化了孩子的全能自戀,不利于ta的社會化。
(3). 第三糟,其實是完全不糟的情況當然是——家長過來,既聽老師的說辭,也聽孩子的解釋,然后就事論事地判斷是在老師面前捍衛(wèi)孩子,因為老師說法自己并不認同,也傷害了孩子的個性;還是以說理的方式(記住是說理的方式?。┳尯⒆咏邮軕土P,因為ta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二、第三種情況的一個漂亮例子
給個例子:一個小學三年級孩子參加數學考試。整個考試只有五道題,老師要求只能錯兩道,而這個孩子錯了五道。
老師發(fā)飆,要罰做題,還要孩子請家長過來。爸爸來了,我們看看他的應對過程:
a. 問老師發(fā)生了什么,老師陳述五道全錯,全班倒數第一。
b. 問孩子發(fā)生了什么,孩子說:每道題都是這種形式:一個人一天可以做n雙鞋子,題目問我一周他可以做多少?第二題一個人一天可以摘n個蘋果,問一周可以摘多少?
我認為一周是五天,因為我只上五天課你也只上五天班啊!所以我每道題都乘以5,但老師說一周是七天!所以我都錯了......
c. 爸爸了解情況后,跟老師說:我孩子有自己想法,ta認為一個人一周只工作五天,而不是七天。我想請老師看看,ta乘以5最后計算出的數字是不是對?如果對了,我不希望ta接受懲罰,因為ta只是想法不同,不是數學方法錯了。如果ta乘以5還錯了,我會勸ta接受懲罰.
d. 核查下來乘以五全對,爸爸把孩子接回家,老師也不想把事鬧大,接受了這個協(xié)調。
我在這里想為這個爸爸鼓掌、他既有邊界意識,又用合理的方法捍衛(wèi)了孩子的尊嚴;既講成人世界中的道理,又在內心傾向于保護孩子天然的個性。我想不到比他更好的處理方法。
三、昨日的受虐者,今日的施虐者
總結一下,我們經常說最糟心的事,就是一個人把最好的態(tài)度和微笑留給了外人,而最糟糕的脾氣留給了自己的家人。
而這個被最糟糕脾氣波及最深的人,經常是孩子,或者是其他家庭/關系金字塔底端的弱者。
我的一個同事曾說:孩子是孩子,但他們更是人。
孩子是孩子,是因為他們小,在行動上需要我們的輔助、指導和保護;
他們也是人,是因為嬰兒觀察研究表明:孩子基本上從生命第二年開始,就已經有了明確的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從這以后,他們會開始體驗和實行自己的權利,學習自己的責任,建立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邊界意識。
(1).所以我們作為家長,應該在行為上保護和輔助孩子,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要看到他們是孩子,在物理層面上的客觀脆弱性。
(2.)與此同時,我們作為家長,也應該從很小就開始就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正在成長的個性——經常蹲下來,問ta怎么想的,然后再結合實際情況,看要不要實行——要把孩子的想法,當成一個人的想法算進來,作為其中一環(huán)算到最終的決策中去。
要看到哪怕他們是孩子,也有一個人的個性和思想性——而且你越尊重他們的個性和思想性——他們將來就會敢用自己的個性,表達自己的思想主見。
最后我再來看一看那些經常把最壞的脾氣留給自己的親人,尤其是是孩子,和親密關系中的另一方;而好的態(tài)度展現給外人的人們。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我看到他們經常自己也曾是這種模式的受害者——在家長和老師的三角對峙中,經常被家長問都不問直接一巴掌扇過來的那一個;
在和外人的互動中,總是被拿來做工具的那個,在指桑罵槐中被用做“桑”的那個;
家庭系統(tǒng)中最弱的那個,經常出了一點小錯就被家人狂罵狂指責的那個,因為他們要借著罵ta指責ta來卸掉自己在外面積累的心火。
自己的個性和作為人的尊嚴,經常被忽略掉的那個......
很多很多曾經的“那個”,最終成了此時此地傳遞此模式的“這個”。
It's time to change.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81402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78392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1205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3204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371774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