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愛人,是對手啊
之前在網(wǎng)上看到一組視頻《是對手,是愛人啊》。短片分成男女兩個對照組,采訪了4~78歲不同年齡層的人對于愛情的看法。
每個人心中的愛情都有不同的模樣,而隨著年紀和閱歷的增長,人們的看法也更加豁達。
對孩子來說,他們還不理解愛情是什么,所以只要對方不做他們不喜歡的事情,就是愛。
青少年時期的愛情則簡單而美好,他們更注重感覺,也希望對方是自己喜歡的樣子,天天待在一起就很快樂。
畢業(yè)之后,大家都步入社會和職場,對愛情的理解則更加個性化,也有了更多對性格,人品,責任感等更深層次的要求。
人到中年,愛情里更在意的是陪伴,而人們也會開始思考愛情的目的性,實用性,以及婚姻的意義。
而過了不惑之年,人生已經走過一大半,在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中,愛情的本質也變得更加重要。大家會反思曾做出的選擇,受過的傷,但也更相信愛情的力量。
這段視頻,像是一架時光機,帶觀眾穿梭了一生。
正如木心說的,愛情有四種境界: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于審美;中年歸向求知;老之將至,義無反顧。
但是除了不同年齡層的訪談內容帶給觀眾思考之外,男性和女性的很多對立觀點,也同樣引起了網(wǎng)友的熱議。大家都在討論其中的某些觀點是不是過于偏激。
例如,女性會吐槽男生媽寶,也會委婉地說男生讀不懂女生的潛臺詞。
而男生則會吐槽女生網(wǎng)購,啰嗦,還有喜歡“作”。
不過對立點大都是年輕人的表達,到了老年之后,觀點都緩和了很多。在經過了磨合,爭吵,妥協(xié)后,他們都發(fā)現(xiàn)了愛情最美好的樣子。
那就是愛情從來都不是完美的,和人生一樣。但是不管怎么爭吵,他都依然陪在你的身邊。
相愛相殺,應該才是愛情最真實的模樣。
2、遇見如此浪漫,延綿卻又如此困難
作家阿蘭·德波頓曾說,愛,源于認定自身不完美,源于對完美的渴望。
這也解釋了為何相愛容易,相守太難。人們總是對愛情有著理想化的期待,而一旦對方沒有符合自己的想象,矛盾也隨之而來。
心理學家巴克斯特曾提出過一個關系模型,他認為一段關系會像鐘擺一樣, 在三個方面的兩極之間來回擺蕩,分別是獨立和依賴,自我和自卑,平淡和新鮮。
它們是大多數(shù)伴侶的矛盾集中點,一旦雙方無法通過磨合達成平衡,就很容易造成感情的消耗和破裂。
1、空間:獨立和依賴
如果在感情中,一方過于獨立,而另一方過于依賴,兩者無法融合,愛情很快會被不滿所代替。
這種不平衡常常發(fā)生在雙方對于空間和界限之間的沖突,但這和原生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我有一個朋友,好多段戀愛都以對方向她提出分手告終。上一任男友分手前和她說,“你的熱情和對我的需要,常常讓我有一種溺水的感覺,我想要呼吸,卻無法掙脫?!?/p>
我的朋友在事業(yè)上雷厲風行,在感情中卻極度缺乏安全感。她需要男友全方位的陪伴,接她下班,能在第一時間接她電話,雙休日陪伴她。
偶爾一次的失約就會讓她憤怒,懷疑對方不重視自己。
而她內心的不安全感,幾乎全部來自于從小就重男輕女的父母。她因為缺愛,所以極度渴望被照顧,容不得對方的一點忽視。
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曾說,在年幼時被原生家庭傷害的人,長大后面對親密關系,主要會有兩種反應。
一類是焦慮型,他們更加依賴對方,害怕被拋棄,容易被對方控制。
二是回避型,他們喜歡獨處,尤其是受挫的時候,而這樣的行為很容易被對方認為是漠不關心。
這兩種伴侶會對空間的要求更加敏感。也只有雙方在磨合之后,互相尊重對方的空間,并建立共同的秩序,感情才會趨于穩(wěn)定。
同時,了解也會帶來信任,信任會讓對方放下內心的敵意,全心接納愛的陪伴。
2、性格:自我和自卑
一個在感情中太自我的人,會打破情侶間的權力平衡,他會要求對方為了滿足自己而做出犧牲,并視之理所應當。
而一個極度自卑的人,則會為了讓對方開心,選擇遷就或妥協(xié)。
這正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假性親密,看起來兩個人的相處很融洽,但是心理連接卻停留在表面。
這樣不平衡的關系中,弱勢的一方會失去自我。當她不再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其實也喪失了愛的能力。沒有自我的愛,像玻璃一樣易碎。
電影《婚姻故事》中妮可和查理這對夫妻的婚姻破裂,正是因為妮可發(fā)現(xiàn)自己失去了主見,也失去了存在感。
她本是一個獨立演員,在遇見查理后放棄了自己的職業(yè),搬去了查理的城市,懷孕生子。后來就一直在查理的戲劇公司表演。但之后的一切都是圍繞著查理。
直到有一次她獲得了一次難得的演出機會,但需要到其他的城市,而查理對此卻只有嘲笑。
妮可的覺醒,是她意識到自己的世界里只剩下查理,而她想要更多,她的事業(yè)和夢想,以及她丟失的自己。
其實,愛情從不是一場贏得“我”的比賽,而是一個成就更好“我們”的故事。
那些陷入假性親密的人可能從小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親密,他們不明白,愛是理解和接納,而從不是控制和妥協(xié)。
只有雙方肯放下自己的防備,真誠地和對方溝通,同時照顧對方的感受,才能擁有高質量的親密。
3、模式:平淡和新鮮
愛情的開篇,往往最備受矚目,也充滿浪漫。但在時間的流逝中,日子也大都歸于平淡。很多夫妻會說,愛情變成了親情,瑣碎的日常消磨了兩個人的耐心,和溝通的欲望。
這樣的感情看似和平,卻也充滿危機。如果一方無法接受當前的生活狀態(tài),就很容易在外部環(huán)境中尋找新的激情。
而如果兩個人學會在平淡中制造一些驚喜,重新尋回愛情的新鮮感,就能使愛情一直保鮮。
我的朋友就常常和我抱怨說自從有了孩子,她和老公的溝通越來越少,但爭吵卻越來越多。他們?yōu)檎l倒垃圾,誰接孩子,誰去買尿布而爭吵,憤怒時甚至會失去理智,恨不得將最難聽最傷人的話說給對方聽。
她常常回憶兩個人剛遇見的時候,他對自己體貼入微,還時常會買小禮物送給她。而現(xiàn)在,看到對方也不知道可以說些什么。
這種無奈,像極了大多數(shù)的婚姻,當生活磨滅了激情,夫妻也失去了愛情。
但偶爾的驚喜,卻能讓兩個人在柴米油鹽中,依然感受到對方的愛。這份驚喜其實也是一個承諾,那就是告訴對方,我仍愛著你。
3、愛情,是需要磨合的藝術
弗洛姆說,愛是一種能力,你要學會愛人,而不是被愛。通常來說,成熟的親密關系都需要經過四個階段,這也是學會愛的歷程。
1、共存
這是情侶的熱戀期,兩個人會希望一直膩在一起。
2、反依賴
當一方希望能有多一些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另一方會因此覺得被冷落,于是引發(fā)爭吵。
3、懷疑
懷疑,是反依賴的延續(xù)。當對方要求更多獨立的時間,于是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好了,對方是不是沒有像之前一樣愛自己了。
4、共生
在兩個人的磨合之后,對方變成了你最親密的人,兩個人會互相扶持,共同成長,而此時,雙方也明白對方也是獨立的個體。
而這四個階段也對應了發(fā)展的四個時期:甜蜜期,矛盾潛伏期,矛盾突發(fā)期,穩(wěn)定期。
很多情侶會在矛盾潛伏期和矛盾突發(fā)期這兩個階段分開,正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夠正確地處理和應對感情中的矛盾。
《家庭幸福的藝術》一書中說,人們之所以會產生愛恨相生的錯覺,是因為恨是親密關系中的常客。
“恨”是正常的,學會有智慧而不傷感情的處理,才能隨時把對手變回為愛人。
首先,要學會表達出對對方的不滿。但此時只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責,這樣才不會傷害到對方。
比如你可以說,“我覺得最近晚上一直要做家務很勞累,你是否可以幫一下忙”。而不是指責“你一點都不幫我做家務”。
其次,要學會在吵架的時候不要帶有輕蔑的情緒。因為憤怒的時候,情緒和語言都更多會指向人,而不是事。這樣子帶來的傷害有時候會是毀滅性的。
最后,伴侶之間都要學會給對方扔一個緩和氣氛的橄欖枝。比如主動為對方做一桌菜,或者是送一個小禮物。大家相互給了“臺階”,一旦對方接住了,可以嘗試都冷靜下來,而不是反反復復去翻舊賬。
4.
在感情中,愛和恨其實總是相伴的,但是只要雙方保持耐心,學著了解對方,尊重對方,慢慢磨合,兩個人才能做到攜手相伴,共同成長。
關于愛情,莎士比亞說:它是一種甜蜜的痛苦。是吵不完的對手,也是吵不散的愛人啊。
作者:魚花花,溫暖而敏感的處女座女生,想要陪伴你一起看看這個世界。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82010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1785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9312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8007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81190 人想測
立即測試