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色偷偷尼玛图亚洲综合-97国产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片无码视频不卡

總覺得自己身體有病,找不到病因可以去看心理醫(yī)生
作者:看見心理 2021-01-29 18:46:50 心理健康

不知道大家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一些情況:總覺得自己身體有病,來回折騰于各家醫(yī)院做檢查;

常常頭疼、肚子疼,一緊張就身體出問題;

身體有多種慢性疾病,如慢性胃炎、鼻炎、皮膚過敏……

總覺得自己身體有病,找不到病因可以去看心理醫(yī)生

三個月前,央視發(fā)布了這樣一個新聞:頭疼胃疼,找不到病因可以去看心理科/精神科。

總覺得自己身體有病,找不到病因可以去看心理醫(yī)生

為什么身體的疼痛會跟心理問題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

這就要提到我們長期以來對于“健康”的誤解。

什么才是健康?

健康不僅僅指的是身體健康,還有心理健康。

但身體的健康直接可見,容易感知,因此我們更容易覺察到身體的不適。

而心理健康,看不見摸不著,因此我們對于「心理的不適」常常難以感知。

由于過去對“精神病”的污名化,常常把心理亞健康,神經(jīng)癥等心理問題簡單粗暴等同于精神病,讓很多人對心理健康視而不見。

比起心理不適,身體的不適似乎更加理直氣壯、合情合理。

于是,當我們心理不舒服時,常常通過身體表達出來。

最典型的諸如疑病癥、軀體化等等。

今天,我們聊一下「身心健康」這件事。

01、典型的身體心理疾病有好幾類:

「心身疾病」、「身心疾病」、「軀體化」和「軀體化形式障礙」、「疑病癥」等等。

讓我們先逐一了解。

1、心身疾?。╬sychosomatic disease)

心身疾病,顧名思義,是指由心理引起的軀體疾病。

一般而言,代表性的心身疾病有7種:

潰瘍病、潰瘍性結(jié)腸炎、甲狀腺功能亢進、局限性腸炎、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原發(fā)性高血壓及支氣管哮喘。

如今心身疾病的分類日益擴展,包括但不限于:

偏頭痛、經(jīng)前綜合癥、睡眠障礙、皮膚病(蕁麻疹)、弱視、過敏性鼻炎、乳腺增生等等。

心身疾病的發(fā)生機制源于個體在生活、學習、工作經(jīng)歷中,由于受到特別現(xiàn)實事件的刺激,或者對某些事件的價值觀念發(fā)生變化,從而引發(fā)內(nèi)心沖突,導致心理狀態(tài)長期不可調(diào)和,最終影響到身體的生理變化,出現(xiàn)心身轉(zhuǎn)換,例如出現(xiàn)陽痿(心因性)、強迫行為、癔癥等等。

這些難以調(diào)和的心理沖突,或者長時間無法舒緩內(nèi)心的緊張,以及形成不良認知習慣和人格特征等因素,與人們熟知的病毒、細菌一樣,都會引起軀體疾病。

心身疾病的重點在于心理,尤其是我們的情緒,但卻常常以軀體化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

先舉個例子:

A,高三學生,學習十分緊張,有時候會焦慮,入睡困難。

偶爾一次機會,她忽然了解到一向表現(xiàn)恩愛的父母其實在鬧離婚。

一個很大的沖擊,讓她產(chǎn)生質(zhì)疑“還有什么是真的,還有什么值得相信”。

學習壓力與家庭變化讓A無所適從,她無法理解父母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戲碼。

想不通的苦惱、對父母分開的害怕,以及成績的下降讓A開始感到胸悶;

這是她最初的軀體癥狀,后來發(fā)展到腹脹、腹痛、拉肚子。

父母帶她去醫(yī)院檢查,吃了一些腸胃藥,好一些。

但總是反反復復,并且癥狀隨著她的心情改變而減輕或加重。

在A心里,由于掀開父母虛偽完美關(guān)系下的不堪而備受壓力,無法通過語言表達的內(nèi)心感受(難過與憤怒)如同無法消化的食物;而準備高考所帶來的學習緊張讓她腸胃紊亂,“拉肚子”似乎在宣泄內(nèi)心的苦悶與焦慮。

A通過“胸悶、腹脹、腹痛、拉肚子”這些軀體化形式表達她內(nèi)心的各種不安與糾結(jié)。

總覺得自己身體有病,找不到病因可以去看心理醫(yī)生

2、身心疾?。╯omatopsychic disease)

身心疾病是從身到心,身體疾病在前,因為身體疾病而引起心理、行為上的改變。

例如:更年期綜合癥、老年性癡呆、經(jīng)期精神緊張等。

舉兩個例子:

B,52歲,家庭婦女。

一向情緒穩(wěn)定的她,最近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這讓家人朋友同事都覺得莫名其妙,她自己在發(fā)完脾氣后也覺得很內(nèi)疚,但一遇到事情又無法自控...后來去看醫(yī)生,才知道自己已到了更年期,身體的激素水平的改變讓她的情緒也受到了影響。

C,青年舞蹈家。

在一次演出中摔傷,之后由于急于回到舞臺,未能遵醫(yī)囑治療休養(yǎng);舊傷未好,新傷又增,以至于影響正常行走,不能重返舞臺。身體狀況的改變讓他無法適應,情緒處于抑郁狀態(tài)。

3、軀體形式障礙(Somatic Symptom Disorder)

軀體形式障礙是一個診斷術(shù)語。

它是指一類精神疾病,以軀體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

如果大家感興趣,具體可以查閱DSM5 軀體癥狀障礙(SSD)診斷標準。

軀體化是一種現(xiàn)象,或者說是一個臨床概念,并非診斷術(shù)語。

一個人本來有情緒問題或者心理障礙,但卻沒有以心理癥狀表現(xiàn)出來,而轉(zhuǎn)換為各種軀體癥狀表現(xiàn)出來,以此作為表達和應付社會和個人煩惱的手段。

其成因與遺傳、個性特征、心理社會因素緊密相關(guān),常常伴隨社會功能受損。

軀體化也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

通過軀體癥狀的形式表達精神心理的不適,外化內(nèi)心沖突以及被壓抑的情緒,借此將內(nèi)心矛盾或沖突轉(zhuǎn)換成內(nèi)臟和植物神經(jīng)功能障礙。

這是一個潛意識的過程,個體以軀體生理癥狀來應對心理苦痛和情緒問題,并非有意而為。

4、疑病癥(Hypochondriasis)

疑病癥,顧名思義就是,總懷疑自己有病。

指在未經(jīng)專業(yè)醫(yī)務人員做出診斷的情況下,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作出不恰當?shù)脑u估——

擔心或相信自己患有一種或多種嚴重軀體疾病;反復就醫(yī),對自身健康狀況過度警覺;盡管經(jīng)反復醫(yī)學檢查顯示陰性,或醫(yī)生已告知其沒有相應疾病的醫(yī)學解釋、也不能打消其顧慮。

疑病癥患者通常伴有明顯的焦慮與抑郁情緒。

并且,他們將大部分或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健康問題,以至于已經(jīng)影響到人際交往,甚至日常生活、學習、工作。

“軀體化”與“疑病癥”的不同在于,“軀體化”常常表現(xiàn)為多種多樣的軀體癥狀或疾病,而疑病癥集中在身體的一或兩個器官病癥或某個身體系統(tǒng)。

我們通過舉例來說明:

軀體化

D,性格內(nèi)向,追求完美,一向工作認真。

去年年末,由于年終業(yè)績審核未能評上優(yōu)等,認為領導對自己有成見,但又不敢與領導溝通,一直郁郁寡歡,心事重重;

春節(jié)過后,陸續(xù)開始出現(xiàn)各種軀體癥狀:惡心、心悸、腹瀉、疲乏、頭暈、多汗、怕冷......

經(jīng)多家大醫(yī)院檢查無異常,一直未愈,逐漸發(fā)展到偏頭痛反復出現(xiàn),不得不請病假在家休養(yǎng),生活與工作都受到影響。

疑病癥

E,自從前年春節(jié)開始,認為自己有咽喉炎,不斷四處求醫(yī)。

醫(yī)生檢查后,告訴其檢驗結(jié)果沒有大問題,病情不嚴重;

但E認為咽喉有嚴重問題,患了不治之癥,擔心自己很快就會死,堅決繼續(xù)就診不同專家,長年感到擔心、緊張。

總覺得自己身體有病,找不到病因可以去看心理醫(yī)生

02、在我們了解了不同心理專業(yè)術(shù)語對身與心關(guān)系的表述之后,

我們一起看看軀體化的心理原因,動力性的解釋以及相關(guān)心身疾病的理解。

1、軀體化的心理原因

壓抑的習慣

傳統(tǒng)教育讓許多人從孩童開始就很少有情感表達的體驗,更多的是習得用壓抑的方式面對各種情緒,例如:緊張、憤怒、難過、傷心、恐懼等等。

我們都知道,壓抑內(nèi)心諸多情緒,實際上心理的許多內(nèi)容并沒得到處理與消化,相當于緩兵之計,只是擱置隱藏,也就是這些情緒或情感都還在。

換成身體不適的方式,雖然在表達內(nèi)容上迂回與隱晦,但在表達形式上是直接簡單、易操作。

當一個人得病,會讓周圍重要他人擔心、焦慮,甚至為其得病痛苦而感到內(nèi)疚,這個時候,他相當于在用被動攻擊的方式曲折釋放內(nèi)心情緒。

舉一個例子:

F,在單位里做會計,是出了名的老好人。

她害怕沖突,有什么事情都習慣說好的好的。

今年三月以來,由于新項目的開展,部門領導經(jīng)常讓她周末加班,而這個時候正值她的女兒小升初,她不愿意加班,但擔心說”不“又會讓領導對自己有看法。

每一次周末加班,她都積極認真,但回到家會生悶氣到無法入睡。長時間的睡眠不足,她開始感到頭暈無力,只能請病假在家休息。這樣,不但無法周末加班,連正常工作都很難堅持。

在這個例子中,F(xiàn)并非假裝有病,她的確是病了,但更多的病是在“心里”。

她通過這樣的方式對部門領導說“不”,可以隱晦的表達自己對別人的不滿而無需直面沖突,變相釋放一部分的情緒。

總覺得自己身體有病,找不到病因可以去看心理醫(yī)生

適應模式的妥協(xié)

在過去大家的共識里,似乎去精神科或心理科,甚至看心理咨詢,都好像會讓別人覺得這個人是神經(jīng)病。

一直以來,對心理問題的不重視與不敢正視,甚至對心理問題的污名化,都會讓很多人感覺到,如果一旦因為心理問題求助,會被人看不起,會被周圍的人質(zhì)疑,甚至會因此否定自己。

這個時候,以身體的名義,去關(guān)注自己,甚至以關(guān)心身體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往往可以一箭雙雕,

既可以合理化——“我病了才會這樣情緒化”;

還可以通過疾病獲得心理上的關(guān)心與關(guān)注——“你們要照顧我”。

對社會壓力的逃避

通過用軀體化的方式來否認自己的能力,否認自己是可以承擔一些責任,讓自己不必面對自己內(nèi)心的自卑或懦弱;

而是堂而皇之的以一個需要被照顧者的身份出現(xiàn),以達到逃避社會的壓力,減輕自身的責任的目的。

而這樣的方式一般比較容易讓周圍的人接受。

2、軀體化的心理意義

軀體化的心理意義在于它有獨特的心理功能,尤其在緩解心理沖突方面,如同一個“減壓艙”,雖然不是直接處理壓力,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釋放了一部分壓力。

軀體化,提醒我們讀懂背后的表達

“我身體生病了”“我身體不舒服”......其實是在說“我不高興”

“我身體很難受”“我會不會很快就死掉”......是要告訴你“我很虛弱”

“我要節(jié)食”“吃讓我感到對肥胖的害怕”......是想說“我感到羞恥”

用疾病表達,是人類自小就無師自通的方法。

在我們還年幼的時候,尚未建立與發(fā)展出成熟的言語系統(tǒng),我們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身體表達。

基于這一點,一個人需要用到軀體化的方式表達內(nèi)心的渴望或情緒,就已經(jīng)帶有孩童式的色彩,仿佛用這種方式回到幼年,自我功能和社會功能都有所退化。

這也是軀體化在通常的心理咨詢中,比一般直接的心理問題更為棘手的原因。

軀體化表達的復雜與困難在于:如何識別需要表達的心理內(nèi)容。

舉一個例子:

G,人到中年,一直容易焦慮和緊張,尤其對自己的身體總是有莫名的擔憂。

一開始,大家安慰他或許只是年齡的問題,但只有他心里明白,這種對身體莫名的擔憂以及時不時有各種各樣的病痛出現(xiàn),其實一直都有,只不過現(xiàn)在越來越嚴重。

后來經(jīng)過了解,得知G的父親是一個很挑剔的人。對人對事都不容易滿意,這讓G從小生活在一個嚴苛的環(huán)境里。而母親,膽小,容易緊張,這也形成G內(nèi)心的不安全感

在G出生之前,家里發(fā)生了兩個事情,第一是外婆的過世讓母親很悲傷,第二件事是母親由于過于悲傷不幸流產(chǎn)。原本容易焦慮的母親在這兩件事情的打擊下,并未處理對喪失的恐懼。

帶著對喪失的害怕,G出生了。

她對G特別緊張,只要看到G有一點點不舒服就抱著他奔醫(yī)院。在G 的成長中,他發(fā)現(xiàn)父母對失去他充滿擔心,但并不在意他的內(nèi)心想法。

而他,也習慣用軀體化的方式表達與交流。

在這個例子里,G使用軀體化的方式把對喪失的恐懼投射到身體上,用身體承載自己的緊張,用身體表達自己的害怕。

當不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不快樂,包括面對不公平的發(fā)聲,直面沖突的難過,面對困難的無助,失敗帶來的挫敗……

就會用一個不健康的身體表達自己的不快樂——

不說:我不快樂而說:我生病了

總覺得自己身體有病,找不到病因可以去看心理醫(yī)生

軀體化呈現(xiàn)的是一種控制

吸引他人的關(guān)注與照顧,是最常見的控制。

對一些人而言,在小時候,父母總是忙,只有在自己生病的時候,父母才會放下手中的忙,稍微關(guān)注與照顧孩子。

這讓孩子習得一個模式:“我只有生病才會不孤單”。

幼年的虛假獲益延續(xù)到成年,這個“方法”也從父母擴展到其他重要關(guān)系中,比如伴侶。

在上述G的例子里,我們也可以看到G在結(jié)婚之后,每當妻子忙著照顧孩子或工作的時候,一旦他感到孤單或脆弱,他就會用身體不舒服的方式發(fā)出“信號”,這讓妻子很抓狂,原本忙得希望他能幫一把手,沒想到反而還要照顧他。

在這個時候,如果妻子不能“讀懂”丈夫的內(nèi)心需求和理解他仍在幼兒水平的需求表達方式,就會諸多抱怨,而這樣做只會更加激發(fā)G內(nèi)心的不安全感,仿佛那個“挑剔、不滿意的父親”再現(xiàn),于是家庭矛盾硝煙四起。

其實,每一個人,某個時候會感到脆弱和孤單都很正常,如果在這個時候能夠提高對自我的情緒情感識別,逐漸學會用語言表達,比如G可以和妻子說一下自己的感受,妻子花些許時間給予回應,這樣才有可能走入一個家庭和諧的良性循環(huán)中。

軀體化是一種承載

用疾病承認家庭其他成員的價值與存在,維護家庭完整,滿足家庭其他成員的內(nèi)在需求。

比如:孩子通過與父母共病的方式,以身體融合達到共生的需求,以安撫分離焦慮。

例如,上述例子中的 G的外婆生前常常偏頭痛,后來G的母親在外婆過世后的第二年也開始了偏頭痛的旅程。似乎她希望用這種潛意識的共病方式否認母親的過世。其實,如果G的母親有機會對她生命中重要他人的離世帶來的巨大內(nèi)心喪失做一些處理,她就不必通過身體的痛苦承接。

比如:孩子通過疾病表達對侵入的無奈與委屈。

舉個例子。

皮膚是我們的邊界,有一些孩子總是莫名奇妙的得各種皮膚過敏。

這種皮膚過敏往往象征著父母的弱邊界。

當父母認為孩子只是孩子,沒有給予一定的尊重,尤其來自父母其中一方的過于管控,孩子會因為控制而感到窒息與淹沒。

皮膚病是邊界發(fā)生問題的“語言”,孩子對于父母的言行感到委屈,但又無能為力時,焦慮會讓孩子的身體機能下降,疾病隨之而來。

總覺得自己身體有病,找不到病因可以去看心理醫(yī)生

3、不同的心身疾病的心理表達

不同的心身疾病來自不同的情緒積壓與變形。

一般來說,常見的有恐懼、焦慮與抑郁,只是各自的比重不一樣。

比如:

比較常見的偏頭痛,常以恐懼為主,焦慮抑郁為輔。

一邊頭痛原本就是一種不平衡,它是內(nèi)心沖突激烈的呈現(xiàn)——

恐懼自己會傷害別人、害怕別人會報復等等,都以單邊頭痛的方式呈現(xiàn);

因為在這里面,常常需要在別人和自己的需求(利益)做出選擇。

又比如:

過敏性鼻炎與過敏性咽喉炎等過敏癥狀,與抑郁息息相關(guān)。

抑郁如一潭死水,似乎需要用超乎尋常的敏感方式才能得以掙扎。

尤其是過敏性鼻炎,鼻子是我們呼吸的主要器官,這個器官的被困擾,讓人感到似乎沒有辦法好好呼吸,好好活下去。

很多人在過敏性鼻炎不停打噴嚏,仿佛需要提醒自己還活著,這種似乎很容易就發(fā)作,而且防不勝防的過敏方式的背后躲藏著一個容易受到傷害的脆弱的自我。

此外,

與焦慮相關(guān)的,有耳鳴、腹脹與腹瀉、尿頻、失眠、胸悶心慌......與抑郁相關(guān)的,有厭食、頭暈、乏力......與抑郁焦慮相關(guān)的,比如慢性疼痛。

每一個人的身體和心理的“語言表達系統(tǒng)”都是獨特的,雖然具有普遍性,但沒有固定的對應解讀。

在身心的關(guān)系中,尤其在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逐漸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與感受,繼而尊重這些情緒與感受,是我們了解自己,與自己溝通的一個過程。

總覺得自己身體有病,找不到病因可以去看心理醫(yī)生

03、基于以上我們對軀體化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我們談談如何與軀體化工作。

1、專業(yè)處理

軀體化的主要心理來源在于:心理上對自己的身體未能擁有所有權(quán),以身體為表征代表認知一致的從未分離。

內(nèi)心世界的分離與獨立能幫助到個體的內(nèi)心力量增強,從而達到真正的心強則身強,身強則心強,并心身互為表里。

例如上述例子中的G,我們可以看到他在用“對身體有莫名的擔憂以及時不時有各種各樣的病痛出現(xiàn)”的這種軀體化方式保有與母親的緊密相連。

雖然他已經(jīng)成年,但心理上的不獨立,讓他感到似乎對自己的身體并未完全擁有所有權(quán),才會允許自己用身體表達與承載不屬于自己的心理歷史。

2、一般方法

了解情緒宣泄的方法

運動,唱歌等都是有效的情緒宣泄方法;

在遇到困難或問題的時候,與朋友的傾訴也會有所幫助;

有機會多體會自己的情緒感受,不妨多用言語的方式來嘗試表達,比如:

聽到你這么說,我感到很憤怒.....

我覺得很失望......

在我們吵架的時候,我是很難過的......

通過情緒的釋放,能夠增加彼此之間的情感聯(lián)結(jié),逐漸減少用軀體化或行動表達。

學習情感表達方式

如何識別自己的情感,又如何給自己的情感命名——這是從孩童時期,就要開始學習的事情。

情感的識別與命名是需要在生活工作中慢慢積累,不斷體驗的。

如果父母在這一部分有所注重,往往孩子心理資源能獲益良多。

情感表達的方式豐富多樣,但也同樣需要學習,比如在使用語言的時候,加以聲音、表情、儀式等其他方式增強情感的表達。

重新反思自己的關(guān)系模式

我們一生里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關(guān)系,但往往集中有一種或幾種的關(guān)系模式。

重新審視核心關(guān)系模式的組成,比如在上述G的例子里,他的核心關(guān)系模式是依賴與控制的沖突,他就像一個人扮演五個人的角色,其中有四個是他的父親、母親、外婆、在他出生前流產(chǎn)的孩子,這些人以不同的比重占有著他的人生。

唯有他自己這個本色出演才是擁有自己的開始。

重新反思這些不同的關(guān)系模式,需要告別的告別,需要處理的處理,需要繼續(xù)的繼續(xù)......

就像給CPU內(nèi)存騰空間一樣,心理上的分離帶來人生真實有效的“斷舍離”的開啟,身體隨之感到輕盈與強韌。

總覺得自己身體有病,找不到病因可以去看心理醫(yī)生

最后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說過,

“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

當你身體有各種癥狀出現(xiàn)時,在排除器質(zhì)性病變的情況下,不妨把注意力放到自身的心理訴求。

讓你身體生病的或許不是表面的諸多理由,而是你的內(nèi)心需要。

軀體的病痛讓我們難受、痛苦,但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往往不得其所,通過身體宣泄內(nèi)心的不舒服也是一種選擇,只是這種選擇太迂回。

標與本之間,心與身互為表里。

是的,要治標,也要治本。

而去看見那個“根本需求”是第一步。

這就如同在漆黑的人生隧道中摸黑獨行,有時候,一根火柴便足以讓你看到不遠的前方。

本文首發(fā)【看見心理】。累了,就來看見心理。這里是由知名心理咨詢師武志紅創(chuàng)立的心理平臺,提供專業(yè)心理內(nèi)容與服務。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最新測試

  • EPDS孤獨癥心理恐懼癥愛情挽回情商測試邊緣性人格障礙治療師負面情緒智商測試心理測評系統(tǒng)分院測試綠帽癖易怒癥職業(yè)性格智商社交恐懼癥容貌焦慮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雙相情感障礙外貌焦慮弗洛伊德抑郁癥測試職場心理親密關(guān)系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