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的郭紫云,被奶奶和姑姑架到醫(yī)院的時候,已經連續(xù)一周沒有進食了,吃什么吐什么的她虛弱無力到抬不起頭;而劇烈的頭疼讓她想撞墻。
幾番檢查做下來,找不到她身體上的任何問題,父親郭佰彥覺得,她不過就是胃不舒服而已。
經驗豐富的醫(yī)生建議郭紫云的父親帶她去看心理醫(yī)生。
當心理醫(yī)生問她,家里幾口人的時候,父親答7口,她答6口。
在她心里,那消失的一口人,是她的母親。
在她三歲時去世了,每當她想媽媽,就會抱著媽媽的照片看上一會。
而在父親心里,多出來的一口人,是他再婚的妻子。
當她的家庭背景攤開之后,這個12歲女孩的心事,也漸漸被打開。
郭紫云家里排行老二,有個住寄宿學校的哥哥,和一個年幼貪玩的弟弟。
父親郭佰彥39歲,做著裝修的工作,一個人要維持7口人的生計,日日忙碌,每天有接不完的催工電話和干不完的活,連回家吃頓飯都要趁著拉貨的時間,吃完就走,跟女兒說不上幾句話。
女兒長到12歲,他不知道女兒喜歡吃什么,更不懂女兒的心事。
從三年級就開始讀寄宿學校的紫云,早熟而敏感,她渴望父親的關心,又害怕耽誤父親賺錢,父親想給她買好吃的,她覺得爸爸賺錢不易,總是拒絕。
熟悉又陌生的兩個人,因為紫云的一場病,才有了單獨相處的機會。
這場病,帶給紫云的是無盡的黑暗,她甚至說出,人生沒有意義。
中度焦慮和重度抑郁,在這個12歲孩子的身上被診斷。
這個故事,來自紀錄片《大象出沒的地方》,一部記錄兒童對抗疾病的紀錄片。
片子里這個12歲的女孩郭紫云因為母親的離世,把更多的需求寄托在父親身上,渴望得到理解和關注。
可父親身上承擔的,不僅僅是愛,還有責任,一如他自己所說:“如果我很愛她們,但沒有物質基礎,沒有用。”
賺錢和陪伴像是蹺蹺板的兩端,成年人試圖小心翼翼維持它的平衡,但往往在二者產生沖突時,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犧牲陪伴孩子的時間。
對父母來說,缺少物質基礎,就無從談論愛孩子;
可對孩子來說,他們想要的,不過是一點點的關注、呵護和并不以犧牲大人事業(yè)為代價的愛,僅此而已。
當陪伴妥協(xié)于事業(yè)
要生存還是要陪伴,對于成年人來說,并不是個艱難的抉擇,因為生活的壓力是推動成年人做選擇的源動力。
要生存還是陪伴,對孩子來說,也并不是個艱難的選擇,因為在孩子的世界里,陪伴和愛是必需品。
孩子不理解生存的壓力,自然無法體會父母的兩難,但父母又何曾體會過孩子對愛和陪伴的渴望?
當我們選擇忽視孩子愛的需求,只顧一路向事業(yè)高歌猛進,那我們總要承受犧牲孩子的代價。
電視劇《加油,媽媽》中,吳越飾演的女強人蘇青和事業(yè)老公李修平,就是一路追逐各自的事業(yè),忽略孩子成長的父母典型。
大兒子小夫,從小被保姆帶大,缺乏父母的陪伴,但卻被父母支配日常生活,從出生就開始羅列學習計劃,一系列培訓班讓孩子不堪重負。
得不到父母關心,又被支配著人生的小夫,變得越來越內向叛逆,這種極端在蘇青偏向弟弟忽視他的過程里越發(fā)嚴重。
在學校撕同學的書,迷戀賭博,犯錯的目的只是為了能引起媽媽的關注,想要多一些的關心。
而父親李修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僅不參與,還喜歡甩鍋。
家長群沒參與過,小兒子幼兒園規(guī)則不熟悉,孩子犯錯了,他推卸給媽媽,說自己幫不上什么忙。
在外人看來,事業(yè)有成家境富裕的蘇青該是人生贏家,可事實是她和兒子的關系陷入冰點,兩母子動輒劍拔弩張的對峙讓人看了無比窒息。
這窒息的一幕有母愛的缺失,也有父愛的不作為。
這是犧牲陪伴和愛換取的代價。
孩子的叛逆不是空穴來風,與父母的割裂不是突如其來,在一朝一夕父母不以為然的缺失中,孩子選擇放棄自我,對抗父母。
對愛的追求和渴望,是每一個人的本能,尤其是孩子。
何炅曾說:“人為什么需要陪伴,因為有些陪伴是不能再生的,錯過就錯過了?!?/p>
錯過一棵樹的生長,錯過一朵花的盛開,錯過一次太陽升起,我們還有機會重新來過;
而錯過孩子的成長,哪怕錯過一次對他的關注,孩子的內心也可能會帶著對愛的遺憾長大。
有人愛用“搬起磚頭就不能擁抱你 放下磚頭就不能養(yǎng)活你”來形容選擇的無奈,可也有人即便貧窮也沒忘了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愛。
當貧窮遇到愛
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是成人世界的生存法則,我們總在權衡利弊中找尋利益最大化。
但在孩子的世界里,能被愛環(huán)繞才是最大的幸福。
還記得那個“寒門貴子”龐眾望嗎?
2017年,以總分744分,被清華大學錄取的男生。
那年,清華大學校長親自去他家接他,打開家門,一貧如洗的境況惹得眾人當場落淚。
臥病在床的母親生活不能自理,患精神分裂癥的父親目光呆滯。年過七旬的爺爺奶奶盡量維持生計。
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龐眾望靠撿垃圾賺取生活費和學費。
但當記者問他:“你害怕和別人討論家里人的事嗎?”
他說:“我沒覺得我家庭有哪一點是拿不出去的,有哪一點是不值得去討論的,因為我媽媽那么好,我的每個親人都那么好,我覺得他們應該羨慕。”
他坦然地面對生活上的得失:“生活得困難一點,但是在親情方面我受收獲的更多,雖然失去了那種更好的物質生活,但得到的事情感,得比失多?!?/p>
而他所有的淡定、自信和坦然,來源于她的母親。
癱瘓在床的母親,無法賺取更多的錢給龐眾望更好的生活,但她在面對困難時,告訴孩子:“你面對什么,就要去解決什么。總要走下去的?!?/p>
為了給龐眾望治療心臟病,她坐在輪椅上讓父母推著挨家挨戶的借錢,日夜刺繡賺錢還債。
母親面對現(xiàn)實的平靜接受,給了龐眾望樂觀的心態(tài)。
在龐眾望成長的路上,遭遇過母親重病住院,自己生病,欠債拮據,但他沒有想過放棄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愿望。
是母親的陪伴和鼓勵給了他堅持下去的信心。
被愛包圍的孩子,眼睛里有光,內心里有底,能夠坦然面對一切坎坷和順遂。
曾看到這樣一句話:“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這個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
在時間的長河里,父母能夠帶給孩子的力量是源于知行合一的承諾;是無論再忙也會讓孩子感受到關心的表達;是即便生活困苦但是一家人攜手前行的樂觀心態(tài)。
陪孩子認真吃頓飯,遠比給他錢買個玩具能讓他開心;
即使閑聊幾句也比“我很忙”更撫慰孩子的心;
孩子最懂“知足常樂”的道理。
這句話,在龐眾望身上看得到,在12歲郭紫云的身上也看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紀錄片《大象出沒的地方》的導演一年后重訪郭紫云與父親郭佰彥。
故事有了不一樣的發(fā)展。
郭紫云轉了學不再寄宿,每天都能回家跟家人在一起;
喜歡工作不喜歡停下來的父親也會在工作之余每隔兩天就抽時間回家吃飯,跟她聊天。
笑容漸漸回到了郭紫云的臉上,她的人生開始有了目標。
導演在評論里寫下“其實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治愈良藥?!?/p>
其實大多數(shù)父母,何嘗不知道陪伴的重要,只是我們總在生存和陪伴之間兩難。
可孩子想要的陪伴,卻并不是父母以犧牲事業(yè)為代價的形影不離。
孩子需要的是關注,是及時回應,是承諾,是交流,哪怕幾句閑聊和一句關心,哪怕一次一起看電視的樂趣。
只要出自真心,只要彼此真誠。
當我們誤以為用物質代替陪伴的方式足以滿足孩子對愛的需求。
這是我們的武斷。
讓我們把自己的時間掰開揉碎,我們總能找到一些能夠陪伴孩子的時間,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愛的瞬間。
給錢還是給愛和陪伴,是成年人的選擇題,不要讓孩子承擔選擇后的代價,天平的兩端不一定非得分毫不差,偶爾這邊多一點,偶爾那邊少一點,重要的是我們真誠的付出一點時間和陪伴,孩子一定會在愛的沁潤下理解天平為什么時而傾斜。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81303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9019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2709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1508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154407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